人生三境界,看《岡仁波齊》之後再談境界,你處在哪個層次上

就境界而言,人生有三境界,即物質境界、精神境界和靈魂境界。

《岡仁波齊》上映時,我是聞所未聞,不知是這部電影的宣傳不夠還是片方的低調,說實話,在電視機裡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覺得沒去電影院捧場,真的有些對不起導演張楊的。

對於很多國人而言,已經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達到和超越了第一境界,即物質的生存條件,尤其是北上廣深和沿海城市,衣食住行早已不成問題,現在更多的是考慮衣食住行如何變得更好的問題了。但據很多的民意調查來看,很多人的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了,但幸福指數卻變得很低,很多人都有著我雖然開著寶馬車,但我的心裡卻在哭泣的感受。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精神上信仰的缺失與靈魂的不夠滋潤。對於去過西藏深度行的人,尤其是見過朝聖者的人而言,《岡仁波齊》可能會讓你更深刻的理解藏民族以及信仰這個詞彙。

人生三境界,看《岡仁波齊》之後再談境界,你處在哪個層次上

我去過西藏,但沒有看到像電影中這樣一步一拜的朝聖者,可能我只是個匆匆而過的旅客,沒機緣真正見識到這樣的信仰者。對於信仰的力量,我除了震驚,還有的就是可怕,震驚的是他們可以縮衣節食,窮其一生只為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朝聖,只為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轉山。可怕的是為了朝聖,追求精神上的一次逾越,很多人可能就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真正說《岡仁波齊》之前,很有必要科普一下什麼是“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的意思是“神靈之山”,是藏民心中的一座神山,類似於我們漢民族心中的道家仙山—崑崙山。

它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這點可與我們漢傳佛教的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為四大佛教名山相媲美。岡仁波齊海拔6656米,與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也相差不多。

藏民為什麼是認為“岡仁波齊”是神山,據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中記載,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岡仁波齊。認為這是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岡仁波齊也曾被稱為“九重(萬)字山”, 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的幸福。對於把朝聖當成一生中頭等大事來看的藏民來說,此山的神奇莫過於在每個人心中神聖的存在了,所以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

人生三境界,看《岡仁波齊》之後再談境界,你處在哪個層次上

咱們還是說回電影,《岡仁波齊》在我看來,根本不像一部商業片,根本就沒按商業片的套路走,是以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演員幾乎都是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般的素顏出鏡。但卻創造出了過億的票房收入,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消費者願意為真實買單,願意為影片中的某種力量買單,這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靈魂滋潤的力量。簡樸、歸一的風格就像禪宗的頓悟法門一樣,真指人心,讓你當下成佛。

小編更是認為,未來影視作品的大趨勢除了要走娛樂化之路,還有另闢溪徑,走精神與靈魂救贖、淨化之路。因為有《天道》電視劇在先,也有《我不是藥神》電影在後。劇情單薄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完不知所云,只要你的影視作品有震撼人心的東西,自然有好的口碑,而《岡仁波齊》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藏人那神秘的信仰源泉來自哪裡?一種真實傳達西藏特有的文化及精神的源泉。每磕一個長頭都是對一種內心的謙遜,每一個長頭都換來一次自我的心安,正所謂,此心光明,心安處即吾鄉也。這就是靈魂的歸宿感,生活中大都市裡的我們即使吃穿不愁,但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這就是不知心在何處。

好了,說了這麼多,也很有必要簡單的說一下劇情了,讓未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們也有個大概的認知。電影《岡仁波齊》是由張揚導演,由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紀錄片。岡仁波齊劇情主要講述了尼瑪扎堆等十一個藏民在2000公里朝聖之路上發生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所謂的本命年,藏曆馬年信徒們認為如果轉10圈,可在500年輪迴中避免下地獄之苦,轉100圈便可成佛昇天。

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里的朝聖之路。

影片中2000公里的朝聖之路和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美景完美結合,如同一幅精美畫卷引人入勝。身在其中的朝聖者不知疲倦的叩拜在皚皚雪山、山間凍湖間,使得觀眾為空靈壯麗的藏區風光著迷。不同於以往聚焦西藏的影片,張揚導演通過《岡仁波齊》中對藏民真實簡單的生活信念追求、信仰精神的細膩呈現,將藏區淳樸民眾骨子裡的純淨、虔誠不加烘托的白描出來。

人生三境界,看《岡仁波齊》之後再談境界,你處在哪個層次上

對於電影中對“生死,不卑不亢,無喜無悲”的描寫很有感觸,記得以前看過索甲仁波切上師寫的《西藏生死書》,真的是令人大開眼界,對於漢民族而言,輕易不言“死”,而且很忌諱這個字眼,但藏民族很可能對生、對死有獨特的認知,他們中的很多人可以直面死亡,這種精神層面的差距跟信仰有莫大的關係。片中虔誠而淳樸的藏民,為朝聖而生,亦為朝聖而死,是一種對自然及信仰的絕對尊重與膜拜。電影裡的朝聖之路是打消心中疑惑雜念的旅途,讓人升起了去西藏的念想,甚至有一些曾經去過的人也打算以行走的方式再去一次西藏,正如我本人一樣,還打算再去一次。去拉薩、去岡仁波齊進行一次朝聖。當你真真切切的體會了朝聖路上的每一次俯身所付出的氣力,明明白白的感受過流淌在藏族人民血液裡最自然堅定的信仰時候,你的心裡也有可能充滿了光明。

寫到這裡,想起了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詩: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那一瞬,我飛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信仰”這兩個字在我有心海里無限放大,也許正如《岡仁波齊》海報上所說的,我們都在朝聖的路上吧。這或許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所在了。十萬個長頭磕完,會洗淨你一身的戾氣,會讓你謙遜,會讓你內心充滿光明的力量,或許你的幸福指數就會飆升了,面對影片中的人物,那些質樸而又虔誠的笑臉,你還會說你苦嗎?累嗎?

人生三境界,看《岡仁波齊》之後再談境界,你處在哪個層次上

誰都不知道,當下還有多遠。更不知道,下一個俯地起身,人生會如何選擇。但只要內心充滿信仰,你就會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就會來則應之去則不留。你就會常存善護念。

感受寫完,就此擱筆,最後說一句,我還欠導演張楊一張電影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