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何原因中國郵輪業增速放緩?

過去的幾年裡,隨著中國國際航空旅行增速放緩,增長速度從兩位數(≥10%)下滑到個位數,郵輪似乎成為了華人全球旅行新潮流。

究竟是何原因中國郵輪業增速放緩?

過去十餘年,中國出境旅遊總體上增長速度與目前中國GDP增長幅度相當,但據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從2006年開始,中國郵輪旅遊已經連續10年增長速度在40-50%或以上;且據高盛集團統計,在2013-2016年間,中國郵輪旅遊增速甚至一度高達70%及以上。各大郵輪公司敏銳地嗅到了中國市場發展機遇,加入了各種合資企業,並與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佈局中國郵輪市場。

國家旅遊局副局長吳文學在2015全國郵輪旅遊推進會暨第十屆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上曾言:“中國郵輪旅遊將迎來大發展的‘黃金十年’”。

2017年中國郵輪增速首放緩

中國交通部預計,到2025年中國郵輪乘客將達450萬人次,相較於2017年的247.75萬人次,增長81.6%。八年81.6%的增長速度顯然與2016年一年之內91%的增幅不可同日而語。

究竟是何原因中國郵輪業增速放緩?

2012年-2016年中國郵輪遊客人次

據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2017年我國11個郵輪港(包括天津、大連、青島、上海、舟山、溫州、廈門、廣州、深圳、海口、三亞,煙臺港2017年無航次)共接待郵輪1181艘次(同比增長17%),郵輪旅客出入境4954960人次(該數值往返人次,因此旅遊人次為該數值的一半247.75萬人次;同比增長8%)。該分會也坦言,2017年中國郵輪首次出現了增速放慢現象,華東地區最為明顯。

郵輪運營商正從中國市場撤出郵輪

“2018中國市場報告”預測,2018年郵輪市場容量將會下降13.3%,因為各大郵輪運營商各大郵輪運營商紛紛“逃離”中國。

據“金融時報”報道,2017年嘉年華郵輪公司的公主郵輪(Princess Cruises)品牌下有兩艘郵輪在中國,但2018年其中一艘將調派歐洲,另一艘將調派澳大利亞,原定於2018年進軍中國市場的嘉年華郵輪公司也暫緩了計劃;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的“海洋水手號”(Mariner of the Seas)也正面臨著類似的命運,這艘可搭乘3800人的郵輪將返回美國,皇家加勒比中國區總裁劉淄楠說:“國際郵輪公司將削減它們在中國市場的運力,因為2018年乘客數量可能減少。”

產能過剩、價格下行壓力以及需求萎縮

國內郵輪業增長停滯原因錯綜複雜,不過,嚴厲的法規、旅遊禁令和價格下行壓力等因素相互作用,足以將一個繁榮的行業變成一個冷門行業。

在國內郵輪蓬勃發展的那幾年裡,國際郵輪運營商在中國市場投放大量資源。大量的郵輪被轉移到中國市場並根據中國遊客喜好進行改造,有的郵輪公司甚至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新的船隻。現今,中國市場上郵輪氾濫供給過剩,且各郵輪對中國的適應程度參差不齊。

由於國內禁止郵輪向旅客直接銷售,必須通過在線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cy,OTA),再加上產能過剩,使得郵輪運營商受到善於討價還價、拿到大幅折扣的OTA的擺佈。因此這些公司除了向中國以外的顧客直接銷售少量郵輪票之外,大量的船票都以低價售給在線旅行社,它們在中國市場上每張船票的利潤明顯低於其他市場。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隨著中國郵輪市場上的需求快速增長,這些價格下行壓力定將有所緩解。然而不幸的是,對中國郵輪業產生最大沖擊的恰恰是中國旅客消費偏好的轉變以及郵輪目的地的單一化造成的需求萎縮。

需求萎縮的另外一個因素可能是中國旅客偏好整體轉向自主旅遊。遊輪往往有著嚴格的行程和有限的娛樂選擇,對自主性越來越強旅客群體來說,郵輪旅行和跟團遊沒什麼區別,都是和一大群不認識的人共度一段相同的旅程。

韓國旅遊禁令進一步縮窄目的地範圍

“薩德”事件的反覆發酵對郵輪業是一個打擊,作為反制“薩德”入韓的措施之一,本土旅行社大量下架銷售韓國遊產品,這使得原本就不多的短途郵輪目的地(深受錢多、時間少旅客的歡迎)變得更少。再加上亞洲港口基礎設施較為落後,導致登船流程過長且不舒適等,可行的短途出境郵輪旅遊目的地基本上只剩下香港和日本的幾個沿海城市。這進一步導致郵輪迴頭客的減少。

儘管如此,中國郵輪業還是有著長期發展潛力的。事實上,郵輪遊在中國的普及率還是很低的,只有0.2%的中國人嘗試過郵輪出行,而在美國這一比例達到3.5%。不過,郵輪運營商現在對中國市場持樂觀態度還為時過早,郵輪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層面積極引導、營造一個良好環境,也需要市場的進一步培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