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傷寒論》——致傷寒學習班的各位同學

在中醫領域,甚至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化的領域,《傷寒論》都堪稱是一部奇書。假設讓一個從未了解過中醫的人同時接觸《傷寒論》和《黃帝內經》,他會發現,至少《黃帝內經》還有理路可尋,多少有可理解的部分,而面對《傷寒論》,基本上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正因為如此,在養生、中醫熱潮蔚然成風的當今時代,談論《黃帝內經》者比比皆是,而談論《傷寒論》者則寥寥無幾。

如何學好《傷寒論》——致傷寒學習班的各位同學

東 漢

張仲景

而正是這部少有人問津的奇書,卻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付疾病的“防火牆”,臨危救難的“急救手冊”。毫不誇張的說,它的簡易性與實用性,遠遠超過了《黃帝內經》。禪宗裡有一本書叫《指月錄》,初學佛的人讀它用如初學醫的人讀《傷寒論》一樣,但是,就是這本有如天書的著作,忠實地記錄了從達摩來到中國以後佛陀心髓的代代傳承。如果用佛法的禪宗與教理作個類比,傷寒可說是中醫領域的禪,內經則是中醫領域的教。禪,入門難,而成就易;教,入門易而成就難。傷寒與內經就是如此。

一部傷寒,全是談論疾病的症狀,基本不講什麼道理,學者似乎無理路可尋,這一點真有點像禪。禪不談深奧高妙的玄理,只是教人直視坐禪人最想去除最想逃避的煩惱、念頭的本質,煩惱與念頭中,就藏著完全解脫之道。傷寒也只是教人認識最令人苦惱、最想趕緊消除的疾病症狀的本質,症狀裡就藏著最完美的解決之道。實際上,傷寒的理,並不遜於內經之理,甚至,更加深遠。

我曾概括其理有三:

一:藥理、即每味藥在方劑中的性質、功能。這一特點基於《神農本草經》而又有傷寒自身的發展運用,即傷寒對藥性的理解與運用並非完全等同於本草,而是有著它自身的獨特性。關於此點,日本人吉益東洞所著《藥徵》一書可作參考。

二:方理,傷寒的方理源於《湯液經法》,但為什麼如此幾味藥組織在一起即能對治相關症狀或疾病?關於此點,科學發達的今天也是一個不解之謎。後世醫家借鑑、模仿傷寒方劑而創立四萬多首方劑,仍然無法超越經方的事實說明傷寒的組方確實深奧無比,非人力所能為。其組方之理究竟如何?恐怕只能存疑。

三:數理,即傷寒方劑的用量其中暗合《易經》數理。比如:桂枝、柴胡都屬木系藥,而桂枝常用3數(木之生數),柴胡多用8數(木之成數)。附子為一枚(先天乾數)擘為8瓣(先天坤數),大黃多用4數(金之生數),烏梅丸用3數(300顆)等,都與河圖洛書之數相符。而關於此點,也是古今傷寒派醫家不知其所以然者。

對於如何學好傷寒,代有名家提出經驗之談,歸納起來無非是傳統的方法:必須熟讀甚至背誦傷寒條文及方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筆者把這種方法比喻為佛門的“只管打坐”、“久坐必有禪”的修持。除了這種下死功夫的方法外,更有高明的捷徑,“但重見地,不重行履”禪門的修持,這正是本文要討論的,即從宏觀、框架、認識論上理解傷寒,如同先要蓋好房子,才能談得上裝修、裝飾、佈置傢俱。

現代科技為我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學習條件,比如,一個軟件,就可以幫助我們在手機上快速搜索、查詢條文和方劑,與其把時間精力放在機器都能做的事上,不如把時間精力放在理解傷寒的構架、見地上。當然,通讀全文,熟悉方劑的基本功還是必須的。

那麼,如何學好傷寒呢?詳細的內容在課堂上講過很多,這裡,只是提綱挈領地談及要點、原則。

首先,必須對傷寒有興趣,願意為這門學問花費時間與精力。大而言之,是對健康要關注,對疾病帶來的痛苦要有敬畏。

其次,要建立“言症狀不談病理,出治方不談藥性”認識觀。一部傷寒,講的全是症狀以及對治法門。傷寒的經方治什麼病?什麼病也不治,它只對治相應的症狀。而症狀是傷寒認識、研究疾病本質的唯一工具。至於脈象,也要歸納到症狀的一種去認識,如此以來,完全剝去了坊間把脈象神秘化、高深化、診斷壟斷化的外衣,為有意學習傷寒的人趕走了一隻虛擬的攔路虎。

其次,要建立一個基本的傷寒認識論——“六經鈐百病”,即把所有的疾病歸類到六個大的範疇去認識。在傷寒看來,所有的疾病高度歸納無外乎陰性疾病與陽性疾病,而陰性疾病有三:太陰、少陰、厥陰;陽性疾病有三:太陽、陽明、少陽。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六經辯證。“寧失其方,莫失其經”,這是傷寒重視六經辯證的體現。

再次,如何把病人陳述的症狀歸類到六經病中?這是診斷的重要步驟。這就需要掌握下面三個方面的內容。1、熟悉六經病各自的症狀特點。比如,三陽病是實、熱的特點;三陰病是虛、寒的特點。太陽病是發熱惡寒;陽明病是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少陽病是寒熱往來。2、熟悉六經病的提綱;比如:少陽病的“口苦、咽乾、目眩”。3、熟悉六經病的主證。六經的主證,相當於,這一大類疾病的共同核心特點,比如,少陽病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

面對病人陳述的紛紜複雜的症狀,應該如何抓住其要點?這裡有一個捷徑。首先要辯明症狀的陰陽性質,陰陽是疾病性質的總綱,明辨了陰陽,就把疾病分為了二類:陽性疾病與陰性疾病。而一旦分清了陰陽,則進一步又分為了三陰、三陽。如此,就把疾病的研究範圍大大縮小了。再在此基礎上,根據前面所講的三個要點去對照,就不難把握繁雜症狀的要點了,將之歸屬於六經就輕而易舉了。

最後,熟悉方劑的主證。就如同西藥的主治說明書及禁忌一樣,傷寒的每一個方劑都有其主證包括治禁。比如,桂枝湯有惡風、汗出、脈浮緩等,酒客忌桂枝湯等。麻黃湯有惡寒、脈浮緊、體痛等,並有“麻黃九禁”的禁忌等。當熟悉了方證,選用最符合病人所陳述的症狀的方劑,對症下藥,就叫方證相應。要注意區分清楚六經的主證與方劑的主證的不同。

這就從全局、框架上掌握了傷寒治病的整體思路。

同時,在掌握了《傷寒論》的基礎上,還要深入學習《金匱要略》,因為它是傷寒不可匱缺的補充與完善。

看到這裡,大家是否覺得意猶未盡呢?如果想繼續探索中醫知識,繼續聽郝老師的課,請參加2018年8.31-2019.1.15日為期四個月實時語音互動直播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