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中國的研究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而研究成果數量卻很尷尬?

楊若楓


為什麼要捅破這層窗戶紙!

大家都知道,考研熱在我國學界很常見,我國在學研究生人數達198萬,可以說在世界研究教育上是數一數二的!

但是,就如題主所以,為什麼我們的研究水平這麼差勁,研究成果這麼尷尬,唉,都是淚啊!




第一,考研為了更好的找工作!

我告訴大家,做研究一定要有一定的情懷,你要耐得住寂寞,守的住本心!

幾十年如一日,才有好的成果出來!

但是我們發現,現在不管什麼專業,幾乎都有人考研,雖然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很好,但是很多人考研是為了能再次選擇一個好學校!

因為要找一個好工作!

典型代表:考研名師張雪峰老師!


這導致啥,有很多人不是奔著繼續深造去的,只是單純的想找個好工作,帶著功利,在乎的只是平臺,所以水水畢業的人很多!



第二,環境不一樣!

國外真的有教授為什麼研究動物作息習慣,和羊同睡,和雞蹲一個窩!

也真有教授,穿的很隨便,每天拎個破包,騎個單車就來上班了!

對比,大家都懂的,我就不說了,會被禁言的!

施一公!


生命科學尖端人才,08年放棄高薪回國建設,他在卸任清華大學校長後,準備籌建西湖大學的時候,收到這樣一筆捐款:

俞先生 北京 學生

省下一月飯錢,為西湖大學捐贈:1500元

他在捐款的最後留言:

作為學生,給西湖大學捐了一個月飯費。希望用微薄之力支持西湖大學高貴的靈魂,研究不受體制羈絆,不為製造論文所累。而能夠為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和社會創造真正的思想作品,贏得世界的尊重。”

這一段話,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背後的原因,也許就是我們這個尷尬局面的原因之一吧!


由我答


按照教育部《全國教育發展事業統計公報》最新的數據,2016年,全國共招收了7.73萬名博士生,共畢業了5.5萬名博士生。據新華社報道,中國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肯定是全球人數最多的。但科研成果如何呢?

我沒有準確的統計結果。但從經驗觀察,我發現中國的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的博士生科研成果的數量可不差。在康奈爾訪學的中國博士生,哪個不是有多篇論文發表?相比同齡的美國學生,這個數量一定是夠可觀的。但可能就全國總體而言,確實存在很多博士產出較差的情況,何況中國還有大量論文博士、在職博士,有可能全國博士的人均學術生產量確實不行。

但如果只是算正式全職在讀的博士,中國博士以論文發表量為標準的學術成果一定不錯。因為不僅僅是清北復交這樣的牛校,實際上中國幾乎所有高校的博士點,都會要求博士要有一定的核心期刊發表量才能畢業。美國的高校絕對不可能存在博士研究生的發表量與畢業與否掛鉤的現象。因此單就這一點而言,中國博士生的科研總產出一定差不了。

但我們自己明白的是,中國博士生很多發表是湊數和託人情,質量還是有相當差距。另一方面,美國高校雖然不要求博士有期刊發表,但如果博士畢業要找學術工作的話,論文發表幾乎是必須的,而且高校和科研機構的search committee(招聘委員會)的專家往往會對經過初選國關的博士的學術作品進行認真研讀而不是像國內那樣叔叔,所以從質量上而言,即便不考慮發表語言的問題,中國博士生的發表質量可能也有所欠佳。此外,美國的博士,5年或5年以上是標準時長,而中國更多的博士是3年畢業。在校時間長度不同,通常學術產出的結果是會不同的。這也會體現在中國博士的研究質量(而不是數量)。


科學時評


中國頒發的博士文憑全球第一不假,但是成果讓誰尷尬了?如果中國沒有博士,能發展成現在的樣子?

當哥白尼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的時候,中國還在認為中國就是宇宙的中心。當牛頓掌握了微積分的時候,中國的數學還只停留在算術的階段。當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時候,中國在閉關鎖國,把歐洲老毛子研究的科技看成邪門歪道。當中國從鴉片戰爭到國共內戰結束,歐洲一批又一批學術大師奉獻了他們的成果,如愛因斯坦,薛定諤,泡利,費米等。中國落後了歐洲科技幾百年,發展成現在的樣子提問者竟然說博士不作為?

這幾十年,中國的科技有哪些進步我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粗略回答。

首先是軍事科學,中國的軍事科學在世界上已經和中俄抗衡,雖然採取了一些手段,如購買等。但之後的科技都是從所購買的基礎上研發出來。

其次是基礎建設,中國現在是出了名的基建狂魔,這些主要是靠學校培養出的人才設計,跨海大橋,山體隧道等,如果沒有專業的知識和謹慎的設計,交給工人工作簡直就是讓工人送命。

再次是光伏產業,光伏發電板製造過程中存在汙染,因此歐美等發達國家都不願意在本國生產,但是作為技術而言,中國明顯是領先的。

此外還有高鐵技術,說中國的高鐵技術是偷來的人多半沒有什麼見識,即使中國購買得到了西門子的高鐵技術,但是現在無疑已經青出於藍。

還有煉油等技術,雖然和歐美國家的技術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煉油企業,那麼歐美國家賣給中國汽油和柴油的價格高到超乎你的想象。很多像煉油一樣的技術,雖然落後但是從戰略意義上無可取代,更需要大力發展。

最後還有經濟學,中國只有在98年經濟危機受了些影響,此外都有效的避免了猶太人的鑽空子還有華爾街的剪羊毛。沒有他們的話,中國大多數人能像現在這樣開心的數錢?

以上這些,你能說是沒有國產博士參與?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不同的是中國把先進的理念和科技奉獻給大眾,而印度聚集給少數人所有。然而,印度的賤民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而中國的平民卻覺得讀書無用,高知沒有帶來成果。


冬雨雪1


這麼說吧、一個普通人、不聰明不笨、但是通過努力考上研究生。當然家庭背景也很普通。問題來了,考上後,一般24歲左右,這個研究生想選擇專心深入研究,可是,生活怎麼辦? 就說房價,一個普通家庭,花了十幾萬,二十年時間去培養一個成人,還等得了他研究東西出來嗎?況且不說父母會辛勞一輩子,等不到兒子來報答。就這個研究生讀了十幾年書,自己養活自己都成問題。畢竟,研究成果不是說有就有。所以,不是人笨,不是人功利,是這個社會容不得。除非很聰明或者家庭有背景。那麼,研究成果少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小酷聯盟




問題很關鍵,但提問題的人應該是行外人士,以為科研主要是研究生博士生搞的。中國研究生(包括碩博)的數量世界第一,也要求發表論文,但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衡量,他們都不是主力,他們的導師才是。美國等歐美國家的大學多數對研究生沒有論文發表的要求,因為碩士和博士都還是學生,是學習階段,不以研究為任務,更不以發表為任務。



中國近來的科研論文發表情況,應該說很值得高興。近些年中國人在國際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已位列三甲。早在2014年11月著名的英國學術期刊《自然》就發佈報告說,中國的高質量科研論文數量上升勢頭強勁,目前位居全球第四。 同年11月2日,全球著名的湯姆森路透集團的報告稱,中國科研人員目前每年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的論文發表數量近些年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並不代表中國的實際研究成果也達到了相同的水平。一方面許多研究是基礎性的或純理論的,即使某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不會馬上產生現實效益。另一方面,必須承認我國相當比例的論文是為了完成科研指標而做的,因此成熟度不夠,其真正學術價值也不甚樂觀。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改為:為什麼近些年中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世界領先,但重要科研成果卻並不太多?

討論科研論文和科技成果或科技發明的時候,另一個需要注意的事實是:現當代的科技是源自歐美的,其主流學者、基本理論、主要成果、控制者或主導者等都是歐美的,中國人近百年來一直處於外圍地帶(總體而論,個別在歐美的中國血統的科學家不屬於中國團隊),只是近來中國學者才在少數領域有發言權。



說一個我一直不太理解的相關問題,中國的衛星早就上天了,原子彈早就搞出來了,一些高尖端科技也有喜人成果,為什麼我們一直搞不出一臺高水平的汽車發動機?二十年前問過一汽的某位高工,沒有得到滿意的解釋。據瞭解主要是相關的基礎性技術和材料不過關造成的。現在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真正完全解決,希望行內專家能給以指點。


無中生有hz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研究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而研究成果數量卻很尷尬?你的思考耐人尋味!

其一、國家很大,各行各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高層次的人才,和全國的人口基數相比,大概碩士生、博士生所佔的百分比,在全世界上未見得名列前茅。

其二、大學擴招

大學的規模越來越大,教育事業突飛猛進,技校、中專紛紛改為大專,學院變為綜合性大學,一般大學升格為重點大學,大專、本科擴招,怎麼不引起碩、博研究生的擴招?

其三、就業形勢嚴峻

大學畢業生人數比改開前翻了一番又一番,現在只要有錢,有多少人不能上大學?那麼多的大學畢業生用得完嗎?用人單位只有層層加碼,提高用人的檔次和層次,好的工作就要碩、博研究生,市場需求大,好大學研究生更受青睞,怎麼辦?適應市場需求,答案你會想得出來!

其四、必須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的質量

很多人對目前某些大學生、研究生的質量有所議論,這是發展的問題,不是主流。但提高教學質量乃是各大學長期的任務,希望能不斷得到改善。


亭亭玉立104648451


導師研究什麼,自己也研究什麼,既不主動,也不創新。

論文和職稱掛鉤,誰也不能斷誰的活路,差不多的論文就發表了。

創新不到點上,材料論文比較容易發,換個配方,做個驗證,就能發SCI。比如愛迪生髮明燈泡,在找到最終的材料之前,就能發3000多篇論文,因為他試驗過這麼多的材料,但實際上有一篇足矣,就是最終的材料。

體質問題,申請課題,科研經費,乃至科研試驗是不允許失敗的,否則下次怎麼辦,本次如何結題?誰也不能越雷池半步。

小作坊式科研,沒有團結協作精神,自己的經費,捨不得分享,最多分到手下的研究生一點點,還不如力工,保潔員。學生幹活也沒動力。

即使上述都不是問題,導師如何拿到合理的報酬是大難題,橫向課題賺錢沒難度;縱向課題有難度,錢少,無法套現,有時間限制。越是經濟落後地區,報銷越難。有2樣東西不能報銷:這也不能,那也不能。

以前交通費容易報銷的時候,全是火車票,通訊費容易的時候,一個人恨不得承包了幾十幾百人的手機費,打印費容易的時候,報銷的錢能開多少個打印社。導師不能合理合法的拿到自己的科研報酬,最終就是全體說謊,現在很多導師都專門僱人和財務處戰鬥。

中國的科研體制是個怪胎,工資屬於窮人階級,科研經費是雞肋。科研人員也是養家餬口,層層應付,成果也就糊弄國家了。你說該怨誰?


z帝國驕雄z


為什麼現在我國的研究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而研究成果數量卻很尷尬?

現在我國的研究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而研究成果數量卻很尷尬的主要原因是當今“齊宣王陛下”愛慕虛榮,喜好聽雞鳴犬叫之聲……太公我曾有言:上有所行,下有所效,君有所好,民有所行,因當今君王喜好聽溜鬚虛贊之言……故而南郭處士之輩可以大搖大擺的穩居芋群群演而稱作博士食優厚之俸祿,就像當初雞鳴犬叫之輩稱齊國的孟嘗君善得士那樣養賓客謀士數千卻面對強秦束手無良策而有雞鳴犬叫之行也!!!


0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本質問題是這個“帽子 ”出問題了!讀博士的人目的不是或至少有一部分人不是為了做研究。培養博士的人也至少有一部分博導並不是為了真正的培養出研究人才,而是更在於提高了自己學術或職稱地位。學校和研究機構也都在想方設法設立博士研究生培養資格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其研究和培養實力至少有一部分可能不是在一個領域有突出特點和實力比較強的。這樣的後果就是博士研究生畢業以後有很多脫離了研究領域的工作,有的進去了政府行政工作,這就是現實情況或者說培養的人多,研究的成果少原因吧!不同的是國外的孩子或學生,大學畢業了,當家長說去考個研究生吧?孩子或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我為什麼要去考研究生呢?我不喜歡,不適合去搞研究工作。這是對的,有很多職業是不需要博士學位的人,比如行政崗位等。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面入手,從培養目的出發,減少招生人數就是最直接的選擇!


wzzxy


有一天,我應邀去西安一所著名二本學校(據說現在升一本了)我校友的工作室參觀,看見一間被玻璃隔成一個個小工作臺的大教室裡面坐滿了學生。我便問校友,你現在帶著多少研究生?校友回答說:十幾個博士生,三十幾個碩士生。我有詫異!一個博導帶這麼多學生,會不會誤人子弟?因為我兒子正在上海交大讀博,那裡一位博導一年(分春季秋季兩次)最多招兩名博士生(平均1.5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