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退休了

陆奇退休了

8月15日,半數以上的互聯網工作者又失戀了一次。

被譽為“燈塔”的陸奇,選擇成為Y Combinator(以下簡稱“YC”)中國的01號員工,以公司創始人、CEO,併兼任YC全球研究院院長的身份再次出現在眾人眼前。

陸奇離開百度時,業界堅信只有BAT級別公司的CXO崗位才存得下他的能力,關於其去向的報道也一度甚囂塵上。但最終,陸奇還是退回了熟悉的美國公司,甚至直言創業孵化器YC已經是他唯一剩下的選擇。

談不上失望。只是這樣一個足以讓資本市場掀起千丈波浪的男人,在輿論中心激流勇退,選擇當教父培養創業人才,值嗎?

當初選擇百度時,陸奇說道:“拒絕了一些更大、也更強的公司的offer,因為那些公司只需要我70%的能力,而百度需要我100%的能力。”在微軟、雅虎、百度的工作經歷中,陸奇拼命幹活,肩上扛的是公司大業務部門的KPI指標。

可反觀此次露面,年近57歲的陸奇一直在淡化個人野心,他的原話是:“繼續在大公司做大規模、強度高的工作已經不適合我了。”從百度離開時,這個工作狂給出的理由是:家庭原因,現在看來並非是個幌子。

要知道,在離職後的89天時間裡,陸奇基本都在上海照顧母親。父親的離世,讓他更加希望尋求一份能夠在中美兩國之間頻繁往返的工作,以儘可能多地陪伴親人。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擁有“世界上最成功的創業孵化器”稱號的YC,便自然成了首選。

YC中國對陸奇的KPI訴求十分直接:不用再度打響公司知名度,只需要在本土市場中完成商業模式的複製。這事兒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很難。YC方面期待的是陸奇能夠在中國打造一家原汁原味的硅谷加速器,然後培養出一批硅谷風格的創業項目。

然而,熟悉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中國創業環境複雜多變,YC模式要想完成本土化發展,此前的經驗恐怕不足以支撐其打開中國市場。更何況,創業孵化對“改革者”陸奇而言是全新領域,要求他必須要有一套新玩法。

而這種顯而易見的“不成功”,恰恰讓陸奇“鑽了個空子”。直接點說,YC的孵化器模式天然地站上了道德制高點,這種類似李開復“創業教父”的身份基本是在給行業做貢獻。

創業孵化無非幾種結果:幸運的話,個別項目最終能夠成為超級公司;一般情況下,雖然沒有明星項目,但仍然能夠培養一批正常水準的公司,這一過程同時也為行業訓練培養了批量人才;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公司遭遇各種水土不服,最終不了了之。

基於此,億歐智庫研究院院長由天宇以YC創始人Paul Graham作為類比,認為他從一開始便是一個有道德優勢的角色。“他只要能夠完成中等或以上的程度,最終口碑都是好的。”畢竟在業界眼中,創業孵化的立場始終是“政治正確”的,是在為大家服務。

而這恐怕是自1998年陸奇與Paul Graham共事至今,後者對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次擇業時,二人的理念和情懷達到了高度一致。按新聞報道的話術來說:“現在的陸奇既滿懷對未來的希冀,也充斥了對現實的不滿。他相信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會給全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進步和公平。”

過於理想主義了。不能否認陸奇確實是看到了技術創新推動中國創業的歷史機遇,但他似乎並不是特別在意做成這件事的關鍵節點。因為現在看來,單就個人角度而言,創業孵化的絕對成敗壓力其實沒有那麼大。

陸奇自己也承認,這個“被篩下來的選項”實際上只是他眼中最不會後悔的一個。YC中國給了他對社會產生長遠貢獻的機會,而他同時也放下了國內大公司有可能重塑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