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末五胡亂華的那些事兒(二)

但是很遺憾,這場改革最終以鮮血而告終,因為這項改革動了當時的世家大族特別是司馬懿本人的奶酪。

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司馬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太平御覽》卷256引《晉宣帝集》有司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議:“案九品之狀,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又《通典》卷32有:“晉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

司馬懿希望恢復州中正,恢復士族的既得利益。但是希望集權的曹氏會這樣做嗎?

論漢末五胡亂華的那些事兒(二)

五胡亂華時期的地圖

不!於是司馬懿就和曹爽開始明爭暗鬥,留下了諸如李勝探病之類知名故事。

然而司馬懿所希望的保持既得利益的做法是正確的嗎?錯!

這是違背公平公正,違背文明進步的舉動。要說和五胡亂華的關係,就是將皇權分散,門閥分裂去中央集權化,就是大倒退。本來曹操和諸葛亮都在做加強中央集權,形成強力的中央政權。抵禦外族。把歷史倒退代價降到最低。而司馬家卻很幸運的把代價變成了最大。對五胡而言真是如有神助。

司馬懿的做法,直接改動了九品中正制,而且改了最核心的東西。將九品中正制改成了門閥的統治工具。實在不相信的話可百度九品中正制。

最開始設計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真的稱得上天才,他知道世家力量強大,便用這種較為隱晦的方式選拔寒門,漸漸削弱世家的影響力,提高中央集權。

陳群的制度被司馬懿利用了,把權利交給了這些門閥惡棍。去中央集權化。把這個過度變成了漢民族最大的悲劇。

最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司馬懿靠裝病騙過了曹爽,趁著曹爽去祭奠魏明帝時發動了高平陵政變!

論漢末五胡亂華的那些事兒(二)

影視劇《軍師聯盟》中的曹操,這幅劇照讓人想起來高平陵政變

再看看高平陵政變後的影響。

被政變的一方自不必說, 曹爽和他的親信。 丁謐,何晏,,畢軌,,鄧颺, 被司馬懿騙得團團轉的李勝。 以及苦勸曹爽最後氣得罵他"豚犢"的桓範。 通通都被夷了三族。

高平陵後的清洗,“同日斬戮, 名士減半。”由此可見這場改革徹底以失敗告終。

站在士族的立場上,貌似是士族勝利了。

實際上後來發生的事情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太平御覽》引《傅暢自序》:“時清定九品,以餘為中正。餘以祖考歷代掌州鄉之論,又兄宣年三十五立為州都,今餘以年少復為此任,故至於上品。”從後來傅暢所說可以明顯看出北地傅氏壟斷了選舉權(祖上歷代為中正)他所選舉必然都是奉承司馬家的。而在背後操縱這一切的人就是司馬懿,他用人唯親,同樣損害了士族的既得利益。

利益被損害的士族開始了反擊,淮南三叛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

論漢末五胡亂華的那些事兒(二)

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國力空虛,誘發了五胡亂華

淮南三叛導致了五胡趁機鑽進內地,為五胡亂華的亂世埋下了伏筆。

高平陵政變最大的遺毒,恐怕就是敗壞了政治空氣。 從此原則讓位於家族利益,公德讓位於私誼。 明堂詰對讓位於暗室陰謀.,在那班入了篡臣列傳的勳舊子弟身上,,多少都能看見些司馬懿的影子。不那麼情願接受那個"篡"字的, 或是像阮籍那樣酣醉自保,遁入清談。 或是像司馬孚那樣一邊追求功名,一邊自我安慰一下,。至少做到了"不夷不惠" 西晉立國不久,,功臣集團便迅速分裂,。 內部傾軋接二連三,賣官納賄,毫無新朝氣象。甚至是八王之亂! 不能不說和惡化的政治空氣有關。

兩漢功烈,建安風骨。 廣陵散於今絕矣。

西晉名臣,,玄學首領王衍 (就是勸石勒稱帝的那位) 在死前感嘆:

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勠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

晚了!徹底晚了!

更重要的是,,高平陵之後,,九品官人法的改革自此人亡政息。 靠陰謀篡權上位的司馬氏對士族的依賴尤勝曹氏,出身寒素的功臣鄧艾,王濬, 甚至司馬氏的親信石苞! 後來在平定鍾會之役中嶄露頭角的張華,!無一不被士族集團壓制排擠---輕則靠邊,重則身死族滅! 出身逐漸成了最重要的政治資本! 寒族人才上升通道堵塞, 終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皇權, 加封外戚楊氏,同時分封諸子,。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

嘉平之役,極是異事,曹氏造基之業,雖無兩漢本根之固,然自操至此已六十年,民志久定。司馬懿再世受遺,信非忠貞,何遽盜奪。而況虛位無權,勢同單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閉門截橋,劫取事柄,與反何殊,此至愚不敢為,懿號有智,而披猖妄作,然竟以勝。

事到如今,再說司馬懿和五胡亂華沒有關係的,不是笨就是傻!

如果說司馬懿埋下了五胡亂華爆發的伏筆,那麼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炎就是將五胡領進中原的引路人。

先來看看司馬師,司馬師一接手他父親司馬懿給他的接力棒後,立馬做了一件遺臭萬年的事!

倒不是他殘忍的清理政敵,而是對於邊關的胡人!

面對著親信鄧艾的勸告,司馬師是怎麼做的呢?

是時幷州右賢王劉豹併為一部,艾上言曰:“戎狄獸心,不以義親,強則侵暴,弱則內附,故周宣有玁狁之寇,漢祖有平城之圍。每匈奴一盛,為前代重患。自單于在外,莫能牽制長卑。誘而致之,使來入侍。由是羌夷失統,合散無主。以單于在內,萬里順軌。今單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浸重,則胡虜不可不深備也。聞劉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為二國,以分其勢。去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宜加其子顯號,使居雁門。離國弱寇,追錄舊勳,此御邊長計也。”《三國志.鄧艾紀》

而司馬師是怎麼做的?

“大將軍司馬景王新輔政,多納用焉。遷汝南太守……”《三國志.鄧艾紀》

也就是說採納了鄧艾的意見。但是,怎麼採納的,沒說。不過,從司馬昭對鄧艾調動情況——遷汝南太守看,顯然,他對鄧艾是十分輕視的!如果重視程度足夠,那麼,鄧艾應該去幷州直接打壓劉豹!以鄧艾對幷州危局的認識之深,更以他深諳用兵之道的本事,那麼他理應是打擊屠各匈勢力抬頭的第一鐵拳!他打壓匈奴勢力抬頭的鐵腕絕不下於梁習!但是,這個司馬昭卻把他調任汝南遠離幷州,大失策!愚蠢!

而且後來的鄧艾還在攻滅蜀漢的時候被司馬昭害死了!

再來看看司馬昭時期乾的“好”事!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鹹熙中,為任子在洛陽,文帝深待之。泰始之後,渾又屢言之於武帝。帝召與語,大悅之,謂王濟曰:“劉元海容儀機鑑,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

一度有抬頭傾向的屠各匈奴首領劉豹的兒子劉淵居然得到了司馬昭的熱情款待!就這樣洛陽的繁華和富貴,司馬氏統治下的國家的實力全部暴露在了劉淵的面前!

寫到這裡,不禁讓我想到了北宋的王黼,在自己家裡的一本《大宋帝國亡國錄》的通俗讀物裡看到過這樣的片段:

起初,遼國的使者來宋地時,都會讓遼使繞道而行。但是王黼想盡快收復燕京時,就命令金國使臣從燕京到京城,中間只用了七天時間,而且每次在使館設宴款待金國的使者時,往往把皇家用的尚方錦繡、金玉、瑰寶擺設出來,來誇耀富有繁盛,於是令金國打起了南下侵略之心。

歷史驚人的巧合,簡直不能不讓人感慨。

曹操還是很能看懂司馬懿的,因為說白了司馬懿並不是心甘情願要為曹魏效力,重用司馬懿本身就是把雙刃劍。高平陵之變也只能說曹爽真的很無能。不過從這一變故來看司馬懿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了。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武侯北伐的時候,先與他對壘的也不是司馬懿,曹魏的將才還是很多的。司馬只是在武侯最後兩次北伐與他有過正面交手,但不管怎麼說曹魏在曹真死後,大權本不應該旁落於司馬家族,只能說曹爽真的很無能。不過客觀說司馬懿在當時的三國後期也是一流軍事家,至於司馬篡奪曹魏權利的確有曹爽的原因,但也有他自己多年攢下的野心。若論能力他是有但是在歷史貢獻這一塊達不到曹老闆的高度,原因很簡單他和曹老闆的初衷本來就有很大的不同,這裡不多講。至於他孫子建立的西晉,只能用三個字概括:很失敗!

最後再來看看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這夥計幹出來的事情更奇葩!

武帝踐阼後,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難等二萬餘落規化,帝復納之,使居河西故宜陽城下。後復與晉人雜居,由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諸郡靡不有焉。泰始七年,單于猛叛,屯孔邪城。武帝遣婁侯何楨持節討之,楨素有志略,以猛眾兇悍,非少兵所制,乃潛誘猛左部督李恪殺猛,於是匈奴震服,積年不敢復反。其後稍因不忿,殺害長史,漸為邊患。侍御史郭欽上疏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廷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覆上郡,實馮翊,於平陽已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裔不亂華,漸徙平陽,弘農,魏郡,京兆,上黨雜胡,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帝不納。至太康五年,復有匈奴胡太阿厚率其部落二萬九千三百人歸化。七年,又有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率種類大小凡十萬餘口,謁雍州刺史扶風王駿降附。明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復率種落大小萬一千五百口,牛二萬二千頭,羊十萬五千口,車廬什物不可勝紀來降,並貢其方物,帝並撫納之。《晉書.北狄傳》

南匈奴單于,去卑的兒子劉猛反叛,雖然最終以不光彩的手段平定,但是留下來嚴重的問題,御史郭欽向晉武帝司馬炎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案,結果晉武帝司馬炎不聽也就算了,居然還放了太阿厚一群匈奴人進入內地。

作死做到這種地步,五胡不想亂也不行啊!

還有一點要說明一下高平陵之變之後,正如朋友所言曹魏的整個內部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其實要說整個西晉給人的感覺的確和漢朝、曹魏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感覺,整個西晉在對待外族的問題上也是錯招太多。西晉的統一因素中有百分之九十多要歸功於曹魏打下的非常好的基礎。不管怎麼說司馬晉這個王朝問題在統一之前就有了,而在統一之後一連串的重大失策錯誤也是導致西晉很短命的重要因素。

幷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漢宣之世,凍餒殘破,國內五裂,後合為二,呼韓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質柔服。建武中,南單于復來降附,遂令入塞,居於漠南,數世之後,亦輒叛戾,故何熙、梁槿戎車屢徵。中平中,以黃巾賊起,發調其兵,部眾不從,而殺羌渠。由是於彌扶羅求助於漢,以討其賊。仍值世喪亂,遂乘釁而作,滷掠趙、魏,寇至河南。建安中,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聽其部落散居六郡。鹹熙之際,以一部太強,分為三率。泰始之初,又增為四。於是劉猛內叛,連結外虜。近者郝散之變,發於谷遠。今五部之眾,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於西戎。然其天性驍勇,弓馬便利,倍於氐、羌。若有不虞風塵之慮,則幷州之域可為寒心。滎陽句驪本居遼東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儉伐其叛者,徙其餘種。始徙之時,戶落百數,子孫孳息,今以千計,數世之後,必至殷熾。今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於夷狄,能不為變!但顧其微弱勢力不陳耳。

夫為邦者,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廣,士庶之富,豈須夷虜在內,然後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德施永世,於計為長。 《徙戎論》

公元299年,晉臣江統上書《徙戎論》

結果是什麼: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亂華,時服其深識。

司馬家再一次無下限的作死,徹底刷新了世人的眼球!

總結一下,斯琴為什麼認為司馬懿是導致了五胡亂華的原因:

一:司馬懿的的確確為後來的亂世埋下了禍根,想不噴他都不行!

二:司馬懿大行殺戮,以至於後來者有樣學樣,八王之亂,永嘉之劫,乃至劉裕篡晉,皆是如此。

三: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司馬亮,司馬倫一個比一個無能,司馬昭,司馬炎,司馬衷,司馬冏一代比一代會作死,有道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崽子打地洞。***懿的兒子輩尚且如此無能,想必***懿也是個昏庸無能之輩!

斯琴的小說既然是猛噴晉朝和司馬懿,就不得不對曹家多加褒獎,實際上斯琴這樣做也是有著個人的原因的。

其一:在三國吧發帖討論司馬懿的問題時,當時的斯琴的言辭還沒有這麼咄咄逼人,誰知道三國吧的一個小吧主直接給老子噼裡啪啦一頓司馬懿無罪,有罪的是他後人的一堆神論不說,還給我扣了一頂皇漢的帽子!實際上斯琴是個漢羌混血,而且說幾句司馬懿的問題怎麼了?別人不說,劉淵和石勒不照樣罵的歡?

趙明帝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晉書 載記第五 石勒下》

漢光文帝劉淵:劉淵說: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晉宣何足效哉。 ”《晉書.劉元海載紀》

其二:被**神劇噁心到了,噁心的直接胃都要反出來了知道不?甚至給我來個“司馬懿穿女裝背出師表氣諸葛亮,諸葛亮被氣暈。”這種最早出自日本動漫《戀姬無雙》某集中袁術拍舞臺劇的劇情來噁心我,簡直惡趣味到了極點!

最後以唐太宗李世民評價司馬懿的話來結束這篇帖子吧!

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複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斯琴的帖子到這裡就更新完了,最後真的把壓抑在心裡的心裡話說出來。

後記:歷史上對司馬懿評價是褒貶不一比較有爭議,當然,西晉的歷史本身就得益於曹魏的統一北方的基礎,問題還是出在司馬炎及其繼任者這一段,也不能說完全與司馬懿不相干,畢竟高平陵之變之後,醉心於內鬥的問題就越發凸顯了,而曹魏宗室在這一段被打壓的很深也是事實。西晉是用鈍刀方式花三代努力完成的,但是在對於建立客觀制度和對外族的認識方面西晉統治者反而是一片茫然,這問題在司馬懿這一段就種下了,但是真正生根發芽問題完全產生還是在他孫子這一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