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中华鲟,让恐龙“小伙伴”物种延续

研究人员表示,作为濒危物种的中华鲟已经可以依托人工繁育得以延续。

曾是恐龙“小伙伴”

中华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曾是恐龙的“小伙伴”。他们个体硕大,身长可以轻松达到两米多,而且寿命很长,和人的正常寿命差不多。

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李志远向记者介绍,中华鲟之所以叫中华鲟,是因为它的活动范围只在中国,是一条“爱国鱼”。

历史上,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里,都发现过中华鲟的踪迹,但现在仅在长江有中华鲟洄游。

中华鲟的生存状态直接反映母亲河长江的生态状况。长江沿岸是我国人口最密集、化工布局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污水、化工废水、化肥农药残留大量进入长江水体,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像中华鲟出现的严重性别比例失调现象,沿江化工农残污染中的激素,就是高度疑似原因。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水质污染、航运干扰、江底挖沙等问题,这样一种历经1.4亿年、曾经与恐龙并存的古老鱼类,面临着濒危的命运。

人工繁育为中华鲟“留根”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是长江生态的一曲悲歌。因此,人们非常担心中华鲟也会步白鱀豚后尘。

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已经保有中华鲟野生亲鱼和一定规模子一代、子二代不同梯次的人工种群,这意味着在中华鲟这个物种可以依托人工繁育得以延续。

虽然是在实验室环境下人工培育的后代,但是经过科研人员多年观察研究发现,人工繁殖的中华鲟与野生中华鲟在遗传、习性方面并无差异。

“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长江水生态、水环境受到的破坏也确实非常严重。

即使每年都放流人工繁育的中华鲟,但也无法确保中华鲟一定不会在长江消失。”李志远说,即使这种极端情况发生,人工繁育中华鲟为这个物种留了根。当有一天,长江大保护的工作让长江可以更好接纳中华鲟时,就能利用人工繁育中华鲟投入长江,重新恢复这个物种。

只有妈妈,也可以生出鱼宝宝

但中华鲟除了野生种群减少的情况,还存在野生种群雌雄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雌雄比例已经达到7:1以上,雄鱼很可能先与雌鱼消失。

基于此,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了中华鲟单性繁殖技术,目前已经成熟,这意味着,在长江里捕捉不到野生雄性亲鱼来给鱼卵授精,科研人员依然可以繁育中华鲟下一代。

当然,李志远也指出,这是指在充分技术保障下,人工繁育种群已经可以确保中华鲟这个物种不会灭绝。但中华鲟自然种群是否会消失,这取决于长江水生态、水环境的未来发展态势。

为了帮助中华鲟延续自己的物种,恢复野生种群,研究所一直在不间断地增殖放流。科研人员会给放流的中华鲟打上追踪标记,以便于对其追踪、监测。有了这些技术,以后再和放流的中华鲟见面,科研人员不但认得它们,还能充分掌握它们的户籍资料、家谱资料。

长江大保护 为中华鲟开启希望之门

有人质疑,既然物竞天择,中华鲟不适应现在的长江,干嘛花这么大力气保护它?李志远说,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法则,但是,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而不是人类,“现在长江水生态、水环境的急剧恶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恢复长江生态,保护中华鲟。”

而在生物层面,中华鲟作为长江中的旗舰物种,具有生态风向标的作用,一旦破坏,会引发生态环境的蝴蝶效应。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共分布鱼类约400种,有约150种为长江特有种。长江大保护,为中华鲟等长江水生生物开启了希望之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