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與印度猴神哈奴曼(一)

珵素

佛教自漢朝開始逐漸傳入中國,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發展,早已經與中原已有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佛教的傳入,給中原文明增添了許多新內容,諸如思想方面的內容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瞭解,無需贅述。在思想之外,傳入中國的佛經還為中國的文人提供了不少新奇的故事。

佛教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創作了不少小故事,用這些小故事闡述佛學理念。這些用小故事闡述佛理的經書,以《百喻經》最為大家所知。不過,《百喻經》之外,還有其他經書也以相似的方式來向大眾展示佛理。這些闡述佛理的故事,有一些在一般人看來都很怪誕,自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些怪誕的故事被單獨拎出來,在大眾中傳播,或者被當時的文人蒐集起來,記在書中,流傳得久了,經過不斷地重複與改寫,融入的中原文化的要素越來越多,以至於後人已經無法將其與佛經中的記載聯繫起來。

孫悟空與印度猴神哈奴曼(一)

這些被本土化的故事中,如《鵝籠書生》還保留不少原版故事的痕跡,比較容易辨認。但像《三國志·華佗傳》中記載的華佗的故事,有不少與印度藥神阿伽佗的傳說相重合,不是對印度文化十分熟悉的人,很難發現這些。而且這些故事與華佗的生平融合得實在太好了,以至於認為華佗的故事與印度傳說相關的,最多也只能說是疑似,而不敢給出更明確的答案。

與《華佗傳》相似的還有《西遊記》,而且因為《西遊記》本身就與佛教相關,因此懷疑《西遊記》中的人物與印度文化相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比如,到現在還有不少學者認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其原型是印度的神猴哈奴曼。

孫悟空與印度猴神哈奴曼(一)

神猴哈奴曼出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是其中的主人公之一。哈奴曼有四臉八臂,面容和身軀可以隨意變化,法力極高。在傳說中,哈奴曼聰慧勇敢,多次與惡魔作戰。

只看哈奴曼的神通與形象,確實很容易與孫悟空聯繫起來。畢竟在全世界範圍內,如此神通廣大的猴子也確實不多。當年,胡適先生就是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在沒有細緻考證的情況下,就斷定孫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孫悟空與印度猴神哈奴曼(一)

胡適的這個假設非常大膽,不過他卻沒有像自己說的那樣去小心地求證。沒有考證就給出這樣的結論,自然不能讓人信服。當時的不少學者就指出,雖然不少印度故事在中國經過改造後流傳於民間,但孫悟空的形象無需懷疑,應該是在本土生成的。其一,中國本土神話中,有一種水怪叫無支祁就是猿猴形象,書中說它“狀有如猿,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雙目忽開,光彩若電”,雖然並沒有顯示什麼神通,不過後人還是可以以這一形象為基礎創造出孫悟空;其二,哈奴曼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羅摩衍那》中,《羅摩衍那》雖然被不少佛經提及,但在古代,只有很少的片段傳入中國,而且這些片段的內容十分有限,尚不足以為中國的讀者提供一個完整的哈奴曼,國人也不可能據此就塑造出一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

此外,人們還提出了其他疑問,比如孫悟空與哈奴曼性格差別極大:哈奴曼是一個堅定的教徒,對各路天神都十分敬畏,這一性格可以說與孫悟空完全相反。至於孫悟空與哈奴曼兩者外貌上的區別,也被大家拎了出來。總之,在不少人看來,孫悟空就是中國本土創造出的形象,不會,也不應該與印度神話中的哈奴曼聯繫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