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如何變成狄太師的?

珵素

楊家將故事歌頌了北宋年間保家衛國的楊家名將,由此衍生出的戲劇、評書、影視作品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故事中,楊家四代人精忠報國,感人至深。為了塑造楊家的形象,故事中自然免不了要出現幾個大反派。除了戰場上的敵人,楊家在朝中也有幾個死對頭:潘太師潘仁美,逼死楊令公楊業,射殺楊七郎;王太師王欽,是遼國的內奸;龐太師龐文,處處與楊家作對;狄太師狄青,因嫉妒楊家,就設計陷害楊家,還搶了楊家的功勞。

楊家的這四個敵人中,王太師王欽與龐太師龐文的原型一直無法確定,潘太師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前期的大臣潘美。宋太宗雍熙年間,北宋兵發三路進攻遼國,後因東路軍大敗,潘美奉命撤軍,在撤退過程中,因用兵不慎,將楊業置於險地,結果楊業全軍覆沒,潘美也受到了處罰。楊家將故事歌頌的既然是楊業及楊業的後人,將潘美設定為反派,自然可以理解。

只是,狄青與楊家根本沒有牽連,又為何會被設定為反派呢?而且,在故事中,創作者既然都把潘美的名字改成了潘仁美,又為何會在故事中直接用狄青的名字?

狄青是如何變成狄太師的?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將。狄青出身貧寒,十多歲時入軍。李元昊反叛後,被調往西北前線。在與西夏交戰的過程中,狄青敢打敢衝,屢立戰功。每次上陣,狄青就披頭散髮、帶著銅面具出入敵陣,無人能擋。後來狄青因故與范仲淹、韓琦結識,兩人都非常器重狄青,范仲淹更是將《漢書》、《左傳》贈與狄青,勉勵他多讀史書,如此才不會只有匹夫之勇。

皇佑年間,廣西的一名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建國,與北宋對抗,接連攻下幾個州,甚至包圍了廣州城。朝廷接連派兵前去平叛,但頻頻受挫。見此情況,狄青主動向宋仁宗請戰,前往嶺南。到達前線後,狄青迅速接過指揮權,約束全軍不得擅自出戰。重罰了幾位不聽號令的將領後,狄青就集合兵力,奇襲崑崙關,奪下了要害之地,又乘勝追擊,連敗叛軍,儂智高等叛軍將領全部戰死。

可以說,狄青是北宋時期少有的名將。但就是這位名將,在《楊家府演義》中卻成了反派,甚至將狄青的功勞搶了過來,安在楊宗保等人的身上。《楊家府演義》中說,狄青在平定儂智高時屢次受挫,無奈向朝廷求援,朝廷就派了楊宗保前去頂替了狄青,狄青因此心生不滿。後來楊家將平定叛亂,全家受到封賞,狄青心生嫉妒,就開始處處針對、陷害楊家。

狄青是如何變成狄太師的?

《楊家府演義》將狄青塑造為楊家的敵人後,狄青的這一形象基本就確定下來了。雖然後來的作品中,狄青的反面角色有所改變,甚至有版本說狄青與楊家最終惺惺相惜,化干戈為玉帛,共同抗擊敵人,但狄青要搶楊家平南的功績這一點卻基本沒改。

從史料上看,狄青與真實的楊業的後裔並沒有什麼交集,平定儂智高,也確實是狄青的功績。那麼《楊家府演義》為何要說是狄青搶了楊家的功績呢?

從楊家將故事的創作需求看,楊家屢立戰功,朝廷也多次封賞楊家,楊家主將應該是很受朝廷信賴的。但為了加強戲劇衝突,創作者又需要塑造出能夠陷害楊家的敵人。因此,才有了潘太師、王太師、龐太師、狄太師這四個人。四人深受皇帝信賴,因此,在他們陷害楊家時,皇帝才能夠被迷惑。若將四位太師換成一般朝臣,皇帝怎麼會輕易相信他們的話?而狄青生前很得宋仁宗賞識,且長時間擔任樞密副使和樞密使,這一點非常符合創作者的需求。

而且,縱觀北宋歷史,北宋所取得的軍事勝利十分有限。一是北宋初年的統一戰爭,一是狄青平定儂智高的戰爭。楊家將故事的創作者為了給楊家添戰功,就需要把平定儂智高的勝利放在楊家名下。又為了保持與史書的一致,就只能說是狄青搶了楊家的功勞。

狄青是如何變成狄太師的?

從狄青這邊來看,因為狄青在西北前線和嶺南取得了很多戰功,加上他與韓琦、范仲淹的關係又不錯,因此在狄青擔任樞密使時,就有人開始汙衊狄青,特別是當時的部分文臣,認為狄青功高震主,不利於朝廷穩定,因此設法打壓狄青。當時的言官甚至直接要求宋仁宗將其調出汴京,但宋仁宗一直不同意。後來京師發生水災,狄青無奈將家搬到相國寺,住在大殿上,朝中官員趁機上書攻擊狄青,宋仁宗無奈免去了狄青樞密使的職務,把他貶到了陳州,狄青也在不久後病逝了。

狄青死後,人們對他的攻擊依舊沒有停止,當時的筆記小說中仍然有不少汙衊狄青的故事。這些故事雖然不多,但影響不小。後來就有人受此影響,在創作故事時,將狄青完全塑造成了反面角色。《楊家府演義》即是一例。不過狄青終究是一位忠臣勇將,民間也有不少歌頌狄青的傳說,若將狄青塑造成徹頭徹尾的反派也不現實,因此後來的人在豐富楊家將故事時,就逐漸改變了狄青與楊家的敵對關係,不過平定儂智高的功勞,卻始終不願還給狄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