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之路上的最後一次剎車|大象公會

戰爭前夜的日本,並非沒有嘗試過另外的道路。

文|李青嵐

1920 年代的最後幾年裡,新近才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的日本,突然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危險形勢。

這幾年裡,日本不但經濟上逐漸陷於慢性危機,金融風暴一觸即發;而且在國際上四處挑釁點火,伸張大國意志,結果招致各國不滿,到處面臨風險和阻力。

所幸在 1929 年 7 月,新上任的濱口雄幸首相推出多項重大改革,不但有望讓日本經濟恢復健康,而且也重新開始韜光養晦,與各國修補裂痕,重建友好的國際環境。

當時的人們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日本將在不久之後走上完全相反的國家改造之路,直到 1945 年。

危機的誕生

1929 年,一部名為《我畢業了,但是》(大學は出たけれど)的喜劇片在日本上映。

這部由小津安二郎執導的影片講述主人公野本大學畢業即失業,為了面子向老家的母親謊稱已找到工作,由此引發一連串人仰馬翻的意外。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青年導演小津小市民電影開篇之作

這個引起無數年輕人共鳴的故事,背景是當時一年比一年嚴酷的大學生就業難現象。

1929 年,日本大學及專門學校畢業生只有 27% 能夠找到工作,頂尖的東京帝國大學(日後的東京大學)應屆生就業率也只有六到七成。

早些年畢業的學長們,日子同樣不好過。各大企業裁員、降薪的動作此起彼伏,如象徵日本經濟的三井財團,不但整體降薪 20%,而且裁員補償也砍掉一半。在寸土寸金、大企業總部雲集的東京丸之內中央 CBD,有近三分之一的辦公室處於空置狀態。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1930 年左右的東京銀座

貫穿整個 1920 年代日本經濟的慢性危機,此時發展到了一個頂點。

危機的關鍵詞,是當時人所謂的「放漫財政」。

一戰外貿景氣結束後,日本轉而長期採用財政與貨幣刺激手段,依靠投資拉動經濟,信貸資源集中於大財團和基建投資平臺。經年累月,銀行、企業、物價與就業等方面的不良後果愈演愈烈。

主流輿論普遍認為,出路在於壓縮槓桿,依靠市場出清恢復經濟效率。然而,歷屆內閣雖然都高喊改革和緊縮,但卻不見實質動作。殭屍企業的債務,已經綁架了銀行體系,繼續放水尚能勉強維持,一旦破局,則難免爆發社會恐慌。

這種「短痛」的政治代價,往往是政黨內閣所難以承受的,兩年前的昭和金融恐慌就是明證:

1927 年 3 月下旬,頂級財閥鈴木商社爆發危機,其最大債權人臺灣銀行決定停止提供新的融資。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小栗旬主演的電視電影鈴木商社的女當家,片中對這次金融恐慌有細緻呈現

消息傳出,鈴木財團的資金鍊立即斷裂。此時,臺銀對鈴木財團的貸款餘額已達 3.6 億日元之巨,相當於日本全年公共財政預算總額的近四分之一。

臺銀是政策性銀行,存款業務並不發達,主要依靠其特殊地位,通過銀行間拆借市場、以及日本央行名為「震災手形」的貼現窗口獲取流動性,是當時這類借短放長遊戲的最大玩家。

因此,臺銀的壞賬風險很快向市場上的資金拆出方蔓延,同業拆借市場風聲鶴唳,流動性枯竭,各地均出現儲戶擠提風潮。

尤其嚴重的是,東京第十五銀行本來與宮內省關係密切,以致被外界視為「內庫」,此時也因為大量拆出資金無法收回,在 4 月 21 日倒閉。金融恐慌隨之發展到了頂點。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鈴木商店危機公開化

當政的若槻禮次郎內閣,立刻提出緊急救助臺灣銀行的計劃,但卻在貴族院遭到了反對。

原因在於,若槻內閣號召對內改革、對外友好,早已不為貴族圈子和軍頭所青睞,結果救助案審議並未限於金融政策的討論,而是變成了對若槻內閣外交政策的總批判會。

70 歲高齡的明治維新老革命伊東巳代治伯爵一馬當先,怒斥若槻對華「軟弱外交」,一味配合英美步調,保護日僑和日本貿易商不力,而這些正是此次金融危機的真正原因。

臺銀緊急敕令遭到否決,若槻內閣也隨之而倒臺。與貴族、軍頭合流的最大在野黨政友會受命組閣,其總裁、前陸軍大將田中義一成為首相。

日本開始說不

田中上臺標誌著傳統自由主義的內政外交改革難以為繼,日本朝野的保守暗流浮上水面。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田中義一(右)與前首相高橋是清合影。高橋於 226 兵變中遭昭和男兒「天誅」

不過在此時,「日本不高興」的情緒,此時尚未碰撞出一張足以落實的替代藍圖。內政上,田中內閣因循財政放水老路;在金融恐慌後進一步惡化的企業融資和就業問題上,也只能拖下去了事。

田中內閣主要的政策變化,發生在外交領域。

當然,親自兼任外相的田中首相,外交政策也並非一味惹事。

日本傳統上親善英美的國策慣性仍十分強大,1927 年更是日美兩國民間外交又一個黃金期。傳教士古利克(Lewis Gulick)發起了向日本兒童贈送玩偶運動,得到公眾熱烈響應,結果有一萬多個代表美國人民情誼的洋娃娃(青い目の人形)遠渡重洋,分送日本各地小學。

日本也由京都傳統匠人精心製作 58 具日本玩偶,象徵日本 58 個都道府縣(含朝鮮、臺灣),在同年底回贈美國。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金髮人偶從此成為日本大眾文化符號之一,在麻生太郎前首相心愛的《薔薇少女》漫畫中,第一個羅真人偶被設定為大正時期出現

經貿往來歷來是日美關係的壓艙石,華爾街早已滋養出了一大批對日友好人士,包括摩根財團的核心人物,當時美國最重要的金融家托馬斯拉蒙特(Thomas Lamont)。

在這批親日人士的運作下,1927 年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籌劃在美國市場發行債券,儘管在最後關頭被叫停,但次年東洋拓殖株式會社成功發行美元債,代表著美國行政當局對日本開發滿洲的態度已經有所鬆動。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拉蒙特在日本度假期間留影

不過,與此同時,田中內閣對華政策則轉向強硬,一年時間先後三次出兵山東,直接介入南北戰事。

隨著國民軍北伐進程加快,日本的介入動作也不斷升級,與九國公約所確定的對華關係法理框架產生越來越大沖突。

1928 年 5 月 18 日,雖然各國公使團反對介入京津戰事,但田中內閣為了阻止國民革命軍追擊奉軍出關,確保所謂滿洲治安,竟直接向南北兩軍發出瞭解除武裝的警告(支那南北両軍ニ交付スヘキ覚書),關東軍也向瀋陽、錦州、山海關等要地移動。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濟南事件中被日軍俘虜的北伐軍士兵。在田中義一對華積極政策的主導下,日本出兵山東,阻礙北伐戰爭,並在 1928 年五月與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爆發激烈衝突,嚴重破壞了中日關係。

這種單方面行動終於踩中紅線,引發英美強烈反彈。美國國務卿凱洛格次日表態稱,不承認日本在滿洲擁有特殊勢力範圍。

面對急轉直下的外交形勢,田中內閣尚未作出反應,而一群關東軍的青年軍官,卻已經決定替國家分憂:6 月初,瀋陽郊外一聲巨響,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在皇姑屯被炸燬,張本人也於當日傷重不治。

然而,事態的發展對日本並無好處:繼承父業的張學良 7 月 1 日通電全國,聲言絕不妨礙統一,東北易幟勢頭已成。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滿蒙生命線」理論的積極擁護者石原莞爾

結果,隨著日本一改韜光養晦的軟弱作風,上下一心、摧枯拉朽對弱小鄰邦「亮劍」,接踵而來的竟是如此「成果」:與英美關係出現裂痕,失去了關於滿洲法理地位的模糊操作餘地;中國統一形勢無可逆轉,全國上下反日情緒空前高漲。

如此劇變,使日本朝野逐漸清醒過來,開始調整對外政策。

1928 年 8 月,日本熱情響應美國國務卿凱洛格號召,成為巴黎非戰公約首批簽約國,莊嚴承諾放棄以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手段,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

隨後,日本又促成格洛斯特公爵訪日,向天皇裕仁頒發嘉德勳章,重新確認了英日兩國皇室的傳統情誼。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日後的英王愛德華八世和服照

在對華外交上,田中內閣收斂起咄咄逼人的霸氣,在重訂商約、外交承認、解除軍火禁運等問題上跟隨英美步調,山東問題也艱難完成善後。

不過,儘管田中內閣暫時撲滅了自己點起的野火,但日本社會在連續挫敗之下,已在期待新的改革,田中所代表的保守派勢力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了。

1929 年 7 月 2 日,經宮中勢力運作,田中義一正式辭職,最大在野黨民政黨總裁濱口雄幸旋即被指定為接任人選。

這位財經部門官僚出身的新首相,僅用 8 個小時就完成了組閣工作,顯示出超乎尋常的工作效率。

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他在組閣當晚決心改革的自白:

我接受組閣大命之時,已做好了決死的心理準備。我已無所顧慮,要儘可能的履行好總理責任。即便因為什麼變故而中途倒斃,這也是盡了一介男兒的本分。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濱口雄幸與首相官邸前的獅子像

日本走向瘋狂前的最後一次急剎車,即將正式開始。

改革歷程

濱口身負的壓力與改革決心,深刻體現在他悲壯的自白中——人人都知道日本經濟病了,很多人也能說出一套完善的解救辦法,然而要推動實施這些要得罪人的辦法,需要的絕不只是智慧,更是高調的決斷。

濱口即將確實是此時日本以深化改革突破危局的唯一人選。

上任一週之後,濱口內閣公佈了其十大施政要點:對外推進日華友好,配合列強海軍裁軍談判,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對內嚴肅財政紀律,緊縮政府開支,同時推進社會保障建設和殭屍企業整頓。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1927 年服役的赤城號航空母艦,最初設計規劃為天城級戰鬥巡洋艦的 2 號艦,為配合列強海軍裁軍談判改裝為航空母艦。

這一套政策組合拳的核心,是「金解禁」:在內外條件的配合下,解除黃金出口禁令,恢復戰前金本位下宏觀經濟自行調節平衡的功能。

在這一政策的設想中,日本經濟將在一兩年勒緊褲腰帶的苦日子之後,恢復健康體質,治癒綿延 10 年的慢性危機。

濱口還在壓縮公務開支上做出表率,比如減半內閣自由支配的「機密費」,嚴禁高級公務員出入高檔消費場所,各中央省廳公務用轎車一律縮減為五輛以內,首相帶頭、中高級公務員(年薪超過 1200 日元)普遍降薪。

1930 財年,中央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壓縮 10% 以上,節約的財政盈餘用於償還國債。地方政府的財政紀律也遭到嚴肅整頓,地方財政支出在 1929 財年即壓縮 12%,新發地方債被基本叫停。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濱口內閣緊縮財政的同時,勞動保障、失業救濟、義務教育支出則不減反增,國營鐵路運費下調,以降低商品流通環節成本,還計劃用海軍裁軍的富裕財力進行減稅,企業整理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調研,並在其任內出臺了《重要產業統制法》,成為日後東亞各國產業政策的濫觴。

1929 年 10 月下旬,美國股市出現暴跌行情,即大蕭條的起點「黑色星期五」。而此時在日本,濱口雄幸上任一百多天雷厲風行的施政,已經點燃了全社會的改革熱情,緊縮改革並未因此止步。

11 月,濱口內閣正式宣佈黃金禁令解除,生效日為 1930 年 1 月 11 日,幣制闖關拉開了帷幕。

鑑於其他列強此前恢復金本位時,普遍出現過黃金儲備流失與通貨緊縮,濱口內閣一方面作了大量對內宣傳工作,向民眾坦率告知可能遇到的經濟困難,解釋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爭取了摩根、匯豐等英美銀行融資支持,充實硬通貨儲備,用以平抑外匯市場波動。

一連串動作後,濱口內閣當年 12 月底解散國會,準備通過新的大選加強民政黨力量。

大選中,雖然反對黨竭力批判金解禁政策,向民眾強調經濟減速會如何影響生活,打出「要景氣還是不景氣」的競選口號,但結果卻是民政黨大勝,獲得了眾議院單獨過半數席位。

日本民眾充分肯定了濱口內閣的改革,願意承受金解禁帶來的暫時困難。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金解禁前夕,普通人的忐忑與期待

1930 年 4 月,濱口內閣又簽署了倫敦海軍條約,承諾重型巡洋艦噸位限制在美國的 60%,輔助艦總噸位為美國的 70%,預計條約生效後,日本可節約 5 億日元以上的軍費開支,濱口內閣擬將這部分財力餘裕用於減稅。

不過,在濱口改革期間壓抑多時的保守勢力,仍在等待發難的機會。金解禁等一系列改革是社會共識,一時找不到可攻擊的破綻,但在倫敦條約上,保守派還是找到了突破口。

貴族、軍頭、在野黨、民間志士再一次緊密地團結了起來,以侵犯天皇統帥權為藉口掀起倒閣運動。

由於民政黨在國會有絕對多數席位,在野黨難以掣肘,因此貴族院成為主戰場,老革命伊東巳代治再次出頭,擔任倫敦條約審查委員長,要追究條約簽約人的責任。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老革命伊東巳代治

不過,在貴族院的十次條約審查質詢中,濱口雄幸都未有讓步,而貴族院卻因為專橫而引起社會公憤,最終被迫低頭,於 1930 年 10 月 1 日批准倫敦條約換文,創造了日本憲政史上政黨內閣迫使貴族院讓步的奇蹟。

一時間,濱口的聲望達到頂峰,看起來保守勢力已經沒有任何辦法能阻止這位首相推進改革了。

也是在這個月,濱口指示外務省,在官方公文中一律不再採用支那代稱中華民國,並擇機修改以往政府文書中的支那舊稱。

然而,改革的末日卻在不久後到來了。

1930 年 11 月 14 日清晨,濱口雄幸出現在東京火車站站臺,計劃出席觀摩陸軍年度演習。由於不喜歡首相的特殊警衛待遇,濱口和普通乘客一起候車,結果被 23 歲的民間愛國鬥士佐鄉屋留雄近距離槍擊。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右翼團體愛國社黨員。濱口雄幸首相暗殺未遂犯:佐鄉屋留雄

子彈在濱口下腹部炸開,經緊急手術保住了性命,但小腸被切除三分之一,部分彈片無法取出。

這一槍改變了日本的命運。

濱口療傷期間,在野黨展開了新一輪倒閣攻勢,歷數濱口雄幸外交、經濟等一系列罪狀。

政友會議員松岡洋右批判了濱口對華軟弱外交,其主張用中國而非支那之稱:「拋棄日語而使用中華民國之稱呼,這種態度和用心,已充分說明所謂幣原外交(濱口內閣外相幣原喜重郎)是個什麼東西」。

濱口的倒下,使其改革事業喪失了生機。其同僚們雖然可以延續其改革政策,卻不具備濱口的魄力和勇氣,難免淺嘗輒止,流於形式。

改革前途不定,經濟緊縮的痛苦就更令人難以忍受了。日本的民意在歷史十字路口幾經飄搖,最終轉向了保守情緒。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緊縮政策後期的漫畫,諷刺財閥與民眾負擔不均

1931 年 3 月,濱口強撐病體出席國會,結果傷情惡化,4 月 5 日再度接受手術,4 月 13 日辭職,同年 8 月 26 日去世。

9 月 18 日,關東軍攻佔瀋陽城,國家改造的新時代拉開了帷幕。

战争之路上的最后一次刹车|大象公会

▍濱口去世後,右翼大佬藤田勇立即出資資助陸軍總部橋本欣五郎等人,計劃在 9 月 28 日於滿洲、東京同時發動部隊獨走,滿洲計劃因消息洩露而提前至 9 月 18 日發動,東京屠盡政黨活動家及金融界財閥的計劃儘管胎死腹中(十月事件),但極大震撼了政壇,迫使其後政黨內閣主動與軍方合流

主要參考文獻

堀幸雄《戰前日本國家主義運動史》

纐纈厚《田中義一》

野村秀雄《明治維新政治史》

雷鳴《日本戰時統制經濟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