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之後的你,爲什麼一點都不開心?

努力之後的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開心?

01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類似的經歷:

打開朋友圈,發現A去健身了,B去圖書館看書了,C去上補習班了。

手繼續往下滑,看到了朋友轉發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自律的人有多可怕”“少壯不努力,老大買不起房子”等爆款文章。

於是,你心裡慌得一比,大家都在努力,就我一個人在浪費生命?你嗖的一聲從床上彈起,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完美的學習計劃:

努力工作(或上課學習)7-8小時;

學習英語1小時;

深度閱讀2小時;

不閒聊,不打遊戲,不刷微博,不看劇……

也就是說,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努力上,不給自己留娛樂的時間。

努力之後的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開心?

我的一個朋友就制定了這樣的計劃。不過比起大部分人,他的毅力超強,居然能把計劃堅持一個多月。他想著,這樣下去,自己肯定能“拋棄同齡人”。

可是,慢慢地,他發現自己開始失眠了,飯也吃不下,笑容也少了,心裡很壓抑。他很困惑,“為什麼我這麼努力自律,卻一點也不開心呢?”

不知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同事,每天像個拼命三郎一樣努力,早出晚歸,加班加點,但KPI卻老是墊底。

或者,讀書時碰到這樣的同學,明明很努力,但成績總上不去。印象中,這類同學一直在緊鎖眉頭地學習。邀他玩耍,他會非常堅定地拒絕你。而一旦考試,他們的成績卻比愛玩的學生還差。這也讓他們越來越自卑,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商。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了,結果卻不盡人意,而你更不開心了?其實,你是靠壓抑自己的慾望在努力。這種沒有休息與娛樂的努力,是“假裝努力”。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讀書不玩耍,聰明孩子都變傻)。給大腦一定的休息時間,適當滿足自己的消遣慾望,才是高效且快樂的努力。

努力之後的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開心?

02

  • 勞逸結合:停下是為了更好前行

我們總說要“勞逸結合”,卻總在過度勞累和放縱慾望的兩個極端搖擺。不假裝很努力,就要學會勞逸結合,在苦逼奮鬥之餘,做做能讓大腦放鬆的事情,只有心情愉悅了,身體才會配合你更好地工作、學習。

真正的學霸,絕不是那些只會學習不會玩耍的人。相反,他們很會玩,有著豐富的興趣愛好。他們不只擅長學習,還多才多藝。

記得讀大學那會,有個室友非常學霸,而且她的學霸方式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識。剛大一時,人家就已經交男朋友了。每天,學霸會早起,不是學習,而是化一個非常精緻的妝。然後約著男朋友吃飯上自習。到了晚上,學霸就去練舞,偶爾學學吉他。學霸有一個習慣,每逢考試周,無論複習多累,回到宿舍都要打幾局遊戲釋放一下壓力。

畢業後,學霸去了摩根斯坦利工作,四年裡,我們見證了她開掛的人生。

努力之後的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開心?

  • 找準目標:為了目標而努力,但不把努力當人生唯一目的

毫無疑問,那些獲得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他們從不是為了努力而努力,他們很享受努力的過程,卻不把努力當成人生的唯一大事。

谷歌之母,蘇珊.沃西基,曾創造了谷歌87%的收入。而且,在她作出這些成就的同時,還生了5個娃。

據說:她在生下第一個娃的期間,加入了谷歌;生二娃時,打造了Adwords(谷歌瀏覽器右側廣告);生三娃時,收購了YouTube;生四娃時,收購了Double Click;生五娃時,出任YouTube的CEO。

沃西基有個習慣,工作的時候很拼命,但一旦到了6點的下班時間,她就像人間蒸發一般,把一切通信設備扔一邊,專心陪孩子游泳、吃飯、學習、做遊戲。

在沃西基看來,努力工作很重要,但陪伴家人同樣重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她釋放了工作的壓力,也從中找到了工作的動力。家庭就是她休息和充電的地方。

努力之後的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開心?

  • 注重效率: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時間多並不代表效率高

效率和時間絕對是兩碼事。我們習慣這樣定義自己的努力成果:今天我花了5小時學習哦!

時間成了衡量成果的主要標準。但細想,在這5個小時內,你讀了多少頁書,背了幾個單詞?

注重效率,不能光看時間,還要看數量。試著轉換思維,把自己的目標定成:每天看多少頁書,背幾個單詞,做幾頁PPT,而不是定下多少個小時來學習。一旦你完成了任務,就可以開開心心、毫無愧疚地玩耍。這才是較為有效的努力。

去阿里參觀的人,會發現公司的牆上醒目地寫著8個字:快樂工作,認真生活。

的確,我們需要努力工作,但努力並不意味著苦逼與壓抑自我。工作的目的不是努力,而是更好地生活。所以,最高效的努力,是當你累了不死撐,能夠放下手頭的工作,做做能讓自己放鬆、舒服的事,並從中汲取動力,更好地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