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青岛市委书记郭松年回忆青岛计划单列获批过程

原青岛市委书记郭松年回忆青岛计划单列获批过程

原青岛市委书记郭松年回忆青岛计划单列获批过程

原青岛市委书记郭松年回忆青岛计划单列获批过程

“计划单列对于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怎么估量都不为过。”

——郭松年

失落

青岛意外落选计划单列

1983年,重庆被列为我国首个计划单列市,“经济特权”的“下放”点燃了包括青岛在内的部分经济中心城市的热情。然而随后当武汉、沈阳、大连等城市获批单列后,青岛感到了失落。“为什么没有青岛呢?比起这些城市来,青岛的条件并不差,甚至可以说要好。”时任青岛副市长郭松年说。

当时的青岛作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基础和外贸出口等方面颇具优势。1981年后,国家大力推动沿海城市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青岛视察,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青岛沿海城市的作用。而青岛当年也是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有些沿海城市无法比拟的。

改革开放后的几年时间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央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而选择了城市计划单列作为突破口。在郭松年的记忆中,在研究实施计划单列市,中央领导和国家经贸部领导当年来青考察时,也曾“属意”计划单列可以考虑青岛。有了这么多的良好兆头,青岛在争取计划单列上原本是信心十足的,没料到结果挺失落。

争取

两次在船中提出建议

争取计划单列的念头时时浮现在市委市政府集体领导班子的脑海中。1986年夏天,机会终于来了。

市里接省里通知,国务院主要领导要来青岛视察。时任市长郭松年马上向刘鹏书记汇报,在沟通汇报要点时,议到要不要提青岛计划单列,怎么提,谁来提等问题。

8月30日,国务院主要领导来到青岛。按接待计划,31日省市领导班子陪同一起乘轮渡去开发区考察,“当时我和港务局局长常德传陪同中央领导坐在舱内左侧,省市领导和其他陪同人员坐在右侧,当常德传汇报完港口情况后,我感觉机会来了。”今年83岁高龄的郭松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当时郭松年对中央领导同志说,“我向您汇报个事情。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发展很快,为国家也做了很大贡献,但是受到政策和体制方面制约,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我们申请过计划单列,但迟迟没有获得批准,建议国务院认真考虑青岛的请求。”当时他还列举了青岛与其他几个已经实行单列城市的经济指标的对比,并与大连进行比较。

当时中央领导没有表态,半个小时的船程很快结束。

在开发区考察完后,回青岛的船上,郭松年争取机会,再次提出了单列问题,并且开门见山地问:“青岛计划单列的问题能不能解决?”

中央领导一边沉思,一边微微颔首。“看到领导点头,我心里有了底,上岸后立即向刘鹏书记汇报,让他在正式汇报工作时可以有底气地将计划单列的事情提出来。”

汇报

中央领导倾向“大连模式”

第二天,在八大关小礼堂,刘鹏书记正式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郭松年市长随后汇报计划单列的事情。时任外经贸委主任刘吉德也参加了这个会议,见证汇报会议的整个过程。

当青岛申请计划单列的请求被正式提出后,会场一片寂静,还是中央领导打破僵局:“原来有个意见,先搞那么多。各地都想搞,也不再增加了。但青岛确实有特殊情况,正像你们讲的,又是沿海城市,又是开放城市,又是比较大的城市,可以考虑。也就是说,你们有两个问题,我认为基本上都可以考虑。一个是赋予同大连相当的权限,向大连看齐,学大连嘛;第二个,计划单列问题,也可以考虑,回去商量一下。”

中央领导随后把目光投向在座的山东省两位主要领导:“你们省里什么意见?”“省里没意见。”时任山东省长李昌安首先回应。时任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接着说,“我们也打过几次报告。”

“一个困扰青岛进一步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郭松年说,不过在汇报前后还有个小插曲,将可能留下的一些小尾巴给及时卡掉了。

郭松年回忆说,从开发区考察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在考虑次日汇报问题时,他突然记起汇报提纲中一个提法不妥,立即给市政府秘书长李延令打电话,让他组织印刷所同志将原稿中“或者参照江苏省南京的做法,在省内实行单列”字样去掉,直接挑明“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也就是‘大连模式’”。“后来想想,这个决定是对的,否则真有可能留下一些不应有的尾巴。”郭松年说。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对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的批复》。“我算了一下,从8月31日到10月15日,仅仅一个半月时间,就办完了这样一件牵涉到多个部委的大事,应当说是高速度的。”刘吉德回忆说。

在青岛对外开放的30多年时间跨度中,1986年10月15日,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也是一个让青岛“脱胎换骨”重大飞跃的时刻。这一天,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对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的批复》,这个决定赋予了青岛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就普通市民而言,他们将这次改革简称为“计划单列”,却不曾知晓这对青岛的社会经济发展即将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

不过,很快,城市面貌的改善让市民直接感受并享受到了它的 “能量”:“引黄济青”工程解决城市用水短缺问题、青岛机场复航、济青高速公路建成、市民用上了煤制气……

正是当年在轮渡上的两次提议和在八大关小礼堂的一次重要汇报,解决了困扰青岛进一步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将青岛推上了计划单列市的快车,也使青岛的发展站上了一个新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