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提到搞收藏,很多人都會想到北京潘家園,當初馬未都也是北京潘家園的常客,《盜墓筆記》中的胖子也是潘家園出身,可要論撿漏,還是要說潘家園的“鬼市”,可是何為鬼市?

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電影劇照

鬼市,老北京的一類市場。以售賣估衣為主,其他貨物魚目混珠,即有來路不正,也有珍奇物品,更有假貨蒙人,所以人們把其稱為鬼市。

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慈禧像

不過,傳說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正逢國難當頭,兵荒馬亂,她卻偏要太監們準備一件上好的狐皮。難以交差的小太監急的燒香拜佛,誤打誤撞來到了一個神秘的市場,在那裡他竟真的買到了極品的狐皮,可剛拿到手上,賣家便轉身消失不見了,他這才醒悟過來,是狐仙看他可憐用自己的皮毛救他一命。這就是潘家園“鬼市”最早的由來。

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這個傳說傳說雖然有趣,但畢竟玄幻,鬼市有更加可信的由來。清兵入關,成為當然的統治者,但是隨著時間的延續,戰事漸消,許多貴族後代每日走雞鬥狗,淪為紈絝子弟,家道日漸敗落,管理日漸蕭條,家人們斂舊家當換錢花,藉著天黑偷偷摸摸上“鬼市”去;後來,那些紈絝子弟也無錢度日,也將家裡的老輩留下的寶貝拿去換錢花,去當鋪怕丟臉,就將寶貝拿到“鬼市”賣錢;還有的收破爛的,收到大戶人家的東西,或者是收到偷來的東西,也趕到“鬼市”變錢。由於這個市場一般是晚上或者天沒亮前的早上,交易經常處於黑夜裡進行,且多是來歷不明的貨物,天長日久,獲的了一個形象的稱呼----“鬼市”。

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所謂“鬼市”出好貨,在這裡多得是聞所未聞的稀罕物件。

帶了今天,北京潘家園依然沿襲著貴是的傳統。每週六與週日兩天潘家園的鬼市從凌晨四點多開始,待到六七點鐘天光漸亮,神秘的鬼市,才隨著夜色消失。

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開市時間

一夜暴富這種事,就像《聊齋》中的鬼怪,說得多,見得少。比起鬼市中的寶,更常見的時鬼市中的鬼,鬼市中的貓膩多,古怪多,來歷不明的東西更多。從清朝起,鬼市中就處處充滿陷阱,以贗充真,以次充好屢見不鮮。鬼市的人們,常常說某人眼如何,指的就是識別真偽的能力。當然,練出好眼以前,教的“學費”也不在少數。真假參半的鬼市固然有撿漏淘金的機會看,但更多的是慘重的代價。所以說不能說“逛鬼市”,更不能說“去鬼市”,必須要說“趟鬼市”。趟就好像摸著石頭過河,水深水淺自己知道,畢竟這兒賣什麼的都有,真假難辨,全憑經驗判斷。

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鬼市夜晚

早時的鬼市,老顧客人人都要隻手電筒,如今潘家園路燈大亮,提溜個手電筒,成為了一種標誌,說明來的是個懂行的。鬼市中的人,身份動機都不一樣,但都要遵守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別人拿在手裡的東西,不能問價,等別人放下,再來問價,不能因為被人撿漏就惱羞成怒,要學會認栽。

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拿手電筒仔細看貨的客人

北京曾經名噪一時的“鬼市”不少,但如今基本都煙消雲散,獨有潘家園延續至今,名揚海外。早在1995年,這個北京的舊貨市場甚至已經出現在歐洲的旅遊地圖上,神秘的潘家園鬼市,也成為了不少國際友人感興趣的去處。為了方便做生意,不少賣家甚至學會了英語、俄語做外國人的買賣。守著一堆土掉渣的老物件兒,操著一口時髦的加州英語,這樣的事在潘家園鬼市也不稀奇。

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外國友人看貨

“北京有兩大必看的人群景觀——天安門廣場抬頭看升國旗;潘家園地攤低頭尋國寶!”此話很幽默,也很寫實。據統計,潘家園每天的客流量一般大約在8萬人左右,到了節假日,更是遊人如潮、摩肩接踵。

原來《盜墓筆記》中的鬼市真的存在,你去淘過貨嗎?

過去的“夜間集市,至曉而散”的“鬼市”,現如今被光明正大地、在一定的規範化的“地攤市場”替代。現在的古玩市場是“鬼市”習俗傳統的延續,中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全濃縮在這幾百米長的地攤群上,成為了一方文化瑰寶,一方追溯歷史端倪的“活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