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

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王導

泰始元年(265),司馬炎登基稱帝,封叔父司馬伷為琅琊王。從一開始,在琅琊王與琅琊王氏的交往中,琅琊王就多多少少地處於弱勢地位。作為琅琊國內的豪強大族,王家並不需要藉助琅琊王光耀門楣;為了得到本地豪族的支持,琅琊王卻需要藉助琅琊王氏的力量。

司馬睿是第三代琅琊王。王導與司馬睿自小便相識,他們感情甚篤,曾一起遊歷洛陽。八王之亂時期,王導預感到大亂將至,多次勸說司馬睿離開洛陽,儘早回到琅琊國,伺機而動。

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期,東海王司馬越實力最強,成為一匹黑馬。琅琊王氏的族長王衍與司馬越結成聯盟,合力打造了“王與馬共天下”的雛形。當時江東陳敏發生了叛亂,為了佔據江東,填補陳敏被滅之後的權力真空,在王羲之的父親王曠的策劃下,“小王馬”(王導和司馬睿)被“大王馬”(司馬越和王衍)派遣到了江東。

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

想要在江東站穩腳跟可不容易,好在王導有足夠的能力,在協調貴族、利益分配方面施展出了強大的才華,才獲得了江東門閥的認同。

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

小王馬來到江東的第五年,北方發生了永嘉之亂。大量的北方官民被戰亂衝刷到了江東。為了安置這些北方來的僑人、僑戶,王導在他們集中居住的地區,借地重置了許多僑人的原籍州郡縣,仍用舊名,還給他們劃分了經濟特區,協調南北門閥貴族的利益。

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

王導年紀輕輕,就已體現出對局勢很強的預判能力,以助於他在後來的數次大亂中,站在勝利者一方。他的從兄王敦曾兩次造反。第一次時,當時輿論洶洶,要殺王氏全族,但是王導並無內應行為,反而帶領全家族跪在宮門,得到皇帝諒解。這一次王敦勝利了,但兩人為兄弟,並未為難王導。

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

王敦

第二次時,在朝廷人心不穩的關鍵時刻,王導在建康公開為王敦發喪,鼓舞了士氣,與王敦劃清了界限。這一次王敦失敗,王導站在了勝利一方。

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

王敦之亂

第三次大亂是蘇峻造反。逼反蘇峻前,庾亮來問計王導,王導判斷會逼反蘇峻,建議不要那樣做,庾亮不聽,蘇峻果然反了。蘇峻佔領了建康,但因王導的威名,也未加禍。雖然朝廷被蘇峻控制了,但是王導私下站在了陶侃溫嶠一方,對蘇峻部下進行了策反統。後來蘇峻兵敗,王導又站在了勝利一方。

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

王導的影視形象

王導生於琅琊,死於建康,可以說是“客死他鄉”。後人常以以“不能北伐中原”來責難王導,其實王導何嘗不想北伐實現統一,《世說新語》有記載: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王導雖有“克復神州”之心,但東晉能夠偏安一隅已是讓他費盡心力,再無更多精力出兵征戰中原。

王導:我與司馬氏的那些年

陳寅恪先生有《述東晉王導之功業》一文,評價王導:“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也。”

如果沒有王導,東晉王朝可能無法建立,南北方也很可能分裂成為兩個民族,中國將難再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