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来了,要做区块链“支付宝”没前途

苦日子来了,要做区块链“支付宝”没前途

苦日子来了,要做区块链“支付宝”没前途

作者/坎村 设计/大脚 排版/TOM

自数字资产市场诞生以来,就不断存在着交易所被盗、项目方募集资金后“消失”、“代投”跑路等情况,大大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就是因为看到这些问题而对这个市场望而却步;很多针对数字资产的基金,也由于缺乏监管和安全托管方式而无法取得投资者的信任。

因此,目前市场亟需一个安全、可信、透明的托管方案,助力数字资产市场被主流市场认可。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围绕着数字资产托管业务的项目纷纷成立。其中,以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去中化数字资产托管公链尤为受到人们追捧。

然而,面对眼下会少,大佬退出,韭菜割不动……数字货币行业“凉凉的”现状,区块链数字资产托管项目会等到春天来临?

数字资产托管

资产托管的场景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存在。

在网络上购物,通过支付宝等通道进行支付,实际上利用的也是由第三方提供的资产托管服务。用户将资产存放在支付宝这个第三方托管平台,支付宝接收用户的委托,安全的保管用户的资产,并提供余额宝、余利宝等投资管理相关服务的业务。

上面的例子只是资产托管的一个小的方面,证券基金、养老基金等都需要由商业银行提供资产托管服务。

区块链数字资产托管和传统资产托管概念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依赖第三方提供资产托管,只不过区块链数字资产托管是在一条公链上,给数字货币提供相应的存储和安全服务。

以市面上某区块链数字资产托管项目的场景为例,假设买卖双方要实现一笔交易,买家需要先将加密货币放到一个托管地址上,这个托管地址是通过协议计算的一个托管地址,并不属于开发者,并且需要买卖双方的私钥签名才能取走。

卖方看到相应的托管地址有了币之后进行发货,买家收货后会把自己的那部分私钥给卖家,卖家拿到两把钥匙才能把托管的加密货币取走。

实际上,打开这个托管地址条件就是有两把“钥匙”,买家一把钥匙,卖家一把钥匙。如果买方、卖方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纠纷,在公链上可以申请去中心化的仲裁,恢复自己的权益。

从应用场景上来看,区块链数字资产托管项目主要有 ,OTC(场外交易)需要托管,帮助完成加密货币与法币的交换;电商支付需要托管完成加密货币和物品的交换;帮助一些监管账户实现安全托管。

解决不了痛点

从技术成熟角度来说,眼下行业熊市是必然的,很多区块链项目在实操层面没有产生太大的价值。如果把这一思考方向放在数字资产托管方面,要实现区块链产“支付宝”可能并非易事。

以场外交易为例,这是目前各大交易所主要的业务场景之一,而且目前发展也很完善。

用户在交易所提供的页面上选择相应的交易方,然后把自己需要购买或者卖出的币数量输入告知对方并完成支付,就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交易。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公链完成上述交易,操作流程非常繁琐不说,而且效率非常低下。对于进行场外交易的用户来说,其核心诉求不仅是买到相应的币,更重要的还要和其他的数字货币进行交易。

这方面传统的中心化交易所在效率方面无疑是领先的,目前的市场格局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心化交易所占据中市场上约99%的数字货币交易量,而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则寥寥无几。

电商支付方面,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托管方法应用价值也十分有限。

支付宝存在是因为在淘宝上有着非常多基于人民币的交易量,数字货币应用普及程度还没有到一个大规模爆发的数量级。以整个数字货币基石比特币为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市面上真正持有的玩家也不过五六百万家。

另一方面,数字货币作为日常结算用的货币还不现实,太不稳定。假如两个人通过数字货币完成交易,不到一天时间该币又涨了或是跌了,显然对于任何一方都是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法律明确指出数字货币不是法定货币,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最后,帮助一些监管账户实现安全托管,也存在很多问题。应用场景无非是一些中心化的交易所、数字货币基金机构,而它们把自己账户上的数字资产委托给别人托管,还有赖政策给予确定的风向标,现在各国态度不一,市场到底如何很难说。

而且,区块链数字资产托管还面临着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

苦日子来了,要做区块链“支付宝”没前途

巨头“抢食”

对于数字货币托管市场,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入场。

早在2017年11月,韩国最大的金融机构新韩银行宣布将为机构投资者推出托管业务。为了吸引客户,新韩银行在业务发展的最初阶段提出了免除初期存储手续费、只在提现时收取少量费用的优惠政策。

今年3月,Grayscale Investment宣布推出了四种新投资产品,其中包括:比特币现金投资信托、以太坊投资信托、莱特币投资信托和瑞波币投资信托。其高层表示后续将推出更多产品。

自今年第一季度以来,北方信托为了迎合机构投资者、公司和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其专门为数字货币对冲基金开发了许多服务,包括新的反洗钱风险和控制框架、资产存在有效性、数字货币交易调节和处理新的净资产价值定价。

今年5月,日本野村控股与数字货币公司Ledger和Global Advisors,联合创办了一家名为Komainu的托管财团。该公司已经安排了对冲基金、家族办公室和一家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私人测试,并希望在年底之前出台一份较为开放的解决方案。

今年7月初,加密交易所和钱包提供商Coinbase宣布,将推出面向机构投资者的数字资产托管解决方案。他们的托管服务将通过符合SEC要求的独立经纪自营商、电子交易清算进行担保。

有消息还指出,多家华尔街巨头也在探索开发数字托管服务,包括纽约梅隆银行,摩根大通公司和高盛集团等。譬如,提供客户身份识别验证,根据客户的需求直接将资产投入到指定交易所的定制化服务。

相比于区块链数字托管方案,这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在于监管合作、品牌影响力、实际业务操作服务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的资产托管方案,就像去中心化的交易所虽然蓝图很美好,但在现阶段而言,要想实现困难重重。

区块链和资产托管正确“姿势”

区块链数字资产托管案例可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区块链和传统业务结合时,从赋能的角度出发,或许比再造一个完全颠覆过去的解决方案要更实际,更容易。

我们知道典型的托管业务流程往往涉及多方参与,包括资产委托方、资产管理方、资产托管方以及投资顾问在内的多个不同金融机构。然而由于单笔交易金额大,参与方多,各方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而交易方以往大多依托于电话、传真以及邮件等方式反复进行信用校验,费时费力。

那么这样的场景就很容易通过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如果采用联盟链或者私有链的方案,从操作难度方面也并不困难。

比如,在去年1月份,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合作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托管系统。

这套系统于2016年10月上线,已在真实业务环境中顺利执行了上百笔交易。通过与IBM的合作,邮储银行采用超级账本架构(Hyperledger Fabric)将区块链技术成功应用于真实的生产环境。

邮储银行此次推出的资产托管系统以区块链的共享账本、智能合约、隐私保护、共识机制等四大机制为技术基础,选取了资产委托方、资产管理方、资产托管方、投资顾问、审计方等五种角色共同参与的资产托管业务场景,实现了托管业务的信息共享和资产使用情况的监督。

苦日子来了,要做区块链“支付宝”没前途

再比如,跳开资产托管领域来说,前几天中国第一张的区块链发票诞生了,这张发票是由深圳税务局主导的,腾讯提供全部的技术支持的,在国贸的旋转餐厅线上支付198块钱的发票。

一张小小的发票,折射出一个新的社会基础设施正在开始重建。工业化时代的科层制的管理正在被人们加速度的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区块链技术实现的扁平化管理方案。过去,办一件事或许需要王局长、李主任、马书记的公章,现在则是由密码学、数学取代。

所以,回到数字资产托管领域来说,通过区块链技术减少资管机构信息交易的成本,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而且我认为这也是未来几年区块链最大的应用风口之一,弥合组织内部信息鸿沟,让世界变得“平坦”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