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接上網際網路爲什麼這麼難?

“你好,帝豪。我想看看星星。”

汽車接上互聯網為什麼這麼難?

這樣一句話在司機開車時說出來,妹子以為你在撩她,車卻打開了天窗。

這是4月7日,吉利發佈2018款帝豪GL時宣傳片中的一個畫面。宣傳片中,測評師扮演一位滴滴司機,環繞式的攝像頭把上來的乘客嚇住了,當乘客們嘗試了語音問天氣、找火鍋、導航以後,都驚詫於這款國產機的高智商。

“大幾十萬?”“怎麼著也得二十多萬吧?”

測評師說:“二十多萬可以買兩臺。”

汽車接上互聯網為什麼這麼難?

不排除這個宣傳片有編劇的成分,但這說明:現在的汽車智商太低,稍微有點智商的車,都要“大幾十萬”。如果宣傳片中的功能都在一臺手機上體現出來,沒有人會稀奇,因為這本來就是智能終端今天的平均智商。

為什麼大部分的汽車,特別是合資車,智商都顯得這麼低呢?

這也是很多人買車時的痛苦,他們希望得到更高的性能和安全性,但同等價位的合資車往往只有一個殼,高配一點的配個屏幕,還不能上網,導航就是個擺設。被智能手機和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寵壞了的中國用戶,顯然已經不能忍受這樣的體驗。汽車向互聯網的升級,跟五年前智能手機開始普及一樣,正是空檔期。現在只要哪家品牌祭出大招,正要購入第一臺車的80後、90後們,一定會被汽車上的互聯網打動。

  • 不能上網是整個汽車互聯網停滯的第一個痛點。

不能上網,就不能接入豐富的互聯網服務——導航、點評、看天氣。去年運營商推出不限流量套餐,這是汽車互聯網的一大利好。但通過手機來聯網,仍然是雞肋。要像帝豪GL這樣,在系統中內置4G模塊,還送兩年4G流量,這才能讓車主真的用車來上網。

從手機流量向汽車“車機”流量的轉化,是汽車互聯網重要的一步。吉利研究院蔡衛龍表示,吉利智能網聯的用戶達到60萬,“用戶平均每個月實際使用的車載流量為960Mb,使用流量已經達到手機流量的一半之多。在近六個月的數據中,平均每月使用400Mb以上車載流量的智能網聯用戶佔82%,有將近49萬的用戶每月都在高頻使用車載流量。”

  • 外資不能跟國內互聯網聯姻是汽車互聯網的第二個痛點

從車載流量入口再到車主大數據的運營,這才是一個以科技為追求的汽車品牌應該有的目標。這些,德美日主流的汽車廠商也都是知道的,但合資企業有著先天的准入問題,無法跟國內互聯網企業聯姻,這是汽車互聯網發展遲滯的第二個痛點。

汽車接上互聯網為什麼這麼難?

BAT三巨頭,紛紛找到了本土汽車品牌,希望控制未來的汽車流量入口以及由此產生的高質量大數據。阿里選擇了上汽,百度選擇了北汽,騰訊沒有選擇廣汽,而是跑到遙遠的重慶去選擇了長安。反過來,吉利選擇了訊飛。

BAT都有自己的語音交互系統,但沒有車。有車的像吉利、比亞迪,只要有誠意解決網絡問題,接上互聯網服務會跟智能音箱一樣簡單。作為用戶,在音箱都能扮狗叫哄小孩子開心的今天,價值數百倍於音箱的汽車操作系統卻不能叫外賣,這應該是汽車業界應該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