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阿里们不再掏钱时,无人货架要凉?

反人性的挑战在目前的环境中,看上去并不具备可行性,真正应该落实的还是如何通过技术去改变零售场景和体验。

京东、阿里们不再掏钱时,无人货架要凉?

2017年的第二大风口无人货架也许真的要凉了。

近日,无人货架的企业果小美陷入停运风波,虽然其CMO多次表示果小美一切正常,但是不管是从脉脉上爆出的裁员信息,还是各大媒体爆出的裁员信息,都直指果小美资金链出现重大问题。

据报道,果小美自今年4月起就已在全国范围内下发无人货架停运通知,同时计划裁员2000多人。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多地业务已停滞,并有多个城市仓库清空。而早在今年年后,果小美被指拖欠供应商货款数千万,全国大面积缺货,其资金链断裂或早有预兆。

01

新零售

2017年的创业风口,无人货架也许是最具争议的一个。

2017年上半年,有报道隐晦的提到许多VC在看一种全新的零售模式,随后也有机构做了一个小实验,在“电影院放置了一个无人货架”经过一天的时间,商品全部售完,货损几乎为0,而在这个实验后,陆续有项目爆出拿到融资,而那时候的商业逻辑便是“去掉终端费用,无成本的销售商品。”

这种无人货架概念后来被人们解读成为“新零售”。

2017年中期,创投圈有一个经典的场景卡位理论,办公室作为白领待得最久时间的场景,尚未得到开发,精选SKU+所见即所得势必会激发白领的购买欲望,同时一旦形成流量入口,那么将是一门比共享单车流量更好的生意。

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媒体,投资机构都在谈论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一大批项目拿到融资,在这些项目中最值得关注的项目有两个,分别是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安居客集团COO创办的“猩便利”,以及前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创办的“果小美”。

02

巨头入场

在2017年9月~11月是无人货架最疯狂的时期,果小美连续获得3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1.3亿美金,还收购了“番茄鲜生”,猩便利也同样如此连续获得3轮融资,融资金额接近5亿人民币,入局者包括红杉资本,华兴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而疯狂融资的背后是大举扩张,仅仅在几个月的时间,果小美便发展了10万个点位,GMV一天100万,猩便利用50天发展了3万个点位。

而在整个市场一遍火热的时候,一些巨头也开始入场了。

首先入场的生鲜电商“每日优鲜”,每日优鲜成立了每日优鲜便利购,2个月融资2亿美金专门用于办公室无人自助产品,而每日优鲜的切入点是高毛利的生鲜食品例如:酸奶,水果。

其入局的理由十分简单:前置仓减少物流成本,生鲜食品高毛利,对于每日优鲜来说这是一门顺手生意。

除了每日优鲜外,饿了么也传出入局无人货架,京东也传出布局无人自助货架,而这些入场巨头,天然有个优势便是有自己的物流团队,至少从表面来看,不管是拿货(京东超市、每日优鲜自选SKU)都具有不少优势。

但对于这两个项目来说,虽然业务聚焦,但是从商业故事上已经不太完整,在我们都不看货损的情况下,果小美和猩便利面对巨头竞争对手没有任何优势,而这时这两个项目也在讲着一种新的故事。

03

融资困难

果小美讲的故事是,把线下入口流量变现,引入拼团模式,做办公室的拼多多,而猩便利讲的故事是建设智能便利店,店架协同打造一个覆盖白领用户生活全时长的商业生态。

不管是那种故事都意味着更大的资金投入,而作为财务投资者,首先看重的便是未来退出的可能,但是两家火拼到这个时候,市场已经极度混乱。

2018年初,首先爆出的便是猩便利裁员,猩便利在春节前后爆出大规模裁员消息,据铅笔道报道因为盲目扩张,猩便利的部分点位货架的平均货损约为33%,个别点位达50%。再加上BD人员失控,投入的货架成本,冰柜成本一度让猩便利拖欠供应商货款多达6亿。

除此之外,不仅货损超出预期,早期希望通过密集点位分布带来的供货物流成本也并没有下降多少,同时随着竞争的激烈,部分点位开始收取高额的租金,一个点位的布置成本越来越高,同时整个产品模型的毛利润却依然只有30%,不仅不能保持基本平衡,带来的还是高额亏损。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果小美身上,高额的铺货成本,复杂的供应链,比想象中更低的日均交易额,让场景入口,流量平台的的商业故事开始说不通了,而不管是猩便利还是果小美都在寻求着阿里巴巴、京东等战投的支持,而令人遗憾的是战投的态度也模棱两可。

消息称,今年4月阿里内部就因为严重分歧终止了对果小美的投资,而京东也并没有收购猩便利,同时在财务投资人的视角,对无人货架也越来越保守。

04

商业模式的缺陷

早在去年7月,一向以风口捕手之称的金沙江创投,就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明确表示了不投无人货架的原因,其中主要提到了4点:1、货架的拓展很慢,单人单月只能新增10个货架;2、单个货架和公司上班人数成正比;3、货架密度不够的情况下,配送货物成本很高;4、门槛不够高,无法形成有效壁垒。

总结下来,不过说的是无人货架本质上是一个点位生意,如果100人以上的公司全部入驻完毕,小公司的入驻并不能带来可观的流水收益,同时这个商业形态没有门槛,是一个无比烧钱的生意。

除此之外,电商风投女王徐新也提到过,无人货架看似省掉了房租和人力成本,但无人货架背后的补货成本、物流、供应链很复杂,日均销售额低,无法达到规模效应。

同时,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无人货架的问题还不仅于此,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就算线下入口成立,有效流量的成本也太高。

从铅笔道的调研中我们看到,无人便利货架中的商品毛利润为30%,而据相关内部数据来看,货损率会随着货架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日渐提高,其中普遍货损超过30%,最多的甚至高达90%。仅仅依靠货物的毛利润就基本无法维持盈亏平衡。

同时,以果小美单个货架的日均销量10元计算,如果客单价在4元,那么整体的流量是2.5人,而除去货物损失成本,物流成本,场地成本,一共10万点位,日活在25万人,一个25万人的产品,估值却超过5亿美金,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还要继续活下去,在战投无望的情况下转型是唯一的出路。

不管是果小美的办公室社交电商,还是猩便利的智能便利店,现在来看都进展得并不顺利,但不管怎么样,这两家企业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反人性的挑战在目前的环境中,看上去并不具备可行性,真正应该落实的还是如何通过技术去改变零售场景和零售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