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閨秀——張氏四姐妹

1. 最後的閨秀

在中國近代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女性,而其中的兩組姐妹最引人注目,一組是出生於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她們都嫁給了民國初年最耀眼的政壇明星,宋氏三姐妹當之無愧地成為20世紀中國最顯耀的姐妹組合。

中國最後的閨秀——張氏四姐妹

宋氏三姐妹

與此同時,出生於蘇州九如巷的張氏四姐妹,卻成為一代中國人心目中“幸福婚姻的楷模”,她們被稱為現代中國“最後的閨秀”,著名作家葉聖陶就曾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的確,四姐妹所嫁的也都是光耀文壇的才子學人。大姐張元和嫁與相貌堂堂的崑曲小生顧傳玠;二姐張允和嫁與後來著名的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三姐張兆和的夫婿怕是無人不知吧,便是湘西才子沈從文;而從小就特立獨行的四妹張充和則嫁給了精通多國語言的漢學家、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傅漢思。

中國最後的閨秀——張氏四姐妹

張氏四姐妹

姐妹四人人人都有著令人歆羨的好姻緣,這和她們自身的良好修養、淵博的學識是分不開的。當然,四姐妹日後的出類拔萃和他們父母的教養是息息相關的。

2. 尋求自由精神的父親武齡

中國最後的閨秀——張氏四姐妹

武齡與四個女兒在蘇州九如巷家中

前面說到了宋氏三姐妹,實際上,合肥四姐妹的出身要比宋氏三姐妹高得多,她們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父親是蘇州教育家張武齡,母親陸英則來自蘇州的名門望族。

雖然在20世紀初,張家已經無人入仕為官。在權力方面,已經遠遠不及張樹聲在世時;但就財富而言,此時的合肥張家仍有萬頃良田,在四姐妹父親張武齡的名下每年就有10萬擔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

四姐妹的父親武齡是一個嗜書如命的教育家,他自己出資創辦了樂益女校。中共黨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張聞天、“五卅”愛國運動參與和領導者侯紹裘等人,當時曾在這裡任教,中共蘇州獨立支部,也正是從這裡開始叱吒風雲的。

武齡對於教育的投入不僅僅侷限於創辦學校,他對自己女兒的教育也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希望女兒們受到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新學和舊學。他在家中為女兒們創辦了一所“現代學校”。請了三位先生教授廣泛的科目,包括歷史、文學、古文與白話文、地理、數學、科學常識、體育和舞蹈。

他從不干涉具體的教學,只參與編選教材,從四書五經中,挑選符合新時代觀念的古文進行精編。在他看來,

學習從來都不是件只讓人被動接受的事,他想把孩子們培養成有生機活力、可以獨立去思考的個體

他愛孩子,喜歡和孩子們一起交流,時常分享自己所作的打油詩,以及年少時的故事。朋友般的相處模式,讓他與子女之間毫無間隙。就是在這樣寬鬆的學習環境下,子女的學識皆日漸精進,這為他們以後的事業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下面我們就來逐個看看四姐妹的傳奇故事:

3. 大姐張元和——轟動上海灘的“下嫁”

元和在上海大夏大學讀書時便有“大夏皇后”之稱,追求者自然不在少數,但卻無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後來結識了風流倜儻的崑曲名伶顧傳玠。

說起元和與顧傳玠的愛情故事,有點像是一個粉絲和一個當紅明星的故事。元和從小聽戲學戲,有時還參加義演。顧傳玠則是當時的崑曲頭牌,扮相、唱腔極美,又經常扮演皇帝,看上去非常風流瀟灑。元和經常看顧的演出,並和顧傳玠有過幾次合作。元和非常痴迷顧傳玠,幾次合作之後,兩人就好上了。

一九三九年,閨秀張元和與名伶顧傳玠結為夫妻。此時整個上海灘的八卦小報鋪天蓋地是“大家閨秀張元和下嫁伶人顧傳玠”的新聞。因為在當時,伶人的社會地位極低,尤其當他面對的是一個世家貴族女子時,兩人懸殊可想而知。

中國最後的閨秀——張氏四姐妹

元和與顧傳玠結婚照

元和對顧傳玠的崑曲形象一生都很痴迷。晚年的元和曾接受記者的採訪,談及顧傳玠,總是一個腳本,且都和崑曲有關,如何相會、見面、結婚以及戰時在上海的生活。這大概是元和和顧傳玠最美好的時光。

4. 張允和與周有光“細水長流”的愛情

一九二五年,那是一個對於很多人而言,簡單平凡的年份,但對於張允和與周有光而言,卻是幸福非凡的日子。那年,周有光因妹妹在樂益中學讀書,剛好與張允和同班,又常常一同出遊、玩耍,於是,他與允和走動很頻繁,這段愛情自然日久生情,水到渠成。

一九二八年,十九歲的張允和考上了上海的中國公學,周有光也在上海光華大學讀書,他常常藉故去中國公學找張允和。她是個聰明的女子,又怎麼會不知道周有光的小把戲呢。於是,她也常常捉弄周有光,比如讓室友告訴有光,自己外出不在,實際上在寢室裡偷偷看他著失落離去的背影,竊喜不已。

愛情,在他們的心裡,生根發芽。雖從不曾表明心跡,卻早已認定彼此,此生不換。

一九三三年,周有光和張允和結婚。那時,張允和二十四歲,周有光二十七歲,郎才女貌,從此相伴走過七十餘年,風風雨雨,從不曾退縮,認定是他,一生是他。無論苦難,無論歡笑,只要是你,即便刀山火海,我也風雨同舟。

中國最後的閨秀——張氏四姐妹

允和與有光結婚照

5. 沈從文與張兆和轟動的師生戀

張兆和與沈從文兩人的結緣在當時可謂是一段千古佳話。

張兆和到中國公學讀書,當時胡適任校長,沈從文在那裡教書。

張兆和很有文學修養,而且聰慧可愛。當時的追求者很多,她就把那些追求者逐一編號,叫“青蛙一號”、“青蛙二號”等。後來允和取笑沈從文說他最多也就能排到“癩蛤蟆十三號”。

沈從文性格比較木訥,不敢直接表白,就寫了很多情書給兆和。兆和接到信大吃一驚,直截了當回信拒絕了沈從文。但剛墜入情網的沈從文卻認為兆和這種冷冰冰毫無感情的回應既傷人又迷人,反倒更頻繁地給兆和去信。

兆和實在沒法子,只得拿了信去找校長鬍適理論,說沈從文是我的老師,竟然寫這樣的信給我!在那個年代,師生戀算是不倫之戀。但胡適思想卻很開明,對兆和說,沈先生非常愛你,很頑固的愛著你,他雖然是老師,但是出於傾慕才給你寫信,這不能算錯誤,你怎麼理都不理人家。張兆和說,他很頑固的愛我,我很頑固的不愛他。

即使如此,沈從文還是不間斷地寫信,持續了三年,到後來終於感動了張兆和。

後來沈從文到蘇州求婚,通過張允和間接向張家父母提出。當時沈從文和張兆和兩人約定,如果父母同意,就打一封電報說“鄉下人請喝一杯甜酒吧”。蘇州電報局當時看了這個內容覺得莫名其妙,不給打,張兆和麵紅耳赤地解釋,人家才勉強收下。張允和得到消息後也非常高興,自己又給沈從文打了封電報,這封電報十分有意思,除地址外只有一個字:“允”。這個字既表明此事的結果,又同時是自己的署名。幾十年後,允和想起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叫《半個字的電報》,想來也是頗為自得。

一九三三年九月九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園舉行了婚禮。沈從文這段四年的追尋終於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局,終得美人歸。

中國最後的閨秀——張氏四姐妹

晚年相濡以沫的兆和夫婦

6. 四妹充和的異域人生

一九四七年,充和在北京大學教授書法和崑曲,當時她借住在姐姐兆和家中。那年九月,通過姐夫沈從文她與傅漢思相識,次年結婚。

傅漢思出身於德國的猶太人知識分子家庭,戰時成為流亡者。他到中國來,是為著尋求一番奇遇,來挑戰一種更難的語言。

一九四九年初,新婚不久的充和夫婦在上海坐客輪前往美國,隨身攜帶的只有幾件換洗衣物,一方朋友贈送的古硯和幾枝她最喜歡的毛筆,一盒歷史悠久的古墨。其他的東西,書籍、宣紙、她收藏的明清卷軸都提前郵寄美國了。

就靠著這為數不多的物件,充和在地球的另一端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先是在加州安家,後來搬到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口。年邁的師長和老友常來拜訪。八十年代,允和、兆和獲准出國後,也與充和相聚過好一陣子。雖然在分離的歲月中,天各一方,但再聚首,卻覺得一切和從前一樣。

中國最後的閨秀——張氏四姐妹

晚年遊歷內地的張充和與傅漢思

從中國回到美國後,漢思就攻讀中國文學,後來應聘耶魯大學,教授中國詩詞。充和在耶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多年。她從來沒有放棄為自己營造一個世界的想法。在規劃中,這個世界的規模比她以前所想象的合肥莊園要小很多,就是她在北港住宅後面的一片小園地。

充和晚年很少離開她的小園子,但是仍舊以她最擅長的方式過著“遊歷”的生活:用她手中的毛筆,出入於虛無縹緲之境。

張家的四朵姐妹花,雖命運迥異,但優雅從容。她們身上有水的力量,清澈、溫潤;她們身上也有獨屬於大家閨秀的端莊淡雅、雍容自持。時間在她們身上留下了傷痛,美好,她們卻向世人展示了獨屬於她們的那一份溫和從容。

●●●●●

今天的推送,主要講的是張家四姐妹的家庭對其影響與姐妹四人的愛情生活。其實,這些只是張家四姐妹人生經歷的冰山一角,但是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從今天的文字中,你應該可以見得為什麼葉老會對她們有那麼高的評價。

如果你想了解張家四金蘭更多的人生經歷與傳奇,不妨讀一讀金安平女士所著的《合肥四姐妹》。在書中,金安平女士憑藉其專業背景和淵博學識,講述了四姐妹的傳奇故事和集體記憶。這部家族編年史既展示了二十世紀中國私人生活的真實面目和傳統仕宦家庭的起落沉浮,也見證了我們古老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最後的閨秀——張氏四姐妹

金安平女士所著的《合肥四姐妹》

- END -

/靜好內容中心 Cryst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