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八達嶺——固關長城

山西小八達嶺——固關長城

固關長城位於太行山西側的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新關村,歷史上又稱為井陘關、井陘口、土門關。北起娘子關嘉峪溝,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長20公里,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

山西小八達嶺——固關長城

“北望雁門千里近,長城鎖段萬峰青。”中國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曾欣然題詞,描寫山西固關長城的恢宏壯觀。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的固關長城,是國內保存較為完整的現存唯一可考石砌內長城。據專家考證,固關長城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的萬里長城還早155年。雖然現存遺蹟多為明代建築,但從始建年算起,它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國內少見。為此,羅哲文稱之“有小八達嶺之風韻”。

山西小八達嶺——固關長城

固關是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其餘三關是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為“京畿藩屏”。初修於明正統二年,當時叫“故關”,在今平定縣娘子關鎮舊關村。嘉靖22年,“虜寇太原密邇故關,其關雖地當衝要,而舊城險要不足”。於是,向西遷了10裡,修建了新城,取“固若金湯”之意,改“故”為“固”,並修復了關城兩側的長城。

固關長城距山西與河北交界處只有2公里,屬山西的東大門。

固關經歷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出入此處者甚多。如秦王翦伐趙,秦始皇屍歸咸陽,韓信“背水之戰”,郭子儀、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康熙皇帝西巡都經過這裡。韓愈、司馬光、于成龍等人也在這裡留下詩篇佳作。

據中國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考證,固關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屬於中山國長城,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的萬里長城早155年,是我國唯一現存保留比較完整的石砌長城。

固關長城由於年時久遠,戰亂譭棄。後來,隨著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修築307國道、太舊高速公路,都是橫穿古長城而過,使這一重要文物古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損壞。

1998年後,在上級的支持和文物專家的指導下,僅600多口人的新關村靠義務工和自願捐款,修復了固關南北兩端數千米古長城和哨臺、堞樓、藥樓、關門、西峰寺、307國道跨路橋、太舊高速公路跨路橋,再現昔日雄關古道風采。

現存尚好的新關關城磚券拱門,門額上嵌有一塊刻有“固關”的石匾。關城牆上,有一塊清順治元年重修固關城記事碑。據說,固關水門也建得十分獨特。磚券拱形水門洞兩面牆上,均砌有做工精細的護水獸石雕。

在固關關城兩側各有一些建築,西側是西峰寺,東側是固關長城碑廊。在碑廊的南北兩側分別是韓信塑像和固關長城展室等系列景點。從關樓進入有著高高圍牆的狹窄甕城,光滑圓潤的石板路上有深深的車轍,最深處達一尺。因為此關是明清時期通往京師的唯一孔道,過往車輛都得從此路過,時間久了就形成了深深的車轍。

遙想當年,過客匆匆。如今,長城古驛道形成深深溝壑的車轍痕跡,隨時間推移深刻在青石間,被洗禮沖刷得光滑圓潤。

作為山西東大門和太舊高速公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固關長城地勢險要,歷史悠久。

從關城登上高速路跨線橋北行,是北段長城,它用未經打磨的天然石塊壘砌。據瞭解,這段長城原本就有,在修復時只是把殘破的地方抹平整了,基本保持了原樣。因原牆的粘料是用糯米粥和白灰做的,這段長城至今巋然屹立。

往北走約500米有一座敵臺,外面的包磚是舊的。進入敵臺,發現其內部結構與以前見到的大不一樣,呈“回”字形,裡面“口”字的四堵牆各有一個拱門。

順著敵臺北側修復過的長城,再過一個敵臺,轉西便是野長城。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站在這段野長城上,著實有種“好漢”的感覺。那種滄桑的既視感,讓人道不出內心的想法,唯有默默聽風聲。

固關長城關內與周邊有很多建築和廟宇,據說可以構成一座小皇城。

由於固關長治佔據戰略要塞位置,明朝在城內便設了三座衙門,大衙門由三品武官把守,稱參將;二衙門由掌管勤務的把總負責,居城內后街;小衙門由分管過往商賈行人稅收的守備負責,在西城門之內。

於是,西城門下有龍王廟;大衙門旁有家老爺廟;二衙門旁有三官廟,其背後是山神廟;東城樓是文昌廟,南山腰有魁星廟;西峰山上有關帝廟、老母廟和玄武廟。

這些廟宇建築工藝精緻,別具特色,有的是無樑殿,有的是向陽亭,有的是鎮敵樓。其中西峰山上的關帝廟、老母廟和玄武廟尤為宏偉。

在西峰山麓,聳立著三門四柱大牌坊,中門上懸“聖母行宮”金色豎匾,這是通向三座古剎的大門。第一座古剎即是關帝廟。

關帝廟外觀翹角飛簷,鉤心鬥角,殿內畫棟雕樑,壁畫生動精彩。正殿中央的關帝塑像威然正坐,很威嚴。正殿四面牆壁上懸掛著20餘塊匾,大都是歷代駐軍將領贈獻。殿前簷下有一塊最大的匾額,長4米,寬1米,鐫有“萬世人傑”四個金字,其中刻有皇家御印,是清朝康熙帝親筆所題。

老母廟居於關帝廟之上,高牆深院,古松參天。廟內立碑石20餘塊,鐘樓上吊著800多斤重的一口大鐘,鐘的周身鑄滿銘文,鐘聲極其洪亮,可傳二三十里。

玄武廟位於關帝廟右方,廟雖不大,建造卻很別緻。房屋大都建在半山腰間,佇在山腳仰視,層層疊疊,一覽無遺。

危樓與青峰對峙,古道與太舊共舞,如今修復的固關長城也應了羅哲文先生稱之“有小八達嶺之風韻”的讚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