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光的空间书店

近日,随着纳博科夫三部文学讲稿的出版,上海译文陆续在全国各个书店开始了“纳博科夫的文学课”系列分享沙龙。首堂课在上海光的空间·新华书店举办,译文社邀请了马凌(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和陈以侃(自由译者、书评人)两位老师参加,为大家解读纳博科夫,看这三本讲稿是如何实现“作家解读作家,天才剖析天才,经典成就经典”。

今天与大家分享这首堂“纳博科夫文学课”的课堂笔记,欢迎大家围观(限于篇幅,本文有删减)。之后还会继续推送纳博科夫文学课,广大纳粉们不要错过呀~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左:陈以侃,右:马凌

为每一个作家划分等级,按分数给作家打分。

果戈里是 B-,陀思妥耶夫斯基居然是 D+?

“毒舌”,来自于纳博科夫对文学的笃定。

陈以侃:

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常常会有一种忐忑感,你会觉得自己读书读得不够,你对一个文本的阐释总有哪里是欠缺的。但我觉得一个好的评论者,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要诚实面对你对某个文本的一种反应。

纳博科夫做得非常好。他的《文学讲稿》有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文体,一种是“得到”式的网上解读,非常细致地将一本书重述给你,基本没有加入个人的评判,只是把故事的细节、推进告诉你。另一种则像是豆瓣式短评,他会突然讲一些非常个人化的,非常有主观色彩的评判

。这是非常打动我的地方。

纳博科夫的卖点可能是他的毒舌,但其实,所谓“毒舌”只是因为他个人的好恶明显。在文学评论中,有这种个人的好恶是最重要的

纳博科夫有很多的支持者、崇拜者,其中最大牌、最为人所知、最效忠于纳博科夫的作家是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也是我最喜欢的英国作家之一。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与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带着明显的个人好恶。但当一个读者沉浸在作品中,有自己的思考的话,那就一定会有自己的好恶。纳博科夫给俄国作家们都打了分,托尔斯泰是 A+,普希金和契诃夫是 A,屠格涅夫是 A-,果戈理是 B-,陀思妥耶夫斯基是 C- 或者 D+ 。他对自己的判断十分笃定。大的一个笃定是对文学史的,小的笃定,则是在文本中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反应。

抛去道德感,代以文学美来看纳博科夫

马凌:

我认为看待纳博科夫和《洛丽塔》的时候,需要放下政治的、道德的重任,而从文学的、审美的、诗意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在诗意中。文学是强调细节的,上帝在细节中。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可以被接受,甚至是成为其课堂的参考书,是它创作于“新批评”盛行时期。新批评主张文本性,不太关注作者本人

。不研究鸡,只研究蛋。强调在作品这个蛋当中,读者能发现什么,发掘什么,能挑出骨头来么?一切以文本为核心,文本高于一切。

这种解读又是非常细致的。纳博科夫的点评和分析能够深入到上帝的细节之中。对于文学这一个建筑,其他人关注文学的整体构架,纳博科夫关注的是一砖一瓦,以及一砖一瓦之间的关系。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手绘安娜所乘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卧铺车厢内部

在《文学讲稿》中,他会给学生画细节图,来具体解释安娜卧室的壁纸是什么样子的,火车车厢里面是什么样的。在他看来,每个细节都具有意义

这就像是美国类型片的电影,所出现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看《洛丽塔》如果只简单看故事情节,那是很容易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前后有很多呼应,很多细节都埋伏好了。文学的细节性就体现在这里

他对卡夫卡《变形记》里那个虫子,那个虫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分析,然后包括他对《外套》中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分析,这些点如果能向学生说明的话,是能够颠覆大家对文学的一个观念的。文学的道德性不用放得太强,什么中心思想、主题啊,政治性啊,社会意义啊,放开这些批判性的部分,只看他的文学性,只看文本,从这个角度来了解文学。

纳博科夫这位“上帝”充满了矛盾感

陈以侃:

其实,我在看《文学讲稿》时也有这样的一个矛盾。就像马老师刚刚讲的,“新批评”理论说不看作家,只看文本。我们不讲背景不讲生平。我们只看作家是怎样用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

但纳博科夫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作家是上帝。福楼拜说,一个作品当中,是找不到上帝的。就好像,现实生活中跟是找不到上帝的,但上帝无处不在。他认为,作品当中应该找不到作者的痕迹,但是作者无处不在。包括马老师说的,纳博科夫是用细节来构建自己的虚构世界。

也就是说,当作者作为上帝的时候,他运用了种种细节,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意象,都是一个选择。那么我们在探讨他的文学时,我们就好像在探讨上帝的每一步是怎么选择的。它不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思的评判文学、探讨文学、欣赏文学的一个角度。

那么马老师有没有觉得这里面有一个矛盾,就是说,纳博科夫觉得,作者在作品中既要隐形,但他又非常在意作者,在意这个“想象力”的上帝是怎么去创造这个虚构世界的。

是伪装者,还是魔术师?

马凌:

纳博科夫不仅这个事情是很矛盾的,其实还有很多方面都是很矛盾的。在我看来,纳博科夫一生都是一个伪装者。当然,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非常善意的名字,叫做魔法师。

译文新出了《劳拉的原型》,在这里提醒大家,去看一下《劳拉的原型》,去看一下《洛丽塔》,去看一下纳博科夫一生当中,多达四五次对一个主题反复地写作。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劳拉的原型》

上海译文 2018 年 7 月出版,即将上市

想先睹为快这本新版“劳拉”吗

请往后看了解下如何获取

他在写《劳拉的原型》这部作品的时候,叮嘱他的儿子不要把这本书出版。为什么?我觉得他可能是害怕大家发现他内心深处想深深隐藏的某种东西,这个主题我也不展开去说了。我想大家看了的话,都会恍然大悟的。

纳博科夫一生都把弗洛伊德看做是一个骗子,一直排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其实他是对这个学说有所了解。如果大家看《洛丽塔》前面的部分,对于亨伯特这个教授,是如何喜欢一个小女孩,作者运用了精神分析学的解释。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在中国有一句话,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纳博科夫这一生当中是没有绯闻的,但是我想,他把内心深处非常潜在的,非常隐蔽的愿望化成了文学。所以,这样的作家我们一定要体谅他。他可能不那么道德,有很多不那么传统的地方,但是他日常的社会行为没有对社会造成伤害。他把他的故事,换成另外一种表述,用另外一种美感表现出来

拓展文学自由的边界,拓展个人自由的空间

马凌:

文学史上大量的作家从私人生活来看,都有一些道德败坏的嫌疑,或者说是不那么传统。凡是这类作家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在尽量拓展文学的自由的边界,尽力拓展个人自由的空间。所以他们有种反传统的,反对社会压制的心态。

那么在纳博科夫的作品当中,一方面,他是秉持一定的原则,不破坏当时的社会文明。另外一方面,在内心的深处,他有一个隐秘的表达。他一生都是一个伪装者。

这种伪装放在文学之中,他把自己称作是一个魔法师。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伪装者”纳博科夫

所以如果我们看纳博科夫只看到一层意思的话,那可能是对他的一种浪费。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只想看到清晰明确的一层意思,那么大量的通俗小说都能帮我们做到这一点。但是看到第二层意思,乃至第三层意思,看到他的意思与意思之间的这种繁杂,各种矛盾之间的一种纠结,那才是看懂了纳博科夫

假如你深入去研究,问题都会非常纷繁复杂。一方面,纳博科夫是有一些我们认为不太正统,不太有道德性的倾向。大家在看纳博科夫的时候,不要想在其中看到任何道德。纳博科夫的残酷与美感喜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他对于美感的追求,对于文学的激动,对于生命当中值得狂欢的失去的激动。另一方面,是对于社会道德的是如何看待的,这非常复杂。

我是这样回应陈老师的这个问题,不能从一个层面来看待纳博科夫。一方面朝 A,一方面朝 B,这种强大的矛盾被合在一起的话,构成一种张力结构。这是文学当中非常可贵的东西。同样,也会拓展我们对社会的,对世界的,对人生的,对文学的诸多理解。

陈以侃:

一个小说家内心深处的东西,与他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是能够对应的,这个关系十分复杂。比如说,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完全是两种风格。

我前面讲到,纳博科夫说他不研究作家的生平,社会背景,但其实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他谈到了作家生平。他认为,美国的学生对这些作家不是特别熟悉。他在评述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有一段很诛心的话。我当然觉得它是有道理的,但是从纳博科夫本身的文艺观来说,他没有控制住自己。因为他太讨厌陀思妥耶夫斯基了,所以他忍不住要狠狠 diss 一下他。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纳博科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把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屈辱看作是一个衬托品行端正的人的美好的方式。这可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悲剧。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西伯利亚服过苦役。他本来是一个自由的热爱者,一个叛逆者,一个个人主义者。但是那个刑期使他受到了伤害。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创造者,他的艺术迸发也受到了自身苦难的伤害。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承认,他认为正是由于他的身体和精神在西伯利亚所遭受的痛苦,才使得他变成了更好的人

纳博科夫在这个角度,直接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生平对应到了作品上。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陈以侃:

谈论起小说精神的话,有一个词叫做 Irony——反讽,指作品的字面意思和读者感受的信息并不一致。作家表达的信息与文字所传达出来的内容有所间隔。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一个opposition——对立面,他始终纠结于自身主题。他不断地试探自己在字面上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比如说《洛丽塔》。

马丁·艾米斯一直都很拥护纳博科夫,但是他在去年的文学评论集里,最终也承认纳博科夫对这个主题的写作实在太多。还有一个著名的英国评论家,戴维·洛奇,他在评论《洛丽塔》的时候说,《洛丽塔》的艺术手法非常高超,但我们得承认它在人性扭曲中的那种恣意的表达,我们首先要谨慎地、忐忑地去面对这一点,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言论自由

另外一点是,作家在面对使自己纠结的心事时,会用 “irony” 的方式去表达,他会将其扭曲,把自己间隔在这种心绪之外。就像纳博科夫在写亨伯特的时候,他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亨伯特的心绪当中,用一种浮夸的文字,和读者进行一种密谋。但他同时跳出了亨伯特的角色,用读者的身份来旁观书中角色。纳博科夫的妻子薇拉在后来评述这本小说的时候,说到,你们都读错了,其实这是一本非常道德的小说。

实际上,认同那种洛丽塔的痛苦,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内核。纳博科夫就是在这里设计了一个 irony ,他让自己跳出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之外。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和薇拉

马凌:

这个我很同意,我们刚刚所说的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提到这个反讽,纳博科夫本身是一个文体学家。也就是说对于文体的叙事上,设计上,在构建文体和呈现风格上,确实是他人所不能及。很有趣的是,他很多作品采取了对其他作品的模仿,但内核又是对这种文体的一个批判

比如说《洛丽塔》在开端便提醒读者,在这一本书中会存在一些色情的内容,勾引着大家看下去。但是看到最后,读者会发现,这本书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他是对文体作一个批判,希望读者能够在最后恍然大悟,你如果不能够恍然大悟,那就是什么都没有看到。他是先吸引读者,然后让读者认识到文章中严肃的部分。

提到戏仿的话,大家通过大量的论文也应该是有所了解。纳博科夫曾是博物馆的兼职研究员,专门研究蝶类。他特别关注蝴蝶伪装的那一部分。蝴蝶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会对自己做伪装,甚至能伪装一滴水对于阳光的折射。我理解他对这一现象的兴趣,这和他对文学的企图是一致的。

表面看来,他是模仿某种东西,但他其实是一种戏仿。他采取了一种戏仿的方式对文体作他自己的批。这是他文学的轨迹,也是他作为魔法师的一个层面。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如果认真研究,他的所有作品与通俗文学有一个重叠,但他的每部作品又是对其他文学的一个超越,这使得纳博科夫的作品在严肃文学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他能够将一类不是他首创的文体,通过自己的模仿将其推到一个高度,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理想读者的四要素:想象力、记忆力、艺术感以及一本字典

陈以侃:

我们在讲纳博科夫是如何将自己内心纠缠的东西通过文体表达出来,听上去可能很阴沉。但纳博科夫所追求的不是一种阴沉的细节,他的作品并不是化不开的阴暗。

纳博科夫其实是一个非常轻盈、非常欢乐的作家,有美学上的“喜”。为什么他在《文学讲稿》中关注一种细节,因为细节是欢乐的,上帝隐藏在细节当中。上帝慷慨地将作品隐藏在这些快乐之后,就像作者快乐地将这些喜悦填充在文本的褶皱当中。我们作为读者的职责是将其发掘出来,体味这种细节

纳博科夫在创作文学和评论文学的时候都是这样做的,他认为体味艺术作品中的独一无二是体味想象力的独一无二,而这种想象力的独一无二就在那些细节当中。

他说,

细节是无限的,但不意味着细节是唾手可得的。就像面对纳博科夫的文本一样,你要去不断挖出他美好的,深入的东西。细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交织的主题,是一种格式,一种规律。就像分析卡夫卡时,他不断提到“门”的意象;分析《包法利夫人》的时候,他认为那里有一种不断出现的层次:蛋糕的层次,帽子的层次,连衣裙的层次,这种层次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读者,就是要把作品中连贯的细节、隐藏的脉络找出来。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千层饼主题注解及查理帽子的手绘

纳博科夫在书中还提出理想读者的四要素,他认为读者需要有想象力、记忆力、艺术感以及一本字典。用字典了解词的确切意思,用记忆力来记得前后文本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细节当中领会文本隐含的意思,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勾连。用艺术感和想象力来发现细节当中的美感。从细节之处挖掘快乐,这是进入纳博科夫的一个重要的角度。

纳博科夫的细节是什么样的?

马凌:

细节还是多种多样的,纳博科夫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有时会从纳博科夫的非文学作品当中体味他的细节,比如《文学讲稿》。随处可见的细节能够让你深深感受到美感。人生是通过一个个小的意象建构起来的。纳博科夫的美感喜乐不仅仅是体现在视觉的细节上,还体现在味觉的细节里。

他确实经常出人意料,我们在看其他作家作品时,从未发现这种种写法。纳博科夫本人也喜欢在其他人的作品中读到这样一种诗意的表达。比如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的美学追求和纳博科夫非常相似,都是非常强调细节的。所以当纳博科夫在阅读《包法利夫人》的时候,应当是非常愉悦的。诗意存在于细节当中,纳博科夫也是希望读者能够在细节当中读到这份诗意,而不是很沉重地看待

纳博科夫在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不是很厚道,那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笔下的世界过于沉重,那些漫长的句子、冷酷的意象都是纳博科夫所不喜欢的。

纳博科夫有他自己固执的地方。他有一本文集,过去翻译成《固执己见》,新版由译文社出版,翻译为《独抒己见》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独抒己见》

上海译文 2018 年 8 月出版

我其实更偏爱“固执己见”这个名字,因为纳博科夫有他固执的地方,不管他人赞同与否,他的想法都不作更改,完全是他的一己之见。正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衡量标准,才会把我们认为的一流作家贬到二流,甚至是不入流。相对的,他所欣赏的那几位,都是追求细节且有想象力的。

纳博科夫何以如此“固执己见” / “独抒己见”

陈以侃:

我的文学评论角度和纳博科夫其实是不一样的,他觉得作者本人不重要,只需要在意作品本身。但我认为作者本人很有意思,作者的生平,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如何造就这位作家的。即使不是一一对应,仅仅是一种意淫,也是很有意思的。马老师刚刚有提到纳博科夫的固执己见。那么,纳博科夫为何如此固执呢?这与他的生平其实有关。

布赖恩·博伊德曾写过《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这部作品堪称神作。这位作家可以算是英文世界中最了解纳博科夫的了。他说,纳博科夫对个人的快乐有一种天才,他总能够让自己快乐。这是种固执己见的快乐,一心追寻日常生活中的魔力的快乐

纳博科夫何以成为这样轻盈快乐的人呢?他到底为何这么讨厌陀思妥耶夫斯基呢?这本传记开篇的两个字给出了很好的解释。纳博科夫出生于贵族家庭,生活十分富庶。他的母亲在他童年教会他的词是 “NOW, REMEMBER”(现在,记住),你要记住现在的细节,因为未来的这一切都会消散。你需要用一种怀旧的温情来记住这些美好。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后来因为战乱等,这个富庶的家庭不断迁徙,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纳博科夫在这时生活是窘迫的,此时,他对于快乐的天才就显现出来。他的生活是是苦役和极乐的交缠。

他对文学的理解是一样的,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细节中,来发现点亮生活的魔力。当然这是虚构的,但这也正是一个艺术家了不起的地方,即便是虚构的世界,你也会对这样的魔力产生共鸣

纳博科夫在解读文学时,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些细节?因为他希望那些虚构的世界是经得起考验的,他期望作家能够创作出一个真实的虚构世界。从纳博科夫的生平来看,他逃过了斯大林,又逃过了希特勒。他十分明白,美好是怎样在转瞬间灰飞烟灭。他是一个轻盈快乐的人,但是他同时目睹了那么深重的苦难。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期望创造出一个不那么脆弱的,经得起推敲的虚构世界。所以他才会如此在意细节。

诗意且偏执的纳博科夫与他的文学讲稿

马凌:

我们俩说了很久了,但是我们的表达还是和纳博科夫的表述差很远,因为我们的表述也缺乏细节。不如来读一段纳博科夫感受一下,来自《文学讲稿》中的《文学艺术与常识》:

“我想象的出,我的年轻的梦想家,成千上万的浪迹在地球上,在肉体的危险、苦痛,尘雾、死亡最黑暗却又最斑斓的岁月里,保持着同样非理性和神圣的标准。

这些非理性标准以为这什么呢?他们意味着细节优越于概括,是比整体更为生动的部分,是那种小东西,只有一个人凝视他,用友善的点头招呼他,而他周围的人则被某种共同的刺激驱向别的共同的目标的时候。”

这段话写的非常好,我们在分析他的作品时,看待他的标准时,可以看到非常细节化、个人化的层面。纳博科夫自己的表述,即便是在非虚构作品中,也是很诗意的。

在他的这三部文学讲稿当中,以欧美文学为主体的这本《文学讲稿》是我们大家最容易接受,最易读的。《俄罗斯文学讲稿》为了方便美国学生理解,是加入了很多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政治立场。

我个人认为,三本中最不好读的其实是第三本《讲稿》,因为纳博科夫很不喜欢这部作品,他是在课堂上对于这部作品进行批驳。在我看来,他区分了带书名号的《堂吉诃德》这本书和不带书名号的“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对于人物来说,唐吉诃德是一个边缘人,是一个理想者,有美学追求,他抱以深深的同情。但他十分反感塞万提斯笨拙的文笔叙述,这本《讲稿》都在谈论这两个方面。

纳博科夫对文学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他可以花一本书的篇幅来谈论清楚一部作品,这其实是种有执念的,理想的,苛刻的,带点偏执狂的举动。如果三本书连着读下来,会有很大收获,也会更了解外国文学。

(完)

不知您对两位老师的解读有何看法

欢迎在文末发表您的观点

三位留言精彩的读者将获赠一本新书

《劳拉的原型》

也请顺手戳文末

阅读原文到豆瓣点个想读

相关图书推荐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点击上图封面即可购买)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文学讲稿》

《俄罗斯文学讲稿》

《〈堂吉诃德〉讲稿》

函套装附赠精美纳博科夫文学笔记本一本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点击上图封面即可购买)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

文学大师纳博科夫短篇小说首次完整结集

炉火纯青的小说技法

幽暗跌宕的现世寓言

萦绕一生的记忆回响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点击上图封面即可购买)

《爱达或爱欲

全新修订版

纳博科夫晚年巅峰之作

与《洛丽塔》《微暗的火》一同构成无可匹敌的三部曲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