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养鱼,收稻谷时不急着把稻谷搬回家,而是先吃一顿野外烧鱼

在贵州的黔东南,生活在这里的苗侗等少数民族,历来都有在稻田里养鱼的习惯,并在千百年来的种养殖习惯中摸索出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从江县的“稻鱼鸭共生系统”还入选了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田里养鱼,收稻谷时不急着把稻谷搬回家,而是先吃一顿野外烧鱼

这里的人们习惯养鱼,也就习惯吃鱼,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吃法,每一种吃法都独具特色。今天我们来说说一种最具原始气息的食鱼方法——烧鱼。为什么说最具原始气息呢?因为这种烧鱼不需要厨师精细地烹调,在野外收割稻谷时,可以直接在稻田里抓来就可以烧着吃。看似极为粗野,但鱼这样烧出来的鱼,却有鲜、嫩、香、美等特色,而且吃法也新颖别致,饶有风味。

稻田里养鱼,收稻谷时不急着把稻谷搬回家,而是先吃一顿野外烧鱼

黔东南素有养心圣地之称,这里山美水美,生态环境优良,而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们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他们的菜肴多是就地取用天然原料,极具原生态气息。

每年秋季收获稻谷时,也是开田收获稻花鱼之时。因为这里山高谷深,稻田多半离家较远,为了能节省时间尽快抢收稻谷,不因中午回家吃饭耽误时间,所以他们就有在山上就地取材烧烤稻田鱼的习惯。

稻田里养鱼,收稻谷时不急着把稻谷搬回家,而是先吃一顿野外烧鱼

早上出门,带上他们喜欢吃的糯米饭,在携带上些许食盐、辣椒等调料上山开始收割稻谷。待到中午休息吃饭时,就在稻田里抓出肥美的稻花鱼,在鱼鳃下割一刀取出鱼的食道和苦胆,然后把鱼穿入竹条或者其他削尖的杂木条上放在火上烤。

稻田里养鱼,收稻谷时不急着把稻谷搬回家,而是先吃一顿野外烧鱼

烧鱼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山上割下一丛干枯的茅草点燃,待茅草燃完后,用茅草的暗火烧烤,将鱼烤至外部酥黄,内部熟透即可;二是把鱼直接放进炭火之中烧,烤到鱼鳞能焦而不能糊,还不能让鱼带有腥味为止。

鱼烧好以后,就要着手准备调辅料了。侗族人家的烧鱼食用的调辅料非常之讲究,需要当场在山野采摘各种野生香料,然后拌以从家中带来的姜、葱、蒜,以及捣碎的新鲜青、红辣椒。辅料准备完毕以后,就可以手撕着烧鱼,蘸着辅料,就着香喷喷的糯米饭,开怀大嚼起来。

稻田里养鱼,收稻谷时不急着把稻谷搬回家,而是先吃一顿野外烧鱼

这时候如果遇到行人路过,也要相邀入“席”,不分宾主,共同进餐。如果有的人家再带上糯米酒来,面对青山碧水,把酒品鱼,山歌四起,那就更是其乐融融,别有情趣了。这种极具野趣的享受美食方法,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一时鱼鲜饭香,笑语欢畅,好不畅快。因为是在秋收中形成的独特食鱼习惯,烧鱼也就成了人们庆祝丰收的一种文化象征了。

稻田里养鱼,收稻谷时不急着把稻谷搬回家,而是先吃一顿野外烧鱼

后来,随着人们在饮食上追求乡土风味,回归自然,烧鱼这种传统的饮食方法就开始从山野田埂走进了大城市,走进了餐厅酒楼。不过,尽管在餐厅酒楼之中能做出更美味的烧鱼,但始终缺乏在乡野之中的一种惬意,感受不了来自大自然的气味。

文|山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