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最近一條排行榜在網上流傳,標題是2017年度中國汽車品牌投訴(VCR)排行榜。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對於這個VCR排行榜,出品人車聚網是這麼解釋的:

“VCR(Vehicle Compaint Ratio)是車聚網的首創概念,它是一個反映汽車投訴的比率。以VCR排行榜為例,分子是:2017年各汽車品牌在質檢總局平臺上顯示的投訴量,分母是:2015年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終端銷量;二者比值乘以10,000得出VCR值,即某一品牌每售出10,000輛汽車所引發的投訴數。

VCR可粗略看成質量排行榜,數值越低代表「理論」質量越好。 ”

以此來看,很多自主品牌都能揚眉吐氣,長安、長城、觀致、傳祺、吉利、北汽幻速、比亞迪、哈弗,這些自主品牌的質量理論上比雷克薩斯還要好,後者一直號稱質量穩定,但它的VCR才剛剛達到平均線。

這些自主車不但質量比雷克薩斯好,價格才到雷克薩斯的幾分之一,這可能嗎?

中國夢吧。

建立在質檢總局投訴量的VCR排行沒有任何卵用,原因很簡單。

不管統計公式和調查模式如何先進,首先樣本數量必須達到一定的覆蓋率,樣本本身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質量調查的結果才更接近真實。

質檢總局2017年接收到的投訴總量為11,557例,和全年 2471.83 萬輛的汽車銷量比起來,樣本量太少。不僅僅是去年,汽車投訴一直都這麼少。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為什麼這麼少?

很重要的一點是,投訴渠道的宣傳力度不夠,另外車主本身也嫌麻煩,畢竟投訴要填寫表格上傳證據,費時費力,只要能夠修好,車主一般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車主去投訴,大都是不得不投訴——怎麼修都修不好。

修不好的故障,一般屬於設計缺陷,是需要召回的。每逢車型更新換代,弄不好就迎來投訴的高峰,因為新技術常常伴隨著新問題。

以長安汽車為例,2012年10月長安推出新車型CS35,搭載了全新的 Blue Core1.6L發動機,吸引不少目光, 入冬之後,該車型接到大量機油乳化的投訴。原因是發動機曲軸箱通風設計不合理,發動機保溫能力不足。

這些設計缺陷導致的問題,靠更換原廠件無法解決,只能更改設計回爐重造,但這需要時間,在這之前,投訴就會非常多,甚至失控。

最近鬧得很歡的本田地球夢1.5t發動機機油增多故障,也是這樣的情況。

2017年全國汽車召回總量2004萬輛,其中自主只涉及140萬輛,以此來看,自主車的故障率低到嚇人了。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相對於外企,自主品牌的技術更陳舊,更新速度慢,有很多品牌甚至完全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基本靠採購和外包,比如眾泰。

這樣的企業,召回是不積極的。

因為召回不光靠車企的責任心,還有對品牌和技術的自信。如果本身品牌力就不夠,再鬧出召回這樣的大新聞,對車企形象很不利,要是召回了還是解決不了問題,就更丟人。比如比亞迪和傳祺的自產雙離合,都存在嚴重的設計缺陷,但本身技術儲備不夠,無法解決問題,只能採取延長保修期,加大公關力度來渡過危機。

下面是近年來的召回總量,如果每一輛車都去投訴,那將是怎樣的壯觀場面?但老百姓的忍受力是很強的,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投訴的。更何況,自主品牌通過免費維修,掩蓋了大量需要召回的故障,投訴也就相應更少。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所以,雖然投訴確實反映出車型有質量問題,但樣本基數太少,直接拿來做質量對比是不合適的。

那自主車與合資車的質量差距到底有多大?

我們來看汽車之家推出的2016年乘用車新車質量報告,作為全國流量最大的汽車網站,汽車之家擁有其他網站沒有的大數據。該報告以新車百車故障數(PPH)為評價標準,即平均每一百輛車發生故障的總數,總數越小,質量越好。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可以看到自主品牌的PPH遠高於合資品牌,更是進口車PPH的兩倍多。

不過汽車之家和車聚網一樣,和車企的關係太近,要做到完全獨立客觀是很難的,數據的採集也一直被人詬病,一是因為車主在網站投訴的隨意性較大,二是隻調查新車質量,不具有代表性,很多車型比如寶馬mini,新車質量很好,運行2、3年後故障就開始激增,車輛耐久性並不好。

接下來,還有一份質量報告, 2016年中國汽車產品質量指數報告, 由同濟大學、眾調科技、萬高延保與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聯合制作,這回是完全的第三方,且調查的是3-5年的汽車質量數據,採用的依然是PPH評價模式。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整體上,自主車質量平均線還是遠低於合資車、進口車。可依然存在品牌數據不齊的問題。

但由於數據採樣的侷限,以及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參差不齊,這樣的排行總讓人心裡惴惴的。

還是剛才的報告,後半部分有一個報修故障率排行,在這裡,自主與國外品牌的質量差距突然縮小到可以忽略,並且在排位上與之前也有不同。之前進口品牌排位第一的沃爾沃掉到第二,雷克薩斯空降到了第一。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由於國情如此,對於第三方調查是否會被公關的問題,一直是人們擔心的。可以這麼說,在解決問題還是解決人這兩條路上,中國人總是趨向於選擇後者。 目前全國敢說無法被公關的排行機構,只有蓋得排行。

但它還沒有做過國內汽車質量調查,因為這不光需要技術,還非常花錢,看看歐美同行是怎麼做的:

德國AUTO BILD,每年都會針對汽車質量進行調查,內容包括: 上萬名消費者滿意度調查;車輛召回及故障發生率統計;涵蓋900萬項技術檢測的TÜV調查, 檢測內容包括233個車型總計890萬輛汽車的制動,轉向,懸架,車身和燈光系統 ;廠商質保;車輛10萬公里長期測試結果、車輛定點測試結果、以及超過1萬份的讀者來信分析結果。

美國 Consumer Reports每年推出汽車質量報告,它為本土銷售的300款車型建立了一個質量數據庫, 每年基於17個檢查項目,對超過五十萬輛車型進行樣本調查,統計它們在過去十二個月內在使用成本、安全、故障等方面出現的問題。

這兩家都是權威的汽車質量調查機構,先不談技術上的優勢,能夠做到完全獨立測評,就非常了不起。當然歷史也非常坎坷,不是一蹴而就。

質量,有那麼重要嗎?

有人會表示異議,質量不是購車的唯一考量,只要過得去就行。

對於這樣的人,我沒什麼話可說,對於這樣的想法,我要說的可多了。

這句話在邏輯上相當說得通,看起來像那麼回事,但是

首先怎麼才算“過得去”,有標準沒有?

很多買車的人,難道他們不清楚這車的風評如何?最終讓他們下決心購買,除了那些華麗的包裝(外觀、配置、加速、靜謐性),還有一點僥倖心理——“質量過得去就好,現在的車能壞到哪兒去?”

有這想法的人,最終罵街的也是他們。他哪兒想得到一輛車一旦爛起來,可以糟心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為什麼自主車的故障投訴,比合資車少?

當然,再好的車也難保不出毛病,但購買一款質量更穩定的車,出問題的幾率是不是就小得多?

其次,你為什麼想要質量“過得去”?為什麼不乾脆完全不考慮這個問題?

換句話說,誰希望自己的車壞掉?你當然不希望。

很多人所謂的質量過得去,就是沒大毛病就行,你想的倒很全面,可惜,車是一個整體,它的質量標準決定了它的故障率和使用壽命, 小毛病多的車,大毛病也不會少。

最後,“過得去”的現狀也是不斷提升的結果。

50年前,人們開紅旗也覺得過得去,但當中國人開過大眾奧迪之後,才知道之前開的是一坨屎。

在美國消費者報告初創時期,也曾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為了戳穿廠商的虛假宣傳,給老百姓推薦靠譜的產品,消費者報告做了很多產品測試,為產品的質量、安全、性能提出了一整套測試標準,它還給自己設置了兩個原則:獨立於企業,不接受企業送測和資助;無商業廣告,資金主要靠消費者訂閱和捐贈。

這樣一份雜誌,受到了同行們的集體圍攻。

當時的業界大牛,讀者文摘、好管家等主流媒體攻擊它,說它想為經濟體系抹黑,並且聯合60多家刊物拒絕登載它家的募捐廣告。

但消費者報告靠著向世界輸送真相,最終贏下了這場戰爭,現在它已經成為全美國最牛逼的導購雜誌。

它對美國最大的影響,就是對產品質量的監督,每年對汽車可靠性的評價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鞭策著車企不斷提升質量標準。

你今天覺得這樣也過得去,是過去大家爭取的結果,現在有了進展,讓你有了一種這樣就算“過得去”了的飄然感覺,你不想著感恩,反倒跑來說,爭什麼爭,過得去就行了嘛。

就一個問題: 兩款車,其他條件都一樣,只是一個質量好一些,一個質量差一些,你選哪款?

有人會笑,傻子都知道選什麼,而且怎麼可能存在這種選擇題。

遺憾的是,現實比假設更具體。

舉個例子,朗逸和卡羅拉雙擎。

前者是98年誕生的老爺車,不論質量安全標準,還是懸掛性能都是20年前的水準,後者採用的是豐田最新的平臺,使用的是全球領先的混動技術。

朗逸不論從性能、安全、還是質量上都不能望卡羅拉項背,並且,兩款車價格區間幾乎重疊,可國人大都還是會選擇朗逸,為啥?因為配置高啊。

這就是國情導致的魔幻現實,由於沒有一個權威性的汽車導購,對汽車質量、安全、性能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所以才讓車企有機可乘,只要廣告打得好,韭菜堆要多高有多高。

有人會覺得,幹嘛要打擾別人的幸福,既然車主覺得沒所謂就可以了,重點是給他們需要的。

你知道幸福指數是誰提出來的?

是不丹,一個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老百姓卻過得很幸福。

為什麼?

在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下,老百姓生活只要“過得去”,由於缺乏對照,他們就會感到幸福。

而破壞這種平衡,只需要給他們一個“參照物”。

回到剛才的問題,你說重點是給他們需要的。

那他們需不需要產品質量?

不用說也肯定需要吧,但為什麼大都不提,因為他們還不一定清楚汽車質量是個問題,即使很多已經購買過車的車主,由於恰巧車輛質量不錯,就天真的以為質量早已不是個問題。車企不會讓你知道真相,它通過營銷和公關,把自己的產品吹的幾無缺點,一般消費者有什麼能力去辨別?

你作為消費者中一員,你不去唾棄車企這種行為,為自己和身邊的人爭取利益,卻跑來跟我說,爭什麼爭,過得去就行了。

我能說什麼,只能說你好棒棒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