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國汽車在中國的衰退談起……

現代起亞在中國算是栽了,去年180萬的總銷量,今年暴跌了近5成,國內市場佔有率不到4%,距離2014年的9%佔有率,只過去不到三年。不僅如此,從新上市的ix35定價可以看出,該產品定位已經淪落到與自主不相上下。

從韓國汽車在中國的衰退談起……

在韓國本土,其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超過8成,降到現在不足6成。在全球市場,現代起亞整體增長率為-8.8%,名副其實是今年全球車企中降幅最慘的一家。

從韓國汽車在中國的衰退談起……

韓國汽車產業的衰退,固然有品牌發展策略和政治因素,但誰也不是傻子,你想得到的,別人一定想得到,如果有好牌不打,偏要打錯牌,那就只有一個原因——本就沒多少牌可打。

韓國車衰退的根源是什麼?

我認為,本質上是因為韓元在國際資本中的弱勢地位,讓其擺脫不了被收割的命運。

這得從美國的貨幣政策講起。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美國為了儘快走出困境,帶頭開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隨後歐亞經濟體也跟進實施該政策。

什麼是量化寬鬆呢?

簡單講是銀行降息的同時,加印更多的鈔票放到市場上流通。

降息之後,本國貨幣會貶值,本國產品價格更便宜,有利於出口。

但這也會造成國內資本外流。這就相當於兩家銀行,你肯定願意存錢在利息更高的那一家。

金融危機本就會造成國內資本流動性不足,降息之後資本外流,流動性不是更不足麼?

所以需要加印鈔票。

整套流程的原理是這樣:

在金融危機發生時,由於對經濟前景的擔憂, 人們更願意把錢存起來,經濟就陷入停滯。為了增強資本的流動性,讓經濟恢復活力,銀行就不得不降低利息,鼓勵大家花錢。

但由於經濟太過不好,即使零利率,大家也不肯拿錢去投資怎麼辦?

一些銀行家就想了個辦法——加印鈔票。原先銀行裡存了1000塊,放在銀庫裡不動,現在銀行又加印200塊,借給那些想投資但缺錢的人,同時由於貨幣多了,錢開始貶值,人們也更願意花錢,於是資本開始流動,市場恢復活力。等到市場步入正軌,再將當初加印的鈔票回收,就不存在通脹的問題了。

美國的量化寬鬆比這更進一步。憑藉美元在國際上的良好信譽,美國加印的錢大部分不在本土,而是流向了國外。

自2008年至2014年, 美聯儲不僅維持了0-0.25%的利率,還發行了近4萬億美元的貨幣,這些錢大部分湧入了更具活力的新興市場,比如中韓印的工業原材料市場。韓國汽車產業也因此得到復甦,中國市場佔有率從2007年的7%恢復到2014年的9%,但還遠沒有達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

如此,通過向海外市場輸出加印的鈔票,不僅新興市場得到繁榮,美國經濟也得到復甦。

看起來是雙贏的,但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美國的錢不是那麼好拿的。

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量化寬鬆之於美國,其實是國內資本風險的轉移。

比如國內的金融危機需要1萬億才能解決,但國內經濟一潭死水,誰也不願意投錢,怎麼辦?美聯儲降息,讓美元貶值,引導資本外流。同時,政府向美聯儲出售1萬億的債券,美聯儲加印1萬億的新錢購買這筆債券,政府再將這些“新錢”通過金融機構借貸出去,其中大部分都在降息的推波助瀾下流向國外,比如歐洲、亞太地區。

讓外國人拿著自己的債券去掙錢還貸,緩解國內經濟“滯脹”問題。當國內經濟好轉之後,美聯儲停止印鈔並加息,引導資本回流。

問題在於,美國如何操作資本回流?

在資本逐利的內在動機下,華爾街投行所代表的國際資本首先思考的一定不是風險“均”攤,而是如何儘可能把風險交給別人。

假設美聯儲印鈔200億美元,除去10%準備金,將190億輸入亞洲某國A,企業B借貸190億後購買企業C的產品,企業C又將掙的錢拿去購買美元,存進了美國銀行,於是,美國不需要再印鈔,就可以再借貸171億美元給A國企業D,如此循環往復,最終借貸的數量將遠大於200億。於是,美國獲得了海量利潤,而某國A獲得了海量的債券。

而決定以上循環能夠達成的根本,是1976年牙買加協議確立的美元本位制,使美元成為全球主要的定價、結算和儲備貨幣。美元的強勢地位, 讓它有信心迴流資本。下圖是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使用廣泛度排名,美元的使用超過4成。

從韓國汽車在中國的衰退談起……

遇到危機,只需要印鈔就好了。如此穩賺不賠的買賣,當然是多多益善。但不能無止境的印鈔,如此美元持續貶值,會動搖美元的強勢地位。所以在經濟好轉之後,銀行會停止印鈔,開始加息,引導資本回流。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隨著當初降息而大量外流的資本在新興市場掙得盆滿缽滿,不一定“願意”迴流。

所以,美國必須採取措施提振資本對美元的信心。而這些措施,對新興市場總是充滿了兇險。

讓我們把時間線推到1969-1982年,美國連續經歷三次金融危機,整個七十年代經濟都處於滯脹階段, 生產與就業停滯,長期通貨膨脹,而美國緩解壓力的辦法就是通過華爾街向世界輸出美元,其中大部分去了拉丁美洲,帶來了70年代拉美復興。

然而這場春夢並沒有持續多久。

1971年,美國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開始尋找替代的等價物,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美國通過與沙特簽訂協議,以提供軍火支持,保障沙特皇室合法地位為由,迫使歐佩克接受全球石油交易必須以美元結算,石油—美元體系確立。自此,美國只需要印鈔就可以向全世界放貸。

華爾街投行將美元借貸給拉美國家,拉美用美元購買中東石油,中東產油國又將美元存入華爾街投行。循環達成。

“從1975年至1982年,拉美國家欠商業銀行的貸款以每年20.4%的速度增長。外債規模從1975年的750億美元,增加到1982年底的3312億美元,佔該地區GDP的50%以上,相當於當年出口(875億美元)的3.8倍。

拉美各國還本付息的支出速度更快,從1975年的120億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660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出口收入的75%。1982年到1985年,又支付了1060億美元的利息。

出口增長速度大約為12%,而外債還本付息增長速度高達24%,再加上每年進口工業技術、設備等的支出,拉丁美洲各國實際上已經失去還債能力。

此時,美聯儲開始多次調高基準利率。從1979年9月的11.25%,提高到1981年6月的19%。1982年8月,拉美債務危機爆發。”

———————————————— 維·沃爾斯基主編《拉丁美洲概覽》

債務危機爆發後,歐美債權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迫拉美推行“新自由主義”,早在50年代,美國就為拉美國家培訓了一批經濟學家,並派送回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所以拉美各國並沒有花多少功夫就接受了“華盛頓共識”: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金融體系和利率的自由化,方便外來投資;降低社會福利的公共開支;嚴格履行對外債的償還承諾;對政府進行重組和現代化改造……

然而新自由主義並沒有讓拉美煥然一新,倒是把拉美徹底變成了歐美的提款機。

“在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1980年至1990年,拉美的淨流出資金超過2000億美元。與此同時,1990年的拉美各國還欠著4430億美元。

拉丁美洲在整個90年代的私有化收入佔到所有不發達國家私有化收入的56%,私有化完成度已經非常高。2004年流入拉美的資金創紀錄的達到56.4億美元,但迴流北美地區的資金卻高達960億美元,而且債務也達到了723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要想還清債務遙遙無期。”

拉美的金融戰以歐美完勝告終。

好景不長,1989年,美國迎來第十次金融危機,此次危機持續了5年之久,為了轉嫁風險,美國這回盯上了日本。

“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變相提升日元匯率。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房價開始暴漲。到1989年,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1991年,國際資本獲利後開始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

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這次房產泡沫被日本視為“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

隨後,美國故伎重演,在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狠撈了一筆。

以上就是美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通過量化寬鬆轉嫁風險的一整套流程。先降息印鈔,把錢借給你,哄抬你的貨幣匯率,隨後國際資本不斷湧入,製造短暫的繁榮,隨後美元加息,同時製造動盪,將資本“趕”回美國,帶走現金,留下債券,在國外市場泡沫破滅之時,殺回馬槍收購企業和資源。

目光回到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它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全球金融危機,直到現在,也很難說走出了當年的陰影。這一次,也是美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最久的一次,從2008年11月底,先後實施四輪QE,直到2014年10月底才結束,整整持續了6年。

隨後美聯儲宣佈要加息了,這是資本回流的信號。

亞洲各國都菊花一緊,遙想1997年,彷彿就在昨天。而這一次,東亞又是接收國際資本最多的地區之一。

2015年現代起亞在全球市場內共售出776萬輛汽車,但以全球汽車產業需求8910萬輛為基準,現代起亞汽車的市場份額為8.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隨後是連年下降,直到今年北美市場也淪陷。

就是這麼巧,美國剛退出量化寬鬆,韓國汽車就開始走下坡。

2015年6月9日,在一份現代起亞的聯合郵件中發現,隨著第一季度營業利潤下降,兩家公司正努力降低成本。在此之前,韓國《中央日報》就已有報道,據一名企業內部高管稱,現代汽車將會試圖降低30%的成本。

KB投資證券公司分析師Shin Chung Kwan稱:“雙方削減成本最開始將會涉及到銷售、市場營銷和廣告等方面。”Shin Chung Kwan還說道,“當前的形勢以及兩公司削減成本的付出將會使得其在進行其他削減成本的談判中佔有先機,例如對於零部件價格和員工薪資協商中。”

在08-14年猛長期中掙了7年的錢,到15年怎麼會就突然要削減成本了?如果是因為利潤下降,不是更應該加強營銷麼,怎麼會從市場營銷和廣告中去削減成本呢?

你可以想出一萬個理由解釋,但最根本的理由,是美國爸爸開始“討債”了。

對於韓國來說,這雖然不太理想,但比起1997年那場也算好結局了。

這場曠日持久的量化寬鬆中,最有意思的還不在於此。

2014年10月30日美聯儲剛宣佈正式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歐亞各國正準備鬆口氣,10月31日日本央行就宣佈加碼量化寬鬆政策,從美國人手中接過QE的接力棒。亞洲各國不得不繼續維持低利率,貨幣持續貶值,在美元指數回升的態勢下,將加速資本回流美國。

我想,這才是韓國車企開始衰退的根本原因,高度依賴國際資本和出口的韓國,國際金融的每一次震盪,它都難以倖免。

不過,韓國在這場金融戰中可能只是被殃及的池魚。

早在2010年,美國GDP增長率就已恢復到2007年以前的水平,美國市場現金流也已非常充沛。換句話說,已經可以退出量化寬鬆了,但它沒有,而是實施了自美聯儲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量化寬鬆,跟以前一樣,加印的鈔票大部分都流向了歐亞大陸。

美國遲遲不加息,可能是在等待歐洲債務危機或者中國泡沫破滅的時機, 那時就可以吹響資本回流的號角,完成對歐亞大陸的又一場洗劫。

從韓國汽車在中國的衰退談起……

美國這麼處心積慮的打金融戰,背後的心理動機到底是什麼?

其實不論是搞亂拉美,還是收割歐亞,除了改善國內經濟,更大的動機,是為了限制其他貨幣體系的上升空間,維持石油美元體系的霸權地位。

雖然歐元區業已成型, 但美國通過控制中東,就可以防止歐洲強化與亞非兩大重要原材料供應地的聯繫,有效遏制歐盟經濟體的上升空間。在亞太地區,通過製造矛盾爭端,盡力破壞中國與周邊結盟,防止“亞元區”的出現。

所有的措施,都是為了打擊新興經濟體對石油美元體系的挑戰。

面對石油美元體系的壓制,中國又做了什麼?

由於外匯管制,國際資本輸入國內之後,只能兌換成人民幣進行流通,在資本獲利撤離之後,這部分加印的人民幣就留在了國內,這導致中國國內貨幣總量已經超過165萬億人民幣,產生了國際上人民幣升值,國內卻貶值的詭異現象,這迫使中國急切的尋找輸出人民幣的通道。

於是,由中俄領頭的金磚國家開始雙邊貿易“去美元化”,以本國貨幣或者人民幣結算,完全繞開石油美元。根據高盛的預測,隨著油價的低迷,自2014年起,石油美元每月淨流出240億美元,截至2018年,將累計流出近9000億美元。

而中國似乎並不滿足於亞洲的雙邊貿易,開始朝著石油人民幣體系這一目標邁進。2017年10月, 高頻經濟公司首席經濟學家Carl Weinberg聲稱,中國正在努力“促使”全球第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用人民幣結算原油。

隨著石油美元體系的日漸式微,美國開始把目光投向更加安全的“新能源”貨幣

自上世紀開始,美國就大力推動“新能源”戰略 ,並提倡徵收碳關稅 。利用美國在新能源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推廣新能源技術,用技術換取美元來進口工業品,同時利用徵收碳關稅來彌補財政赤字,逐步用“新能源”美元來取代“石油”美元,重建強勢美元地位。

所以,推廣新能源的目的,重點不是環保,而是通過技術和輿論壓制,對不發達國家重新進行一波洗劫。

在美元脫離金本位之後,石油美元幫助美國登上了世界警察的位置,而新能源貨幣體系,可能會開啟下一個霸權時代。歐亞經濟體誰也不肯落人後,紛紛加入戰局。

根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此前印發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必須佔能源消費總量 1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比20%左右,天然氣佔比1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50%。

最終鹿死誰手,我等屁民就坐著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