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不以質量安全爲前提的車評,都是扯談

其實標題有誇張的成分,只是為了表明一種態度,抱歉,標題黨了。


一、為什麼我們需要車評人?

車企和車主,一個賣一個買,中間還有廣告商牽線搭橋,銷售員引導推薦,如果大家都足夠誠信,我要你這車評人有何用?

但眾所周知,車企為了利益最大化必然吹牛皮,舞臺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

一切不以質量安全為前提的車評,都是扯談

如果說wey那套高故障的動力系統,智障般的換擋邏輯,以及相當湊合的安全性能,可以引領中國豪華品牌的話,那肯定是對豪華本身有誤解。

車企廣泛宣傳的小排量渦輪省油論,實際並不一定省油,只是抓住了歐洲古老的油耗測試bug,相當於作弊,2008年被美國EPA新頒佈的油耗測試標準給打回原形。

一切不以質量安全為前提的車評,都是扯談

還記得當年隆重問世的“渦輪+雙離合”黃金動力組合?你看現在它們還好意思提麼。

一切不以質量安全為前提的車評,都是扯談

還有最近越來越趨主流的主動剎車系統,也遠沒有車企宣傳的那麼值得信賴。

一切不以質量安全為前提的車評,都是扯談

一切不以質量安全為前提的車評,都是扯談

那些車企吹過的牛皮,汗牛充棟,但車主想要捅破這層皮不容易,怎麼辦?這才有了車評人存在的必要。

車評人本質上是調查記者, 是鐵棒磨成的那根針, 核心功能是捅牛皮,其他諸如娛樂,科普等都是附屬功能。

這就形成了“車企—車評人—車主”三角閉環。 車企生產產品,車評人評價產品,車主根據評價購買產品。

想都不用想,一旦車企包養了車評人,是個什麼局面。

所以從車主的角度,車評人該不該拿錢?

該啊,不然等著餓死?但不能拿車企的錢,拿了,你就不是車評人,只是車企的廣宣部。

車評人只能拿車主的錢,你就是為車主而生的。就像消費者報告,燈塔級車評,900萬用戶的訂閱,讓它在車企面前挺直了腰桿,敢講真話;而在車主面前,它就是權威,站著把錢掙了。

然而,在國內,汽車紙媒日薄西山,網絡車評強勢崛起,但網上的讀者習慣了看免費的,導致新媒體絕大部分只能靠車企養活(絕大部分這詞用的不準確,事實上全中國目前只有一個人敢說他不靠車企養活)——從新聞媒體淪為廣告策劃,既幹車評又做營銷,活兒還挺全。

其實國外也差不多,拿不拿錢先不說,潛規則也是有的。講一個比較出名的故事,車評紅人 Chris Harris,被認為可以取代大猩猩(頂級車評節目TopGear前主持人),他是怎麼火起來的?

為了拿到新車試駕,車媒一般都比較規矩,照著車企給的宣傳手冊做稿子。但有一次法拉利新車試駕, Chris Harris 寫了一篇車評【 How Ferrari Spins 】,沒照著規矩來,說了幾句真話,輿論就炸鍋了,法拉利公司氣得直接把他記上黑名單,以後新車他都沒資格試駕了,而且這相當於樹了個典型,其他超跑廠商也會對此人警惕,這對一個評測超跑的車評人來說非常不利,為此他也從雜誌辭職走人了。

隨後他做起了個人車評事業,受到極大關注,我想這就是真話的力量。

二、是不是不拿車企的錢,就能做好導購?

不一定。不拿車企的錢只是基本的要求(現在全國只有一個人達到這個標準,但不代表以後也如此)。

好的導購,首先是獨立,其次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最好是能拋開所有主觀感受,制定詳細標準去測試,最後根據測試結果去客觀評價一款車。

這一切,一般的車評人做不到,除了剎車距離,百公里加速,行車噪音之類的信息能夠給出客觀數據,其他諸如轉向手感,操控性能,行車品質等等,都是非常主觀的評價,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

比如你覺得雙離合頓挫難以忍受,有人就覺得還好;你覺得噪音大耳朵聾掉了,有人就覺得還好;你覺得動力肉跑不起來,人就是覺得還好嘛……你能怎麼辦?

車評人大都談的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對於購車, 能有多少幫助?不清楚,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還不如車主親自去試開。

而且有些問題還很難試出來,比如質量和安全。而我認為,這才是購車最關鍵的指標。

如果說一款車的新車使用性能是一個氣球,那它的質量安全性能,就是氣球充氣口打的那個結。這個結打的夠不夠緊,決定了氣球最終的大小。如果沒有打結,那你吹的再大也等於零。

昂科威,僅僅是試駕會覺得不錯,動力充沛,乘坐舒適,但它的懸掛和傳動軸都存在設計缺陷,會影響行車安全,嚴重的會車毀人亡,這些光靠試駕很難試出來。

速騰、翼虎的斷軸事件,當初車評人也沒能評測出來,最後車主做了小白鼠。

你相信了jeep的情懷宣傳,買了輛百萬頂級豪華車大切諾基,然後興沖沖上路,準備讓情懷落地,結果一年內它把你丟在路邊五次,於是你的智商落了地。

一切不以質量安全為前提的車評,都是扯談

一個人的認知永遠有限,你也許能瞭解一些表面的信息,但最內在的質量和安全信息,僅靠個人的體驗,你很難弄清楚。 而且 要論專業,你也比不過車企。 汽車產業涵蓋極廣,對汽車的瞭解,車評人只是管中窺豹,世上最懂車的人,全在車企裡,這是事實。

另外,車評人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之前的故事,只說了前半段,現在講後半段。

在上了黑名單之後, Chris Harris 把自己的保時捷賣了,跑去買了兩輛法拉利,還公開宣稱:“ I don't like Ferrari's practice, but I like their products! ”

把法拉利給感動了,不僅恢復了白名單,還送了他四套輪胎,拿去嗨吧。

慫的有理有節。

他該不該慫呢?按理說不該,但是無論車主多麼支持你,拿不到新車試駕權,你就什麼也幹不了。只能等上市後買新車,對於限量的超跑買不買得到先不說,此時你的信息也已經滯後了,最終的結局,可能是就此銷聲匿跡。

勢單力薄,如何扛得住車企的碾壓?也許你能發出一聲喊,但從此你就從車媒圈消失了,能起到多大作用?

所以一個真正扛得住打,又看得透徹的導購向車評人,不能是一個“人”,而應該是一個第三方機構,一個車評人的集合體。

比如德國 AUTO BILD,它每年都為汽車質量做大量調研,調查內容包括:

上萬名消費者滿意度調查;車輛召回及故障發生率統計;涵蓋900萬項技術檢測的TÜV調查, 檢測內容包括233個車型總計890萬輛汽車的制動,轉向,懸架,車身和燈光系統 ;廠商質保;車輛10萬公里長期測試結果、車輛定點測試結果、以及超過1萬份的讀者來信分析結果。

以上這些,任何一個車評人有可能做到嗎?

能夠做到深入調查,全面瞭解的,只有第三方機構。它們才是導購的主力軍。 在國內,乾淨的第三方車評機構的崛起,還需要時間,因為很難盈利。

獨立的車評人,要客觀測評車輛的質量安全信息是很難的,這需要昂貴的投資和專業的團隊,而拋開這些信息不談的車評,也就只能是看看就好。

那他們還能做什麼呢?

也就是做科普和娛樂了吧。把從第三方機構得來的信息,把自己認為正確的用車買車理念, 把汽車可能存在的問題傳播出去,這就是車評人最大的功績。

三、 對於並非自己專業的事, 車評人能不能發表看法?

當然能了。

如果只有專家或者業內人士才能發表意見,這個世界還需要記者嗎?

回到本文開頭的部分,車評人本質上就是個記者,在汽車行當,你就是個外行,如果因為非專業就不能聊,那你還能聊啥?

車評人僅僅是一個媒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信息,用大白話告知車主,儘可能保障車主的知情權——但並不能保證一定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