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为什么要打贸易战?

二战后全球贸易进入新的阶段,当时对这件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到了80年代才有人提出全球化这个概念,并总结了它的四个特征,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美国作为顶层设计师,为之苦心经营,全球市场架构在九十年代逐渐成型:在发达国家欧美日韩之间,展开科技协作,为市场提供技术支撑。中东,南美等能源丰富地区发展为原材料供应地,中国,东南亚等廉价劳动力充足地区发展为世界工厂。

这样的框架看似很合理,其实很不公平。因为它是死的,没有提供上下流动的通道。也就是说,在欧美眼中,其他国家就只配卖石油,卖劳动力,至于高科技的事情,交给我们欧美人来干,不仅如此,我还搞技术封锁,把你拦在门外。

所以全球化暂时形成了稳态,但很难维持,因为有一个矛盾,是目前的人类社会无法调和的,就是国境线。

现代社会的国境线是平衡各种冲突之后的结果,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民族,宗教信仰之间的所有冲突。以任何形式跨越它,都会产生摩擦。当然不代表这不好,总体是利大于弊的。国际贸易,无论是顺差逆差,都会给各自经济带来增长,但也会损害部分群体利益,这部分损害,很难跨越国境线进行补偿,这就是矛盾。

现在矛盾越来越不可控。首先是原材料供应地,中东发展起来之后,革命的火种遍地燃烧,先后制造了石油危机,阿拉伯之春,搅成了一摊烂泥。南美国家大都陷入经济危机,发展缓慢,有的政府已经破产,政府把这些不幸归咎于美国。

欧洲也有自己的算盘,成立了欧盟,发展欧元区,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

中国最不老实。不仅没有按照美国人的预期走上自由市场的正轨,还一边薅资本主义羊毛,一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外,中国一直在通过各种非常规手段突破欧美的技术封锁,15年还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十年规划,雄心勃勃进军航空通信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现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占到GDP的2.1%,仅次于美国。国际上建一带一路,建亚洲银行,连美国的小弟日韩都要拉拢过来,成立东亚自贸区,这就是亚元区的前奏,中欧两位盟友在美国两肋上左右插刀。

换了是你你能忍?

我栽树你们乘凉,还不听我的,那你们自己玩儿吧。

美国这次不仅仅是怼中国,是几乎全面开怼。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退出tpp,退出北美自贸协定,加关税,反倾销,还放话要退出世贸组织…

看起来经济全球化要失败了?

失败是早晚要失败的,但都是暂时的,人类只要尝到了甜头,谁还会走回头路?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即使短暂的冲突也阻止不了它的进程,因为推进全球化的并不是各国政客,也不是知识分子,更不是底层屁民,而是躲在幕后的大资本家们,这是一股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超越国家,民族,宗教,文化,体制和阶级的,全新的力量,同时也是最薄情的。

他们是无所谓国界的,哪里有利润就把资本输送到哪里。他们希望所有的生产要素能够在全世界自由流动,让市场来自动完成资源配置,而国家就是一个个隔离的房间,阻碍着要素的跨界。全球化的过程,就是推墙的过程,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可见的未来。

所以,美国发动贸易战,就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缓解国内矛盾,防止社会分裂。

国家需要发展,但比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稳定,政府的根本职能是不能让这个国家散架。经济全球化让华尔街的资本家挣了钱,却让美国的小企业遭受了冲击,与科技精英阶层的兴兴向荣不同,蓝领工人阶层普遍看不到希望,陷入迷茫和愤恨,认为自己被国家抛弃。

为了缓解这部分社会矛盾,奥巴马开出的药方是提高社会福利,比如医改。但穷人没得到多少好处,又把资本家和中产得罪了。奥巴马政府是很纠结的,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全球化,一方面国内小资产阶级又抵制全球化。不要小看这股抵制的势力,顶层的大资本家目光在全球,真正在乎这个国家,有民族凝聚力的,恰恰是这些小资产阶级。美国有近三千万家小企业,占全美企业的99.7%,雇用了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口。这个群体是影响美国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

其实国内社保压力,完全可以通过加强自由贸易,吸纳移民来缓解,但这也带来文化,宗教等等一系列冲突,导致国内排外情绪高涨,这让奥巴马政府左右为难。

于是代表着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特朗普上台了。

他为安抚国内情绪,全盘否定奥巴马政策,限制移民,引导制造业回流,同时暂停医改,减税。

但要注意,他对国内矛盾并没有做什么实质改善,问题还在。而坚持逆全球化,只会加重国内经济负担。这一点美国政府不可能看不到。

所以他的组合拳,是为了把矛头一致对外,在国际上以退为进,叫嚣退出世贸组织,其实是要把各国拉回谈判桌,重新制定有利美国的贸易协定。维持美元的强势地位,这才是特朗普政策的核心。

其中就包括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打压,其级别和上世纪对日本发动的贸易战没有区别,这仗中国是输不起的,我们能否在强压之下,顺势完成市场经济改革,避免中美正面对决,是党还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至于我们老百姓是死不了的,即使败了也死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