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地方曾在省內首屈一指!沒曾想後來還承載著一段血跡斑斑的屈辱歷史……

这地方曾在省内首屈一指!没曾想后来还承载着一段血迹斑斑的屈辱历史……

这地方曾在省内首屈一指!没曾想后来还承载着一段血迹斑斑的屈辱历史……

東南日報社位於慶春路600號,現眾安橋金融大廈所在地。

这地方曾在省内首屈一指!没曾想后来还承载着一段血迹斑斑的屈辱历史……

《東南日報》的前身為民國十六年(1927)創辦的《杭州民國日報》,主任編輯為共產黨員楊賢江。不久國民黨“清黨”,楊賢江逃亡,報紙易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6月改名《東南日報》,成立東南日報股份有限公司,由陳果夫任董事長,胡健中任常務董事兼社長,並改由國民黨浙江省黨部與黨員公私合營。民國二十五年(1936)2月,在眾安橋橋畔動工興建報社大樓。

这地方曾在省内首屈一指!没曾想后来还承载着一段血迹斑斑的屈辱历史……
这地方曾在省内首屈一指!没曾想后来还承载着一段血迹斑斑的屈辱历史……

報社新大樓由德國工程師蘇爾設計,為一幢西式轉角樓建築,佔地兩畝左右,主體高三層,只在弧形轉角部位加高兩層,使立面呈“凸”字形,磚混結構;主入口位於轉角處,一層為營業廳及印刷工場,二層為編輯部及排字製版等工廠,三層為大會堂,用於演講集會及電影戲劇表演。建設資金加設備等估價為10萬銀元。10萬銀元是個大數目,籌措不易。社長鬍健中充分發揮了他那“長袖善舞”的本領,公關化緣,哭窮要錢,各方集資,最後新大廈共耗資達16.3萬銀元,大大超出預算。就連上海《申報》稱其“規模之大,浙省首屈一指”。

这地方曾在省内首屈一指!没曾想后来还承载着一段血迹斑斑的屈辱历史……

此時,東南日報社的規模在當時為全國同業之佼佼者,印刷設備全部進口,是國內新聞同業中第一家使用轉輪機印報的,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報紙發行範圍由東南各省推至全國。新造大樓不僅是《申報》、《新聞報》、《大公報》等報廈所不及,就連南京國民黨《中央日報》的新廈也為之遜色。胡健中也一躍成為“報業鉅子”。

日軍侵佔杭州時,東南日報大樓即被日本憲兵作為司令部。日軍為關押審訊抗日愛國人士,把報社原用以燒鍋爐和堆放燃料的地下室灌滿水,充作水牢,關押重犯,把報社的印機房和紙庫充作監獄。抗戰勝利後,人們曾親眼目睹地下室和監獄四周的牆壁上有斑斑血跡和抗日愛國志士的詩詞,並留檔保存。

1949年杭州解放後,《東南日報》大樓由軍管會接收,創辦了中共浙江省委機關報《浙江日報》,後成為浙江電視臺辦公樓。1992年11月,東南日報社大樓因慶春路擴建而被拆除。如今,我們只能從舊時的照片中欣賞這座大樓的英姿。

这地方曾在省内首屈一指!没曾想后来还承载着一段血迹斑斑的屈辱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