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葬谷林,鐵證如山!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簡介

堯,姓伊祁,名放勳,號陶唐氏,系軒轅黃帝五世孫,父帝嚳,母慶都。司馬遷列之為五帝之一。堯以欽明文思四德安其民,親睦九族,更以“禪讓”美德名揚天下,頗受人民敬仰和擁戴。堯15歲封唐侯,20歲為天子,在位98年,117歲去世,葬於谷林。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歷史文獻記載

1、《呂氏春秋·安死》記述“堯葬谷林,通樹之。”

皇甫謐注曰:“谷林即城陽也。”

2、《帝王本紀》記述:“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谷林。

墨子以為堯堂高三尺,土階三等,北教八狄。”

3、《竹書紀年》記述:“帝涉於陶。”

許慎著《說文解字》“鄄”,陶也。

4、《括地誌》記載:“堯陵在濮州雷澤縣西三里。”

5、《大清一統志·唐堯陵》記述:“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上有廟。”

6、《乾隆御批綱鑑》:帝崩於成陽,葬谷林(谷林即成陽)。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今堯陵墓區面積6000餘平方米,地勢平坦,墓區原有松柏古樹300餘棵,1979年淤灌時全部淹死,現有近年所植柏樹60餘株。堯陵封土直徑15米,陵前立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所立“堯陵祭文碑”和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濮州知州繆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各一棟。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2015-11-10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2015年11月10號上午,我縣召開帝堯陵歷史文化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山大、山師大等歷史文物考古專家及新華社、山東電視臺、大眾日報等十餘家媒體應邀參加會議。市人大副主任湯建梅、市政協副主席付守明、陶體華,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谷瑞靈,縣委副書記、縣長張乾山,縣委副書記袁紅兵,縣政協主席李長山、縣人大第一副主任孫彥軍等市縣領導出席會議。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與會人員首先到帝堯陵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詳細瞭解有關考古發掘工作情況。在隨後召開的研討會上,縣委書記谷瑞靈代表縣委、縣政府致歡迎詞,縣委副書記、縣長張乾山主持會議,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發表了對谷林帝堯陵歷史文化內涵的見解,根據文獻記載、現有遺存,結合最新的考古勘探成果,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的歷史文物考古專家達成一致結論:帝堯陵遺址就在鄄城谷

部分歷史文化專家發言

(根據專家現場錄音整理)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於海廣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家發言摘錄) 在鄄城,希望繼續發掘文獻史料,通過文獻史料,進一步傳承古代的先賢,在我們鄄城,很多專業的和非專業的歷史學家和學者,做了很多的工作,對堯舜文化有很深的造詣,應該在這方面進一步發掘,來充實我們今天的工作,用科學史觀定位堯陵遺址與文獻史料的關係,堯葬谷林,史記中記載,這是一種文化遺產和財富,特別是在當地,是受大家肯定的,這就是一種文化。充分把握文物學和考古學相結合,在咱們這,通過前期的勘察和發掘勘探,所取得的成果,對於堯文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現場參觀和介紹,它的手段是科學的,它的成果是巨大的,我們看到發掘的很多標本,對進一步的探索奠定了基礎,利用鄄城的歷史文物和歷史史記,講好鄄城的歷史故事,對於推動鄄城發展和文明建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堯陵墓碑的發掘,前景是巨大的,是不可限量的。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呂偉俊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天上午我們成功地進行了“帝堯陵歷史文化研討會”,來自北京、濟南、菏澤以及鄄城的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帝堯陵遺址問題進行了很好的討論,發表了寶貴的意見。特別是工作在第一線的專家即菏澤市曹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負責人向大家介紹了近幾年來考古發掘的實況,更有意義。綜合研討會上的意見,我認為至少有兩點可以肯定:第一,根據大量史籍記載,鄄城縣谷林就是帝堯陵遺址。第二,根據考古發掘的情況及民間老百姓口碑記憶相傳,谷林這個地方也就是帝堯陵所在。從漢代一直到清代,這裡都有帝堯陵祭祀遺存。若干年之前,這裡松柏茂密,香火旺盛,只是後來由於黃水的衝擊及其他原因,陵寢才被淹沒。剛才,我們大家已經去遺址考察,從現存的石碑等相關文物看也可相見當年帝堯陵完好時的盛況。因此,史籍記載與現場考古發現兩者相印證,鄄城谷林就是帝堯陵遺址這個問題就比較清楚了。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魏成敏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專家發言摘錄) 剛才路維民先生、張連傑先生分別介紹堯葬谷林的有關文獻記載和堯陵考古勘探情況的彙報,對堯陵歷史的探討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關於堯葬谷林先秦時期的文獻就有記載,漢代以來從文獻到碑文古蹟都有比較明確傳承,前面已有介紹。我贊同剛才張啟龍先生的觀點。

這次會議安排會前去堯陵遺址考察,現場對勘探的範圍、方法和主要成果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對原始地層取樣的標本準備的也很充足,讓代表們有了比較直觀的瞭解。特別是通過對標本的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從各個不同層位勘探所取地層土樣和內含文物標本比較齊全,對各文化層的深度、厚度也都有明確的記錄。特別是在人工勘探困難,採用機械與人工相結合的勘探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機械勘探和取樣工作做的比較細緻,勘探成果比較可靠可信。

漢代遺存的發現也很重要,目前與鄄城堯陵最有關的證據除文獻記載最重要的當屬漢代的碑刻資料。據漢代碑文記載堯陵始修於東漢永康元年,其後東漢建寧五年、熹平四年繼續修廟立碑。這次勘探發現漢代文化層證明現存堯陵修建在漢代遺址之上,而發現的漢代磚瓦等建築遺物也說明這裡存在一定規格的建築,雖然僅據現有的材料不能斷定此處漢代建築的性質,但可以證明現存明清時期所建的堯陵並不是建立在荒原之上,而是有所依託,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根據《漢書》《水經注》等文獻記載及相關考證,漢代修建的堯廟從地理位置結合漢代碑文記載考察,現今鄄城堯陵遺址與文獻記載漢代所建堯陵的谷林地望大體相吻合,也即鄄城堯陵或為漢代在谷林修建的堯廟所在地。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張啟龍 菏澤市文物保護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專家發言摘錄)通過在鄄城對帝堯陵的勘探,發現了面積達14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遺址,由於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古遺址埋藏普遍較深,這次勘探使用了筒子鑽,在考古鑽探中是一種新嘗試。勘探資料表明,堯陵應建於古代遺址之上,該遺址主要為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存之上依次疊壓著周代、漢代、清代遺存,出土的漢代板瓦屬於建築材料,不排除漢代時這裡存在一定規模的建築物,印證了漢代碑文關於修建堯陵的記述。像帝堯陵這樣大規模的龍山文化遺址,一般會有城址存在,其時代也與帝堯生活的時代相契合。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呂鳳濤 菏澤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

(專家發言摘錄)帝堯陵勘探發現14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遺址,是菏澤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要重視帝堯陵的保護與研究,嚴格按照國家文物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做好遺址的本體保護,城市規劃和旅遊設計要避開遺址的建設控制地帶。要從理念上將遺址保護與旅遊設計相結合,使歷史景觀煥發活力,讓古老的景觀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遺址的周圍地段利用自然的和人文的景觀資源搞好旅遊規劃設計,即利用帝堯陵這一珍貴歷史文物資源與景觀設計相結合,運用保護、修復、創新等一系列手法對歷史、人文資源進行重新整和、再生,從而滿足現代文化生活的需要。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堯帝陵歷史文化研討會專家組意見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堯王虛葬八百墓

唯有真身在谷林

參會的各位考古專家達成一致結論:帝堯陵遺址就在鄄城谷林,鐵證如山,不容置疑!

鄄城人請轉發!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山東鄄城歡迎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