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农八师石河子市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始建于1954年,是一个以水库、工程管理与供水服务为主业,水利施工、水产养殖、水库旅游、农业等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大型水利管理单位;现有基层单位18个,在职职工1200人;管辖着蘑菇湖、跃进、夹河子、大泉沟四座总设计库容为4.2亿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库和540多公里长的引输水干渠、63个配水点、480多座水工建筑物,年调节水量9-10亿立方米;主要承担着石河子垦区及沙湾、玛纳斯两县、16个农场、8个乡镇的36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任务,同时还担负着玛纳斯河防洪、石河子城区绿化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生态补水任务。
    ​​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玛河流域面积2.43万平方公里,多年年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玛河灌区是全国的特大型灌区之一。
  • 半个多世纪以来,玛河水利人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玛河精神,开山劈岭,修渠建库,为石河子垦区、石河子市的开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近年来,玛管处按照“精水利、拓农业、优水产、强旅游”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水利管理主业地位,牢固树立服务灌区求发展的思想,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连年完成师市下达的引蓄供水指标,满足了农场的用水需求。
  • 大力发展综合经营,水利施工队伍具有三级专业资质,在闸门制作、安装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占据了北疆市场的重要份额;水产养殖发挥历史长、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等优势,调整结构,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水面养殖河蟹、大银鱼、水库围栏养鱼等都取得了成功;农业生产以种植棉花为主,绿色无公害多品种稻米生产发展迅速;不断加大北湖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北湖旅游区相继跨入国家A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师市文明旅游区行列。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荣誉称号玛管处先后荣获 “全国水利系统水利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文明行业”、“兵团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自治区卫生红旗单位”、“农八师石河子市模范集体”等多项殊荣,实现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
  • 在沙湾县境内,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人口3 656人,其中在岗职工1035人。下辖4座大中型水库,总设计库容4.25亿立方米。担负着15个团场6个乡镇的供水任务,灌溉总面积240千公顷。有耕地0.853千公顷,水产养殖面积1.878千公顷。
  • 前身为兵团玛纳斯河管理处,1954年组建。
  • 1969年改为独立团水利营。
  • 1971年,改为石河子指挥部水工团。
  • 1975年,改为石河子地区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简称玛管处)。
  • 1982年兵团恢复,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玛管处。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玛纳斯河灌区水利枢纽工程玛

  • 纳斯河灌区是新疆五六十年代开发建设的现代化大型灌区,对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玛纳斯河灌区水利枢纽工程地点新疆土地面积53.44万公顷可耕地面积33.3万公顷
  • 玛纳斯河灌区水利枢纽工程玛纳斯河灌区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的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102公里,土地面积53.44万公顷,可耕地面积33.3万公顷。
  • 灌区内冬季严寒,夏季干燥炎热,最低气温为-42.8℃,最高气温43.1℃,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110~200毫米,年蒸发量1500~2000毫米,日照2550~3100小时,无霜期148~187天,是典型的荒漠绿洲和灌溉农业区。
  • 灌区的主要灌溉水源是河水、泉水和井水。水源河--玛纳斯河发源于天山北麓依连哈比尔尕山, 主要靠高山融雪和降水补给。
  • 多年平均径流量12.61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9.99立方米/秒, 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平衡。
  • 灌区泉水年出水量3.65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4~7亿立方米。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玛纳斯河是一条山溪性多沙河流,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 275万吨,最大含沙量166公斤/立方米,推移质40万吨,泥沙80%集中在每年的7~8月。
  • 玛纳斯河灌区包括玛纳斯县、沙湾县、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石河子、莫索湾和下野地3个垦区及农六师新湖农场等,总人口63.8万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甜菜、油料作物和瓜果、蔬菜。
  • 乌伊公路和北疆铁路纵贯其间。
  • 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遵照党中央“屯垦戍边”的号召,在天山南北开发水源,开垦荒地,建设国营农场发展经济。
  • 玛纳斯河灌区土地肥沃,开垦面积大,是开发的主要地区。
  • 1950~1954年驻疆部队在玛纳斯河流域的石河子、奎屯垦区开发出数十个大型农场,使其成为北疆地区的粮、棉生产基地。
  • 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按照军区的要求,加大了开发这一地区的力度。
  •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为迅速扭转“南粮北调”的局面,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除已建立的北疆军垦农场外,扩大的灌区有玛纳斯河灌区,以建设新的国营农场和扩大玛纳斯县北五岔灌区。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玛纳斯河灌区已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备、建设项目完善的水利枢纽和各种水利工程。
红山嘴渠首枢纽
  • 位于石河子市东南15公里的玛纳斯河出山口处的红山嘴渠首枢纽,是灌区的主要控制性引水枢纽,于1959年由当时的玛纳斯河水利工程处建成。
  • 渠首枢纽主要由上游整治段、溢流侧堰、进水闸、泄洪冲沙闸、下游整治段及总干渠和曲线沉沙池等部分组成,具有灌溉、防洪、发电、水库引水和城市供水等功能。
  • 年引水量10亿立方米, 引水率达到80%。运行中,由于引水率高,冲沙水少, 造成闸后严重淤积,引水能力下降。为改变这种状况,先后曾三次局部改造,并加强了工程管理,使渠首枢纽工程恢复了原设计能力。
  • 东西岸引水干渠。东岸大渠是灌区的引水总干渠,为干砌卵石护面,1959年建成,全长18.8公里,设计流量 85~12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为4.5米/秒,常年输水, 渠道利用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渠道水利用系数97%。西岸大渠是下野地垦区的输水干渠,全长110公里,设计流量50立方米/秒,建于1954年,沿渠地下水溢出,未做防渗护面。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莫索湾垦区输水的莫索湾总干渠,设计流量45立方米/秒, 全长35公里。以上3条主要干渠,是全灌区输水的主动脉。
  • 为解决玛纳斯河西岸乌伊公路以南1.6万公顷耕地灌溉用水和石河子供水问题,修建了过河渡槽和涵洞。
  • 灌区水库主要是平原水库,是利用灌区内的苇湖或洼地筑坝建闸修建的,对调蓄玛纳斯河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夹河子、大泉沟、蘑菇湖、新户坪、白土坑等15座水库, 总库容4.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座,库容2.8亿立方米; 中型水库4座,库容1.65亿立方米。
  • 水库多数是五六十年代建成,多为联合运用,如夹河子、大泉沟和蘑菇湖3座与西岸大渠并联,夹河子与跃进水库并联,新户坪与白土坑水库串联,引蓄联合,互相调剂,大大提高了灌区供水的保证率。
  • 玛纳斯河落差大,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原规划20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现已建成二、三、四、五级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5.7万千瓦,年发电量1.84亿千瓦·时;建成110千伏安线路132公里,10千伏安线路60公里,主要供应石河子市工农业用电。
  • 建成各级灌溉渠道总长度1.7万公里,其中防渗渠道3000多公里,干渠防渗的占73%,支渠防渗的占69%;各级排水渠道总长700多公里;斗渠以上各类建筑物 9700多座;防洪堤14处、40公里,打井1200眼,年抽地下水2.25亿立方米。灌区工程总投资2.8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48亿元,地方投资0.24亿元,群众自筹0.15亿元。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灌区河、泉水每年总水量16.25亿立方米,全部引蓄利用。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利用系数为65%,灌溉面积达到20.4万公顷,每公顷平均水利投资1407元。
  • 早在1954年,为加快玛纳斯河流域的开发治理,兵团党委决定将工一师改为玛纳斯河水利工程处,成为灌区的专业水利施工部队。
  • 1956年玛纳斯河管理处组建,成为河系的正式管理机构。玛纳斯河流域由于面积大,用水单位多,隶属关系复杂,所以采用流域、专管机构和团场乡镇三级管理,分级负责,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办法。
  • 玛纳斯河管理处 1990年被水利部授予部二级灌区管理单位,1992年又被评为自治区二级灌区管理单位。

玛纳斯河

  •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南部。
  • 源出天山北麓,北流注入玛纳斯湖。
  • 长约450千米。上游水急多峡谷,下游平原坦荡,河曲发育。
  • 解放后兴修水库,渠灌事业迅速发展,成为著名的棉粮产地。也是我国著名的玛纳斯垦区所在地。​
  • 玛纳斯,蒙古语,意为巡逻者。
  • 玛纳斯河流域新疆长度450千米发源天山北麓所属国家中国概况河流贯穿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地表过程复杂。
  • 该流域的主要径流水源为高山区的冰雪融水与上游的降水。上游峡谷较多因而水流湍急,下游河曲发育而平原坦荡,最大支流为清水河。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1949年后其河段上兴修水库,使得渠灌事业发展迅速,成为著名的棉花和粮食产地。
  • 玛纳斯河上游河段蕴藏碧玉,“玉色黝碧,有文采,璞大者重十余斤”,故古时也曾称其为碧玉河。
  • 清代乾隆年间曾在此设玉厂,称为玛纳斯玉,与和田羊脂玉齐名,为贡品。
  • 河床及两岸产金,但时至今日所剩无几。
  • 玛纳斯河玛纳斯河发源于北天山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乌代肯尼河的43号冰川,全长420千米。
  • 源头区的冰川孕育着包括玛纳斯河在内的河流800条,冰川面积608平方千米,其中玛纳斯河是准噶尔内陆区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条河流。
  • 河流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在湖泊周围发现恐龙化石后,一直沉寂的湖泊自90年代后渐渐复活。
  • 《玛纳斯水利志》载:“建国前,常因洪水冲坏龙口、堤坝,造成水灾。形成了‘水小不够用,水大不能用’的局面。”
  • 自1950年1月,玛纳斯河的综合治理多由兵团农八师完成。90年代以来的节水努力,全面改善了北疆的生态环境。
  • 玛纳斯河流过了和静县、玛纳斯县、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流过了戈壁明珠石河子市,流过了古老的石油城克拉玛依,浇灌着20.4万公顷的土地。
  • 在《元史》中,第一次出现了“马纳思河”。进入乾隆盛世时,沿河两岸才开始农耕。游牧是河流给予先民的豪情,长达千年的游牧也同样陶冶了河流,奔流的姿态就是驰骋的姿态。在中下游开始民屯军屯的时候,在上游的山区,仍然有哈萨克嘹亮的牧歌。乾隆年间设县后,河流就成为一道玛纳斯城的屏障。西去东往的客商官兵,都要经过这条河流。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新疆图志》里说:“玛纳,巡逻也,斯谓其人,滨河有巡逻者是以名焉。”故乡的地名也跟随了河名,叫得异常响亮,盖过了河流,以至于大多数新疆人知地而不知河。
  • 1842年11月24日,林则徐在其日记中说:“……一十里有玛纳斯河,车马涉过。是河本极宽深,今值冬令水弱,河流隔为三道,其深处犹及马腹,夏令不知如何浩瀚矣。”

大泉沟镇

  • 位于石河子市北16千米,沙湾县城东35千米处。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1952年前,此地是一片洼地,泉水较多,汇成了一条泉水沟。
  • 1954年生产建设兵团在这里修建大泉沟水库,成立了大泉沟水库管理机构。
  • 1983年全国地名普查时命名为大泉沟镇。
  • 街路布局整齐。镇区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2 168人,有商业网点16家,中学1所,小学1所,医院1所。
  • 1985年,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在库区建立旅游区,命名为北湖公园,有闻名全国的283米长的唐三彩玉泉仙子壁画,有长达400米的九曲长廊,有游泳、龙舟竞赛,快艇冲浪、高空拖伞、钓鱼等活动项目。
  • 为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每年7月16日前后,举行盛况空前的“北湖文化节”。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交通方便,莫石省道(一五0团~石河子)S203660816线,大玛县道(大泉沟~玛管处工程处)X290660822线,穿越境内。

大泉沟水库

  • 大泉沟水库位于石河子市区以北18公里处。
  • 1954年建成。
  • 库水周围榆柳成荫,亭屋错落。
  • 水库总面积10平方公里,水库养殖着鲤、鲢、鲫、草鱼以及引进的鱼类。
  • 人工水库,水质优良、纯净,水库中有一小岛。水草丰美,为百鸟栖息之地。
  • 该地原是一片洼地沟壑,沟内有一泉眼群,故名“大泉沟”。
  • 1954年建水库后,蓄水养鱼,发展渔业;如今水库已开辟了游览区。
  • 游人至此,可垂钓、泛舟、游泳,与山水作伴。备有小舟、水上自行车等设施。
夹河子水库
  • 是玛河中游的唯一一座拦河水库,坐落在石河子市区东北方向约处。
  • 由于水库的防洪标准达不到设计要求而被列为病险水库,大坝安全类别被评定为三类坝。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
  • 扩建水库上游分洪工程—大泉沟引洪渠是夹河子水库除险加固中重要的一项工程措施。引洪渠从引洪闸处引水,洪水期分别向大泉沟水库、蘑菇湖水库分洪,引洪闸到大泉沟水库,分水闸到蘑菇湖水库,现状渠道为土渠,梯形断面。
  • 该渠位于泉水溢出带,渠道常年有泉水溢出,沿途有众多的纳水口,渠道两边均为国家基本农田及居民点。
  • 大泉沟水库布置为充分利用现有工程,降低工程造价,大泉沟引洪渠在渠线选择上仍按老渠线布置,对现状进行改造扩建,扩大过流能力,达到分洪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