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逐漸重視的學前教育,數學就是學好加減乘除嗎?

數學

學齡前孩子對事物認知的發展特點是從具體形象到抽象邏輯的過渡,

如果孩子在學齡前不接觸具體形象的啟蒙教育,

小學之後猛然間橫跨到抽象思維中,一定不能夠理解,逐漸導致理解不了數學,慢慢的喪失了對數學的興趣。

家長們逐漸重視的學前教育,數學就是學好加減乘除嗎?

所以孩子們在幼兒園裡一定要先掌握集合、數、量的概念與意義。

集合的概念

學前的孩子對於分類已經有基礎的認知。

他們已經能夠分清男生女生,老人小孩,汽車飛機,他們通過自己的認知對事物分類,

隨著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不斷加深,對類別的認知也會不斷的豐富。

家長們逐漸重視的學前教育,數學就是學好加減乘除嗎?

家長作為引導者,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包含關係、多角度分類、層級分類,等更深層次的概念。

理解“數”的意義

對於“數”的概念家長認知最多,

“數”是個宏觀概念,包含理解數字的意義以及運算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經歷從唱數(按照1、2、3、4...的順序數出來)到點數的過程。

唱數的過程只是孩子通過記憶強記數字,卻不能夠真正的理解數字的意義,

家長們逐漸重視的學前教育,數學就是學好加減乘除嗎?

比如:家長們讓孩子拿2枝筷子,他們不知道如何拿。

這個時候數字對於孩子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們不能夠與具體的實物關聯起來。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當孩子到了3歲的時候,就可以懵懂的理解“‘數字’代表‘數量’的含義,這個時候的孩子就可以進行點數了,看著家裡的東西一個一個的點數了,明白了數到幾的時候就意味著有幾樣東西。

家長們逐漸重視的學前教育,數學就是學好加減乘除嗎?

接下來就到了實際性的運算環節,

抽象的1+2他們很難理解,這個時候就會經常看見孩子們掰著手指嘴巴里唸叨著1+2,那是因為他們需要實物作為參考。

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們一定要鼓勵孩子藉助實物理解數字的概念,並且理解運算的實際含義,幫助孩子完成從具體形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度。

量的概念

以自我為中心是學前孩子思維的核心特點,6歲之前的孩子在大多數場合下會認為外部事物就是他直接感知到的那個樣子,而不能形成更加客觀的認知。

守恆的概念剛好最直接的“糾正”了孩子的這種“錯覺”,它使孩子認識到:一個事物的直覺特徵無論如何變化,它的量始終保持不變。

家長們逐漸重視的學前教育,數學就是學好加減乘除嗎?

比如:一杯水導入另外一個形狀不同的杯子,水是沒有變化的。

孩子到了6歲,家長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發現這樣的因果關係,最開始接觸這些知識的時候,他們還是會容易被自己的錯覺所誤導。

我們要按照孩子理解的順序,藉助實物的操作示範,引導孩子理解守恆的概念。

一般情況下,從理解數量守恆開始,接著是面積守恆,然後是體積守恆。

家長們逐漸重視的學前教育,數學就是學好加減乘除嗎?

有部分家長因為自己對數學學習的不良因素,對數學產生了一些焦慮。

父母的這種焦慮會直接傳給孩子,影響他們的數學成績。

如果父母能對孩子的數學能力多多讚賞和鼓勵,並且能把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相結合,願意和他們一起來“玩”數學,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愛上數學。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瞭解更多”,免費試看何秋光思維訓練課程~

幫孩子啟蒙,希望你們和我一樣認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