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处,四对夫妻撑起一所学校

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处,四对夫妻撑起一所学校

六月的巴山大峡谷,群峰绵延,绿意醉人。弯弯曲曲的百里峡出没在深山峡谷之中,清澈见底,泛起阵阵凉意。

6月7日凌晨6点20分,记者从达城出发,通过在线百度地图上高速至万源市石塘乡下高速,经城万快速通道至重庆城口县庙坝镇,翻越三排山,再途经重庆市城口县的蓼子乡、明通镇,从巴山大峡谷与重庆市城口交界的“一柱擎天”景点进入,赶到目的地鸡坪村小时,已是中午了。

鸡坪村小是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中心校所辖的一所村小,与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周溪乡毗邻,是离宣汉县城最远的村级完全小学,开设一至六年级及幼儿班,有学生240人,大多数为留守儿童。

临近午饭时分,老师们正准备组织学生吃营养餐。见到记者,鸡坪村小负责人向俊峰有点诧异,毕竟这里平时很少有外人来。

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处,四对夫妻撑起一所学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向俊峰告诉记者,20余年来,他和妻子胡晓虹辗转在巴山大峡谷深处的石桶村小、茶园村小和鸡坪村小工作。妻子胡晓虹的父亲胡清贵是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四川省劳动模范,岳父退休后,向俊峰和妻子接过了父亲肩上的重担。之后,夫妇俩有很多机会外出,但他们忘不了父亲的嘱托,放不下山里的孩子,慢慢地也就断了外出发展的念头。

巴山大峡谷风景优美,但山高谷深,经济条件恶劣,家庭经济困难是山里孩子求学的最大障碍。为防止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多年来,夫妇俩跋山涉水入户动员学生入学,并垫支学杂费。记得那是1997年,向俊峰父亲患重病急需用钱,他仍然为学生垫付学杂费1000余元,当时,他的月工资仅243.70元。前些年,因为垫付学杂费,他很多时候甚至连过年的钱都没有。

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处,四对夫妻撑起一所学校

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处,四对夫妻撑起一所学校

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处,四对夫妻撑起一所学校

鸡坪村小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居多。每天早上,向俊峰夫妇俩都要早早起床,为一二年级和幼儿学生梳头、洗脸,晚上,要查看孩子们睡得如何,并经常翻山越岭去家访。尤其是到了冬天,山里异常寒冷,夫妇俩便把家里的炭火生得旺旺的,把孩子们请到家里,让他们烤火、看电视、用热水泡脚……村里人都说,他家早已成了学校的第二个“留守儿童之家”。

目前,除向俊峰胡晓虹夫妇外,鸡坪村小还有高方军孙晓秋夫妇、赵刚彭萍夫妇、郭四强吴敏夫妇,以及1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和1位返聘老师。

高方军师范毕业后,分到鸡坪村小教书,在向俊峰夫妇等撮合下,他和村里的姑娘孙晓秋喜结良缘。村里条件艰苦分不来老师,孙晓秋便成了学校的代课老师。2013年,勤奋好学的孙晓秋通过公招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他们夫妻二人彻底在大山深处扎下了根。

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处,四对夫妻撑起一所学校

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处,四对夫妻撑起一所学校

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处,四对夫妻撑起一所学校

特岗教师赵刚是湖南人,刚到鸡坪村小时,很不习惯。向俊峰夫妇、高方军夫妇在生活上关心他,在工作上帮助他,还给他介绍了村里的姑娘彭萍,并聘请彭萍到学校代课,给了他家人般的温暖。谈及是否能在这里安心工作,赵刚开玩笑地说:“我老婆就是这个村的,我还能往哪里跑哟!”

另一位特岗教师郭四强是遂宁人,不仅自己喜欢上了这里,2017年,他还劝说爱人吴敏放弃月薪过万的公司销售工作,到鸡坪村小任代课老师。有了孩子后,夫妇2人把孩子也带到了村小,在村小安了家、扎下根。

“在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我们选择了大巴山作为青春的底色,希望用我们的爱心,换取学生的开心;用我们的耐心,换取家长的放心;用我们的操心,换取学校的振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情系巴山,扎根龙泉,是我们无悔的选择。”如今,无论是向俊峰胡晓虹夫妇、高方军孙晓秋夫妇,还是郭四强、赵刚两个家庭,都已把自己融入了鸡坪村小这个温暖的集体,期待着为山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所学校,4对夫妻教师,他们尤如巴山大峡谷的铺路石,虽然默默无闻,却铺平了孩子们一路前行的道路。在为4对夫妻拍“全家福”时,记者问及他们今年的打算,他们均表示要继续甘当铺路石,成就巴山大峡谷孩子们的美好希望与梦想。

·胡先全 本报记者 陈鲸印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