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製作瓷器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在燒製過程

中,瓷器由於受到溫度變化以及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影響,釉面通常會出現一些小的瑕疵,如氣泡、棕眼、縮釉、炸紋等。

瓷器出窯後,由於長時間的把玩,瓷器可能受到劃傷,磕傷等情況。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瓷器歷史久遠,這些附著在瓷器上的瑕疵也形成了一些器物獨有的時代特徵。

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燒成和長期使用後的自然狀態下形成的。造假者為了仿製的更加逼真,連一些常見的瑕疵痕跡也一併研究模仿。因此釉面的各種瑕疵痕跡在鑑定中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依據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瓷器瑕疵: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1.釉面劃傷

老瓷器在長期的使用、陳設、把玩過程中,釉面出現劃痕是難免的。現代仿古瓷為了表現瓷器的老舊,釉面通常人為做舊劃傷,用放大鏡觀察不難發現,做舊的劃傷痕跡是很有力度的劃紋,或彷彿是用工具劃出的一團團或一片片劃紋。

2.磕傷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古瓷器口邊、足邊在使用過程中極易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就會出現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跡,形成磕傷。

現代造假者為了使仿品更逼真,就故意在器物的口邊和足邊進行人為損傷,再經過修補打磨後造成所謂傷缺。新仿傷缺處經仔細觀察有打磨後的痕跡,大多較光潤,或有假修補的現象,與陳舊磕傷痕跡差別較大。

3.釉面裂紋

釉面裂紋又稱“開片”,開片本為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

因此開裂原是瓷器燒製中的一個缺點,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而製出的開片釉,變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了。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宋哥窯雙魚耳爐

4.雞爪紋

老瓷器的腹部或底部在不小心碰撞後,器體受撞擊處容易出現雞爪狀的裂紋,因而有“雞爪紋”一說。老雞爪紋由於形成時間久遠,裂紋內多滲入其它雜質而呈褐黃色紋路。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頸瓶 底部雞爪聞

5.氣泡

釉在高溫熔融狀態下某些化學成分會產生氣體,大部分氣體會散逸,未及散逸的氣體被釉麵包裹住,就在釉內形成了氣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在器物邊角處的氣泡尤為密集。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老瓷器中的氣泡,由於瓷器年代、種類不同,會發現釉中各種氣泡非常透亮彷彿沉於純淨水中,有的卻像是浮於雲霧之中。

孫瀛洲曾很形象地總結說,哥釉中的氣泡如“聚沫攢珠”汝釉中的氣泡則“疏若晨星”,非常形象有趣。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新仿瓷器中也有稀疏、密集氣泡現象的存在。常見的一類現代仿品,釉內氣泡極小,用放大鏡看有的幾乎形成小白點,均勻地分佈在釉面內

。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瓷器是用電爐燒製成的。新老瓷器釉內都有氣泡,或稀疏或密集,因此僅憑有無氣泡這一點是無法成為斷代依據的。

氣泡的形狀、顏色是受到釉的薄厚、釉的粘稠度、釉所處的自然環境或人為做舊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氣泡的顯微效果要從多方面考慮,對瓷器鑑定來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是絕對的。

6.棕眼和縮釉

由於器物釉層較厚,裡面含有較多水分子,焙燒時坯體內水分子大量溢出,使處於熔融狀態的釉層出現象毛細管一樣的小孔,燒成後,溫度降低,釉汁還來不及將小孔填平補齊,釉面就凝固了,於是留下了許多"棕眼"。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宣德紅釉器,釉面有密密麻麻似桔子皮樣小孔,叫"棕眼",是宣德紅釉的特色,極難模仿。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底部

形成縮釉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塵和釉料本身的收縮。第二個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乾燥期間,釉層收縮過於嚴重,產生微細裂紋,使釉面開裂。在燒成過程中,易形成釉堆,結成塊狀,而不能均勻地熔融覆蓋坯體。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明洪武釉裡紅荷花菊花紋盤 縮釉

7.毛口

又稱毛邊。老瓷器中常見器物的口邊因為小氣泡破裂或輕微損傷導致口沿釉面剝落,用手指順著口沿捋過去,會略有稜刺之感,稱為毛口。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這種毛口現象在元青花大盤、大罐和清康熙盤、碗、瓶、罐中較為常見,給人一種老舊之感,形成時代特色。新仿瓷器仿毛口的做舊方法通常是在瓷器入窯燒製前,用工具將上了釉的口沿去掉幾小塊兒釉,出窯後在對缺釉處進行打磨和修補,偽造成毛口舊傷修補的痕跡。

8.剝釉、剝彩

古代低溫彩釉瓷器中常有釉剝落或彩剝落現象,瓷器釉面有成塊或成片脫落現象時稱"剝釉"。燒造時瓷器的釉和胎體膨脹係數不相適應,導致瓷器釉面成片脫落。還有施化妝土不當也會引起剝釉。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唐三彩三足鍑(同復) 器身剝釉

此類器物無論是釉面還是彩繪,都有小小的開片,證明胎釉或釉彩之間結合不緊密,當受到潮溼空氣的影響後,釉層或彩層會從胎體或釉面上逐漸脫落,如黃釉、茄皮紫釉、孔雀綠釉、唐三彩釉等。這些低溫釉的釉面都有小的開片,也常見釉面出現小塊兒的剝釉或剝彩。

9.釉面上出土的痕跡

水鹼、水鏽、土鏽這三類現象都是出土瓷器器身上表現的痕跡,這些痕跡有的是呈灰白色灰黃色的土疤,或是鐵鏽狀斑痕。無論是鐵鏽還是土疤,這些瑕疵由於地下環境潮溼,泥土中的元素與釉面產生化學反應,痕跡深入釉面,鏽跡堅實,不易洗刷掉。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元卵白釉葫蘆形帶蓋執壺 出土痕跡

現代仿古瓷仿造假出土的現象也很常見,具體做法是在器身用粘合劑塗抹一層薄厚不均勻的桔紅色泥疤,或是在器內壁掛一層桔紅色、黑色的泥漿,更有甚者將仿古瓷通體用粘合劑粘滿很厚的鐵鏽狀附著物,彷彿瓷器在地下常年受金屬物質侵蝕一般。

10.釉面鋦子

瓷器在受外力碰撞之後器身易碎裂,過去百姓人家瓷器碎裂捨不得扔掉,而是找個鋦匠把瓷器修補好後繼續使用。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南宋龍泉窯青釉小碗 鋦釘

鋦,是指用一種彎曲“∩”形的銅釘或鐵釘(稱鈀釘、鈀鋦或鋦子),用其將有裂縫的器物接補起來,修補的方法就叫做打鋦子。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明代多用鐵鋦子,體型寬大厚重;清代用銅鋦釘,體型較小。有的新仿瓷器為模仿老鋦活兒,故意將瓷器打破後再用大、中、小各種尺寸的鐵鋦子鋦好,為了防止新鋦子露金屬光澤,往往還在鋦子周圍塗抹灰泥或鐵紅色的鏽疤,值得注意。

11.釉斑

釉斑是元青花瓷器底部特有的一種現象,但也不是所有元青花都有此現象,造仿者往往在仿品的底部隨意點上幾筆釉來誤導藏家。

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你知道幾個?

元青花釉裡紅開光鏤空花蓋罐 罐底釉斑

實際上元青花的釉斑是工藝上粗率的表現,在入窯燒之前未能將器底的釉刮乾淨,是一種隨意的表現,與新仿品點幾筆釉作偽的表現截然不同。

12.老胎掛新釉

老胎掛新釉是冒充舊窯器的一種手法,造仿者將窯址中出土的未上釉的瓷胎重新施釉燒製冒充真品銷售。常見掛新釉者有南宋建窯的黑釉碗,新掛釉釉質過於光亮,與宋代真品相比,缺乏時代神韻。

13.釉面粘補

民國時還有一種在老瓷器上補釉的作偽方法。在故宮館藏的瓷器中,有一件宋代鈞窯天藍釉三足小香爐,有民國時的古玩行商人將爐身挖掉一塊兒釉,然後再補上一塊兒紅釉,冒充成宋鈞窯天藍釉紅斑小香爐。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非常珍貴,民諺有云:“鈞瓷掛紅,價值連城”,痴迷者不仔細認真看,稍不留神難免入其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