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7月26日,社交电商拼多多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按开盘价计算,拼多多市值达到293.56亿美元。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说:用“拼”的模式卖农货更有渠道优势。“农村电商”巨头拼多多,它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这几天拼多多上市的话题引起热议,人们纷纷讨论拼多多模式所带来的正反面影响,其中对农产品的渠道影响却鲜有人提及。创始人兼CEO黄峥在上市前接受了多家媒体提问,其中在谈到这一点时,认为“拼”模式契合了目前中国农产品的非标准化现状。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黄峥指出,中国农业人口比例较大,中国的土地现象导致中国的农庄分散,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农果园划分清楚,但因为农业难以标准化,果子成熟的时间不一致,A园子水果这个月长好了,B园子下个月才好,这种非标准化的东西与工业化运营脱轨,并且流通和分发的效率很低。拼多多做出“拼”模式之后,C小区就可以拼到A园子,D小区可以拼到B园子,一方面这个果子可以晚一点从树上摘下来;另一方面,跳过了中间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

黄峥曾说过:用“拼”的模式卖农货更有渠道优势。4月25日,拼多多宣布,计划在 2018 年投入 100 亿元营销资源协助 500 个产地的农产品卖向全国!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如今流量红利已过,以社交电商模式逆势而起的拼多多模式,能否玩好农产品上行呢?其优点和弱势又在哪里?我们又能从获取哪些借鉴呢?

”供需信息不对等,农产品卖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的难题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物流效率的提高,电商巨头纷纷布局农村市场。然而,工业品下乡越来越顺风顺水,农产品上行却始终步履艰难,农村电商似乎并不如预期一般能在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方面起到决胜作用。

协助农产品上行已经成为众多电商企业的共同之举,但缺乏品牌化的农产品、分散的物流、难以把控的质量、稀缺的管理人才等,均是电商协助农产品上行时需要解决的痛点,也是拼多多接下来布局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的困局。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农产品上行遇阻力,新模式亟待开发

对于大多数电商平台而言,农产品利润空间有限。在平台总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向农产品倾斜,并不符合商人逐利的本色。其二,在城市用户增长趋缓、红利下降的当下,电商平台也更看重对农村消费市场潜力的挖掘。这意味着,电商平台,“工业品下行”是主,“农产品上行”只能退居次席。

必须承认的是,工业品下乡对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民以及各地政府更看重农产品上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同一渠道,一上一下,就一定只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吗?

这一局面的形成,其实并非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之间的矛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电商平台的购物是搜索式的,而搜索式流量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商品数不胜数,且仍在不断增加,对每款商品来说,自然获取这种搜索流量已经越来越难。而直通车等工具的使用,使营销成本越来越高,且效果仍有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原有的以关键词为核心的流量分配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不再高效。

对于标品,尤其是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经形成的头部品牌来说,它们有品牌溢价,有预算,通过买关键词、买流量巩固自己的优势,不成问题。但对于由农民持有且仍是非标品的农产品来说,恐怕既难实现,也不划算。

要说需求刚性、消费高频的农产品没有市场,谁信呢?只能说,在传统电商模式下,农产品上行无法高效推进,新模式,亟待开发。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农产品上行,拼多多模式成“神助攻”

社交电商拼多多的出现,或许提供了新思路。它以社交传播为依托的拼单模式,让消费者成为物美价廉好产品的“自来水”,通过“邀请亲朋好友拼着买”的这种免费的口碑营销,为产品销量带来了裂变式的增长。

拼多多“阎老西儿”山西特产店,就是拼多多助农扶贫的经典案例之一,店主巩文斌是山西贫困县静乐县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受到朋友发来的拼多多链接的启发,他决定到拼多多上开店,用社交拼单的方式推销“丰产不丰收、贱价卖仍没人要”的当地特产,黄河滩枣。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拼多多公益助农行动中,“阎老西儿”山西特产店共售出 2000 余吨滩枣,巨大的销量不仅成功帮助多个县的枣农摆脱困境,也引起了山西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处长郭小中的重视。

前不久,以果感恩旗舰店负责人、新型职业农人张银杰就造就了一次“拼多多上拼购大蒜”的风潮。 2017 年的新蒜市价猛跌,大蒜主产区滞销严重,张银杰在向拼多多平台运营团队表明助农意向后,便奔赴有“中国蒜乡”之称河南中牟。擅长组织销售的他,为有好货、苦寻销路的中牟蒜农和 1.5 亿拼多多用户搭起了桥梁:一边以高于线下收购价的价格向蒜农拿蒜,一边以低于市场售卖价的价格在拼多多平台销售,将社交电商+新农人释放出的红利与蒜农和消费者共享。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 200 万斤出口级大蒜经拼多多销往全国各地。

助农扶贫,品质把控是关键

随着拼多多的不断壮大,惹来的非议也一直没停止过。消费者的不满,主要在于商品质量差、商家发货慢、售后服务差等方面。而这些负面评价和投诉,都会成为拼多多平台扣罚商家的凭据。

AI财经社曾有报道,在拼多多上,往往会卖得越多、罚得越多,给出的理由普遍是延迟发货、虚假发货、缺货,这让有些中小商家颇为无奈。因而其中有些是可以理解、却一时难解决的难题,比如报名参加首页活动导致订单量暴增,当地快递配送有限等。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在保证农产品品质、提高用户拼购信心方面,拼多多平台也屡屡出招。除了不断完善平台规则,拼多多还在 APP 首页上专设了“品质水果”频道。其下辖的精选、董事长推荐、次日必达、新品尝鲜等子版块,为品质有保障的农产品创造了更容易被触达的机会。

针对商家的这些动作说明拼多多已走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治理路上,这是好事。但“污染”后沉下的负面口碑,以及由治理带来的商家抱怨不满等,若没能处理好,必然会让由其推动的这条农产品上行之路,蒙上层层阴影。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依托于社交传播的力量做电商,成功的前提,是保障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无论是拼多多平台本身,还是入驻的商家,严格的品控是社交电商逻辑成立的关键。

总之,针对拼多多投巨资助农产品上行,我们应该去支持,因其毕竟能多多少少帮到我们做好农产品的销售。但在拼多多上卖农产品,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稳定品控是关键,不能因低价而损害产品品质。

拼多多上的产品是便宜但质量很差,怒想退货,却发现快递费比买价还高,懒得退了但也不会再买了。小编也经常听到身边人这样评价。

这是低价冲量“污染”后留下的口碑后遗症,要想扭转,在农产品源头以平台名义做好品控,再把大量稳定品质的产品低价供应给当地可信任商户,再由其低价销给消费者,或者是条出路。这比把100亿钱大部分投在做广告推广上,要实在很多。

拼多多的爆红模式,能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吗?

▲一张大蒜订单在拼多多上的成本和利润合计

第二,用户口碑和商家积极性都需要好好维护。

拼多多的后“治理”之路前程艰辛,对服务态度差、卖劣质产品鱼目混珠的商户,必须坚决清除。但对有心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商户,应根据实际情况维护其积极性,不能看到一点小投诉就要处罚。

另外,用户口碑是社交电商存活和发展的关键,更需时刻加以珍惜。

第三,想抱住拼多多做大,要努力让产品物有所值。

我们一线农创人经常受到农产品产量过剩、滞销等难题困扰,而选择拼多多低价多卖的方式,也算是条可行的出路所在。但低价走量的前提也是要保证品质,不能以烂坏产品去充好,坑害消费者,要让产品物有所值,甚至是超出预期的价廉物美。

你们看好用拼多多模式玩农产品上行吗?觉得它能成吗?欢迎在文后留言参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