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民间音乐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香河民间音乐
香河民间音乐

香河过去地处幽燕,域临京都,受城市文化影响较深,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音乐。这些音乐有的典雅、酷似宫廷乐;有的古朴,带原野粗犷之风。从形式上分为两大类,一为吹打乐,一为民歌小调。

民间吹打乐

民间吹打乐传入香河较早,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明、清、民国时的《香河县志》都记载着,明初的香河六社四屯,庙会上就有吹打乐演奏。据故老相传,香河现有的吹打乐均为北京隆国寺所传。目前在香河较流行的曲目有唢呐套曲《翠竹帘》;双管套曲《拿天鹅》《大三保》《小跳神》;大旱吹《太原景》《山东酒》《小麻籽》;小吹曲目《八角龙》《满天红》等。

民间吹打艺人,多为家族世代传袭。一个家族为一个吹班,班头多为族长担任。每班6至10人不等,常用的乐器有唢呐、笙、单管、双管、小鼓、云锣等。

民间吹打乐多在庙会、进香、婚丧等活动中演奏。吹打的技艺多为家传,班头一般是乐班主奏(管子、唢呐、笙),为音乐造诣较深而且在家族中为长辈的人担任。如香河城中的王顺就是城关吹打乐班的班头。他曾拜著名艺人孙守忠为师,对各种民间乐器都能熟练演奏。他曾担任过天津评剧院特邀教师,为鲜灵霞、李文芳等著名演员伴奏。他曾参加过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的音乐演奏。他演奏的香河流传的民间乐曲《天鹅戏水》曾在河北电台、中央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放。他被河北省定名为“农民音乐家”。

香河的民间吹打乐与寺庙音乐有着较深的渊源。前面说过,香河现有的民间吹打乐为北京隆国寺所传。再如香河王家摆村有位近年被河北省命名为“农民音乐家”的张海。幼年曾拜武清县“舍命陈”为师。1947年又入北京天桥、红庙等处寺院鼓乐班。他擅长的大管和双管,节奏稳而准,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吞吐、换指、按音、打音都很讲究,拿手的曲目《大三保》《小三保》《小跳神》《玉芙蓉》等,都有寺院音乐的特点。

民间吹打乐与戏剧也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如被河北省命名为“民间音乐演奏家”的崔延选,是祖辈相传的艺人。他吹奏的地方戏曲为香河一绝。其可按人物性格、性别及剧情吹咔结合,淋漓尽致。1952年他到天津黄河大戏院(现天津评剧团)工作。1962年回乡务农,不忘吹奏事业,所奏的《天下同》《翠太平》《古太平》等均为戏曲曲牌,极有特色。

民间吹打乐在发展中不断揉合进兄弟艺术的技巧。被称为“飞天云锣”的香河艺人孙宝田,不但熟练掌握了云锣“花碗技”“ 燕子飞”“五指开花”“头部四顶”“仙人过桥”等打技,而且常常即兴表演。他的“燕子飞”,能把云锣抛起两丈高,扔上接下,节奏准确、鲜明; 他的“仙人过桥”,是用一根白线绳,一头用手拽住,另一头用嘴叨住,再把木圆球或乒乓球放在线上,云锣放在圆球上,随着敲击的乐曲,云锣在球上旋转,犹如走马灯。他的“尜球顶”是用七寸木棍两 头削尖,球放在手掌上,把尖端放在球上,尖的另一端顶着云锣的手柄底部。云锣上设五个花盘,盘上放有油花纸,点燃纸花后,开始打耍,花盘在上边飞转,曲子打得流畅动听,快而不慌,技巧超群,而花盘还在上边飞转,“飞天云锣”由此得名。

民间吹打乐的传统演奏技法,也是在不断的演奏中更新、变化。香河县姬庄的民间艺人马德顺,15岁时便开始挑班,曾南下天津,东赴唐山,方圆几百里的行家没有不知双管马德顺的。他使用的双管是由两根长短、粗细一样的硬木旋制而成,各有8孔,将哨子插在管子

上端进行吹奏。马德顺的拿手曲子有《大开门》《燕落》《鹧鸪》《一枝花》《拿天鹅》《大三保》《玉芙蓉》《四心板》《句句双》等曲牌。他的演技别具一格,水平之高,功力之深,达到了委婉动听、荡气回肠、慢而不断、弱而不虚、强而不噪的境界,在双管演奏上,可谓独树一帜。1984年在河北省民间音乐集成会上,被省命名为“双管演奏家”。

香河县现存的民间吹打乐的曲牌是十分丰富的。有:

翠竹帘唢呐套曲:《翠竹帘》《古太平》《翠太平》《春秋季》《春秋季二》《琵琶会》《跑柳》;

拿天鹅双管套曲:《三更赞》《料跷》《鹅浪子》《戏水》;

小跳神双管套曲:《小跳神》《行通章》《一扒三吹》;

大旱吹唢呐曲目有:《太原景》《山东欢》《大开门》《小麻籽》;

小吹唢呐曲目有:《三宝赞》《天下同》《大冀腔》《反小开门》《小对口》《小开门》《八焦龙》《满天红》《八条龙》《柳青娘》;

双管曲目:《玉芙蓉》《四新板》《句句双》《三番九转》《唐僧令》《大普念咒》《小普念咒》《万里年》《鸳鸯扣》《斗蛐蛐》;

单管:《喜相逢》《玉芙蓉》。

香河民间音乐
香河民间音乐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