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民間音樂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香河民间音乐
香河民间音乐

香河過去地處幽燕,域臨京都,受城市文化影響較深,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民間音樂。這些音樂有的典雅、酷似宮廷樂;有的古樸,帶原野粗獷之風。從形式上分為兩大類,一為吹打樂,一為民歌小調。

民間吹打樂

民間吹打樂傳入香河較早,具體時間已不可考。明、清、民國時的《香河縣誌》都記載著,明初的香河六社四屯,廟會上就有吹打樂演奏。據故老相傳,香河現有的吹打樂均為北京隆國寺所傳。目前在香河較流行的曲目有嗩吶套曲《翠竹簾》;雙管套曲《拿天鵝》《大三保》《小跳神》;大旱吹《太原景》《山東酒》《小麻籽》;小吹曲目《八角龍》《滿天紅》等。

民間吹打藝人,多為家族世代傳襲。一個家族為一個吹班,班頭多為族長擔任。每班6至10人不等,常用的樂器有嗩吶、笙、單管、雙管、小鼓、雲鑼等。

民間吹打樂多在廟會、進香、婚喪等活動中演奏。吹打的技藝多為家傳,班頭一般是樂班主奏(管子、嗩吶、笙),為音樂造詣較深而且在家族中為長輩的人擔任。如香河城中的王順就是城關吹打樂班的班頭。他曾拜著名藝人孫守忠為師,對各種民間樂器都能熟練演奏。他曾擔任過天津評劇院特邀教師,為鮮靈霞、李文芳等著名演員伴奏。他曾參加過電影《包公三勘蝴蝶夢》的音樂演奏。他演奏的香河流傳的民間樂曲《天鵝戲水》曾在河北電臺、中央電臺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播放。他被河北省定名為“農民音樂家”。

香河的民間吹打樂與寺廟音樂有著較深的淵源。前面說過,香河現有的民間吹打樂為北京隆國寺所傳。再如香河王家擺村有位近年被河北省命名為“農民音樂家”的張海。幼年曾拜武清縣“捨命陳”為師。1947年又入北京天橋、紅廟等處寺院鼓樂班。他擅長的大管和雙管,節奏穩而準,慢而不斷,快而不亂,吞吐、換指、按音、打音都很講究,拿手的曲目《大三保》《小三保》《小跳神》《玉芙蓉》等,都有寺院音樂的特點。

民間吹打樂與戲劇也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如被河北省命名為“民間音樂演奏家”的崔延選,是祖輩相傳的藝人。他吹奏的地方戲曲為香河一絕。其可按人物性格、性別及劇情吹咔結合,淋漓盡致。1952年他到天津黃河大戲院(現天津評劇團)工作。1962年回鄉務農,不忘吹奏事業,所奏的《天下同》《翠太平》《古太平》等均為戲曲曲牌,極有特色。

民間吹打樂在發展中不斷揉合進兄弟藝術的技巧。被稱為“飛天雲鑼”的香河藝人孫寶田,不但熟練掌握了雲鑼“花碗技”“ 燕子飛”“五指開花”“頭部四頂”“仙人過橋”等打技,而且常常即興表演。他的“燕子飛”,能把雲鑼拋起兩丈高,扔上接下,節奏準確、鮮明; 他的“仙人過橋”,是用一根白線繩,一頭用手拽住,另一頭用嘴叨住,再把木圓球或乒乓球放在線上,雲鑼放在圓球上,隨著敲擊的樂曲,雲鑼在球上旋轉,猶如走馬燈。他的“尜球頂”是用七寸木棍兩 頭削尖,球放在手掌上,把尖端放在球上,尖的另一端頂著雲鑼的手柄底部。雲鑼上設五個花盤,盤上放有油花紙,點燃紙花後,開始打耍,花盤在上邊飛轉,曲子打得流暢動聽,快而不慌,技巧超群,而花盤還在上邊飛轉,“飛天雲鑼”由此得名。

民間吹打樂的傳統演奏技法,也是在不斷的演奏中更新、變化。香河縣姬莊的民間藝人馬德順,15歲時便開始挑班,曾南下天津,東赴唐山,方圓幾百裡的行家沒有不知雙管馬德順的。他使用的雙管是由兩根長短、粗細一樣的硬木旋制而成,各有8孔,將哨子插在管子

上端進行吹奏。馬德順的拿手曲子有《大開門》《燕落》《鷓鴣》《一枝花》《拿天鵝》《大三保》《玉芙蓉》《四心板》《句句雙》等曲牌。他的演技別具一格,水平之高,功力之深,達到了委婉動聽、蕩氣迴腸、慢而不斷、弱而不虛、強而不噪的境界,在雙管演奏上,可謂獨樹一幟。1984年在河北省民間音樂集成會上,被省命名為“雙管演奏家”。

香河縣現存的民間吹打樂的曲牌是十分豐富的。有:

翠竹簾嗩吶套曲:《翠竹簾》《古太平》《翠太平》《春秋季》《春秋季二》《琵琶會》《跑柳》;

拿天鵝雙管套曲:《三更贊》《料蹺》《鵝浪子》《戲水》;

小跳神雙管套曲:《小跳神》《行通章》《一扒三吹》;

大旱吹嗩吶曲目有:《太原景》《山東歡》《大開門》《小麻籽》;

小吹嗩吶曲目有:《三寶贊》《天下同》《大冀腔》《反小開門》《小對口》《小開門》《八焦龍》《滿天紅》《八條龍》《柳青娘》;

雙管曲目:《玉芙蓉》《四新板》《句句雙》《三番九轉》《唐僧令》《大普唸咒》《小普唸咒》《萬里年》《鴛鴦扣》《鬥蛐蛐》;

單管:《喜相逢》《玉芙蓉》。

香河民间音乐
香河民间音乐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