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大崛起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大崛起

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城市崛起波瀾壯闊的40年。“改革開放40年中最眩目的是城市化,中國城市人口目前也超過了8億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報告稱,中國城市的星火燎原和整體崛起,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還是對人類文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它直接推動民族繁榮富強夢想的實現,帶領城鄉跨入文明現代社會的大門,打破傳統社會發展的路徑依賴,加快人類文明的進程,改變世界的發展格局。

在這40年中,中國城鎮數量隨著改革浪潮快速增長、規模急劇擴張,城市群、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城鄉人口結構急劇變化,城市經濟和產業結構升級高速發展,城市的社會治理體系日趨邁向現代化。

經濟總量飆升,萬億GDP城市漸漸湧現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大崛起

△ 2013年8月3日,總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結構正在封頂。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我國城市的發展也在改革開放中突飛猛進。

據《中國報道》記者統計,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萬億的城市已有14個。

“城市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領頭羊作用,國家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城市要領先、起到帶頭作用,這是一個基本的戰略。要實現國家意志的競爭力戰略,這是一條發展的主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這些“萬億”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生產總值均超2萬億。2017年,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萬億元,上海為3.01萬億元,廣州為2.15萬億元,深圳為2.2萬億元。上海突破3萬億元,深圳首次超過廣州。

從數字上來看,北上廣深GDP總量超過10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8。與此同時,4個城市的經濟增速保持平穩。2017年深圳的經濟增速為8.8%,廣州為7%,上海6.9%,北京6.7%,全國增速為6.9%。

可以看出,在淡化GDP增長目標、追求高質量發展政策導向下,北上廣深優化結構、創新驅動的特點愈發明顯。從創新驅動方面看,以廣州為例,2017年廣州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製造業比重達到66%左右,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達到67%左右,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大崛起

從產業分佈看,北京和上海早就以第三產業為增長主導。2017年北京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569.3億元,增長7.3%,增速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優勢行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到53.3%。以中關村示範區為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已近1.8萬億元,約佔全國11%。

“城市佔了地球陸地表面積約2%,城市人口在全球人口中佔了50%以上,而城市創造的財富佔了80%以上。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重要。”李迅說。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張學良的一份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23個主要城市群佔全國30.21%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65.69%的人口,創造了90.49%的地區生產總值,而前十大城市群更是以14.72%的國土面積,集聚了46.8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71.67%的地區生產總值。

從“農村社會”邁入“城市社會”

城市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我國的城鄉面貌和社會結構。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民佔大比重,過去我們說‘10億人口8億農民’。隨著改革開放這40年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城鎮化成為世界上的奇景。一位美國經濟學家曾經說過,21世紀影響人類進程的有兩件大事,一是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一是中國的城市化。”李迅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李迅表示,4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8.52%,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從“農村社會”進入了“城市社會”,現在是“8億人口在城市,6億人口在農村”。而且城鎮化還在快速推進,預計還會有2億~3億人口進入城市,到2035年左右城市人口會達到10億。“城市規劃也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在進行著變化,中央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城市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重要的部分,因此‘城市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要。”

隨著“城市社會”的到來,城市規模的壯大,城市發展形態也進一步發生變化,分工協作的都市圈和城市群逐步形成。

“城市是社會經濟的增長極和引擎,隨著人口和產業的集聚,城市的經濟總量也在不停增長。中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雖然增幅減緩,但增長仍舊持續,過去百億GDP城市都沒有多少,而現在省會城市基本上都是千億GDP城市。下一步大城市發展趨勢就是進入萬億GDP城市行列、形成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帶動和輻射周邊城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城市群是承載國家經濟實體的最重要平臺。”區域經濟專家、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說,未來城市群發展至少有3個等級的趨勢:一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城市群,會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特大城市群,不僅對中國經濟產生引領作用,也會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新的貢獻;二是一些對區域產生影響的城市群;三是以二三線城市為主的城市群,在省內或跨省份。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大崛起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大崛起

2017年8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課題組發佈研究結果:2015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西、山東半島、中原、武漢、長株潭、關中、成渝、遼中南、哈長等12個城市群聚集了中國經濟總量的80%。而這12個城市群的總面積只佔了中國國土面積不到20%,人口占60%多。

課題組稱,過去10年,這12個城市群佔全國經濟的份額增加了近11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中國經濟集聚的趨勢,也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所在。其中,長三角、成渝、京津冀、中原、海西份額增長最多。“可以說,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城市群的貢獻最大,城市群是承載人口、產業、經濟的主要載體。國家參與全球化競爭,主力就是城市群。因此,我國應把城市群作為主導形態發展。”陳耀說。

城市發展改變億萬人民生活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介紹說,中國城市崛起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是工業化發展及其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1978年到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城鎮佔全國的比例分別約從30%躍升到80%、從20%躍升到80%。城市經濟40年長期高增長,增長率平均達到9.5%。中國城市經濟結構實現了持續的升級和轉型。

《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6次報告》稱,城市崛起使中國國土空間經歷了重大重塑。在96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中,1980年建設用地總面積為23.67萬平方公里,2016年建設用地總面積39.07萬平方公里,增長1.65倍。而其中建成區面積與城市建設用地40年分別增長7.44倍和7.88倍。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大崛起

△ 2012年11月5日,上海市黃浦區露香園路舊改地塊搬遷居民向街坊鄰里告別。

與此同時,城鄉基礎設施網絡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國土空間。我國依次經歷公路時代、鐵路時代、高速公路、高鐵時代,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極大壓縮了“國土空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以公路計算,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里程,1978年為9公里,2018年預計超過50公里。航空方面,1988年全國民用機場數量為143個,截至目前,全國民用機場總數已多達229個。2018年交通、電信、互聯網、物聯網通信信息基礎設施與水電煤氣的公用基礎設施,在城市之間以及城鄉之間初步形成多個網絡化和一體化的體系。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城市不僅持續崛起,還展現出了更多積極的變化,在化城、化人、化市和化地等方面成績更是有目共睹。

城市的崛起還帶動了微觀主體經濟和社會治理逐步邁向現代化。“隨著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1993年公司法的實施,以及產權制度的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國有、民營和外資企業中普遍實行。市場微觀主體的法人治理結構逐漸建立並完善起來。與此同時,眾多非營利事業單位也都分別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中國在微觀主體的治理現代化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倪鵬飛說。

“一個國家城市化率在50%左右時,其重要特徵是要素集聚,把周邊的資源都吸引過來。對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城市化率超過50%後,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該是增長最強的,在50%以前以集聚效應為主、輻射效應為輔;超過50%後,輻射效應也會增強。所以我國提出城鄉統籌發展、融合發展,在城市化過程中,會讓更多人享受到紅利。”伍新木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倪鵬飛表示,過去40年,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加快邁向城市社會,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形態和結構,提升了人類的發展水平和人類整體素質。中國城市參與全球分工,供應全球價廉物美的商品服務,不僅給全球城市居民提供了福祉,也給更多城市帶來發展機遇。40年中國城市崛起對人類文明和世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城市未來發展的宏大藍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無疑,城市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既講了地帶間的協調,又講了城市群的協同。地帶間的協調即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等地區發展戰略的協調,城市群內部的協同發展涉及到大中型城市與小城鎮的協調。隨著城市的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內涵上也有了新的變化。”陳耀分析說。

“未來城市的發展,除了要提高競爭性,還要提高宜居性,讓老百姓感到幸福。城市發展的最終要實現田園化、山水化,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低碳、綠色、生態,提高韌性、彈性、安全性。”李迅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大崛起

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從過去單個城市的規劃轉向區域規劃,城市的品質越來越受到關注,現在城市的發展中開始出現了城市病,社會環境開始要協調發展。因此城市規劃要起到剛性控制作用,要把底線守住,包括基本農田保護線、生態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等。”李迅向《中國報道》記者分析說,從提高城市的品質角度來看,過去強調經濟發展,現在強調要綠色、智慧、人文,要在發展中貫徹新發展理念。

《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6次報告》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城市佈局將是由數萬箇中小城鎮、數千箇中小城市、數百個大城市組成,數百個都市區(圈)、數十個城市群、數個都市連綿帶,組成一張城市大網絡。

再次,中國有可能進入智能城市國家,這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結果。未來科技對人類的改變將主要表現為對城市的改變,人類進入智能時代就意味著城市進入智能時代。

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深度發展,中國城市很有可能成為全球重要的中心。中國可能出現全球科技、經濟、文化等最強大的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也可能出現全球最具個性或者最多樣化的大都市和小城鎮。中國城市將為人類文明做出卓越的貢獻。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徐豪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大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