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体检门”不说,美年健康仍不适合做长线投资

抛开“体检门”不说,美年健康仍不适合做长线投资

最近几天的“体检门”,我倒觉得对美年健康(SZ:002044)的影响没有预想的那么大,毕竟体检需要的是设备仪器等,对医生的要求没有医院那么高(一家之言,见仁见智)。

但即使如此,从财务角度而言,我仍认为,当前的美年并不太适合做长线投资。具体理由,下面展开说。

1、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增速较快,是以并购作为前提的外向增长。

抛开“体检门”不说,美年健康仍不适合做长线投资

2015年借壳上市后,收入从21亿元迅速增长到62亿元,净利润从2.86亿元增长到接近7亿元,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2%和56%,绝对的高增长。

然而抽丝剥茧来看,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不断的收购和兼并,特别是2017年对行业排名第三的慈铭体检的并购(这导致收入规模直接翻倍)。

通过统计,美年2014年之前并购家数为16家,2015年为4家,2016年8家,而2017年达到24家(其中包括行业排名第三的慈铭体检)。

这种疯狂的并购带来的是收入和净利润规模的增长。这种增长很难说是经营上的成功,倒像是资本运作上的成功。

2、并购是以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为前提的,这个在资产负债表上直接体现为借款金额的增加。

抛开“体检门”不说,美年健康仍不适合做长线投资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到,美年连续两年借款额翻倍增长,2017年已经达到21亿元,相应的财务费用也从2016年的5000万左右翻倍增长到2017年的1亿元以上。

3、借款导致负债率直接上升,并带来企业经营的风险。

抛开“体检门”不说,美年健康仍不适合做长线投资

上表可以看到,负债率在2017年已经上升到45%,而两年前这个水平仅为28%。负债经营对长线投资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4、借款并购带来的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商誉的大规模增加。

抛开“体检门”不说,美年健康仍不适合做长线投资

上表可以清晰的看到,商誉在2017年已经达到40亿元,占总资产约1/3。而占净资产的比重已经达到惊人的59%。

商誉大规模增加的后果,如果收购时的对价未满足是否会形成补偿,在股价上是否会形成下杀。

印象中,2015年的创神板牛市很多公司就是靠收购兼并最终带来的商誉破产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5、自由现金流有可能带来估值的下滑。

投资的本源是要能带来稳健的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失一个负面,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以下为美年上市以来的相关数据:

抛开“体检门”不说,美年健康仍不适合做长线投资

在扣除投资现金流之后,经营现金流无法弥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连续三年已产生累计超过20亿元的自由现金流出。

综合以上,美年所属的行业快速发展,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行业,并且随着老龄化和体检理念的增强,需求有增无减,未来年复合增长率保持20%以上应该没有悬念。

但美年通过大规模并购方式实现的外向型成长是否能够保持下去,值得怀疑,并且并购带来的商誉更像是横在投资者头上的堰塞湖,风险不得不防。有研究表明,商誉超过净资产50%的股票绝对要回避。

如此来看,美年健康的财务不太健康,类似于放杠杆大快特快,持续性和稳健性都值得怀疑。而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都使得它不符合长线选股基本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