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前後,那些鮮爲人知的細節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前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馬關條約》簽訂前

明治維新日本脫亞入歐,全面學習西方,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迅速富強起來。強大了的日本製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擴張的最終目的是侵佔中國,稱霸世界。日本的“大陸政策”共分五步:第一步攻佔臺灣,第二步吞併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稱霸世界。

在“大陸政策”的指導下,日本逐步實施對外侵略擴張。

1872年,日本入侵大清屬國琉球,後通過《北京專約》迫使清政府承認琉球為日本屬國,1879年正式吞併琉球,改設為沖繩縣。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前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1874年入侵中國領土臺灣。

1874年日本還入侵大清屬國朝鮮,排擠中國宗主國地位。

1894年,日本以朝鮮東學黨起義,朝鮮向大清請兵,藐視其宗主國地位為理由,入侵朝鮮,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2月李鴻章一手創建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大清戰敗。清廷無心戀戰。日本雖勝,但也認為“日清戰爭不能無限期繼續下”。

於是,中日雙方坐到了談判桌前。

在此之前,清政府已求和三次,有兩次所派代表被日本拒絕。其中就有張蔭桓(戶部侍郎)和邵友濂(湖南巡撫)於1月14日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日本使團對張、邵極盡侮辱之能事,並驅逐回國。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只得任命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

李鴻章到了北京,但慈禧卻稱病不見,光緒接見了他。

2月22日的朝會中,光緒帝讓群臣討論媾和之事,李鴻章堅決反對割地,翁同龢主張鉅額賠款,孫毓汶、徐用儀認為若拒絕割地,和平交涉將無法繼續……群臣莫衷一是。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前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李鴻章聲稱:“割地則不行,議不成則歸耳!”

其後李拜會各國公使,乞求干涉,但均無結果。

見割地已成定局,李於3月2日上奏皇帝,要求“面諭訓誨”,要從光緒帝那裡得到明確的割地授權不可。光緒帝無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

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率100多名隨員前往日本馬關(今下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

李鴻章小道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抵達日本馬關,3月20日正式開啟了和談,4月15日最後一輪談判,4月17日簽訂條約。

李鴻章一生中最令人詬病的應該是簽訂《馬關條約》,因為這,他成為“賣國賊”的代名詞。

現在的日本下關車站,有一個叫做“春帆樓”料理餐館,餐館大廳處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寫著“史蹟春帆樓日清講和談判場”。石碑左前方,有一小樓房,樓上有一塊牌子,寫著“日清講和紀念館”。紀念館如實再現了談判當時場景。紀念館還收藏著當年的一些歷史資料。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前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這就是當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談判的場所。

從李鴻章當時的住處“引介寺”,到會場“春帆樓”之間有一段距離。據說談判前期,李鴻章走的是春帆樓前面的大路,可意外遭到日本激進分子的槍擊,好在李鴻章只是受了一點輕傷。

後來,日本政府為了保護這位清朝全權大使,便要求李鴻章一行以後走春帆樓後面的小路。小路左側是石壁,右側是鐵欄杆,如果兩側再有人護衛,就很安全。後來,日本人就把這條小路稱之為“李鴻章道”。

“史蹟春帆樓日清講和談判場”、“日清講和紀念館”、“李鴻章小道”,這些場所、地名,不知日本人的用意?今天的中國人到此一遊,心中又該是何種滋味?當年的李鴻章在此又是怎樣的一番境況呢?

李鴻章遇刺

《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從1895年3月13日從國內出發,3月19日抵達日本,3月20日雙方開始談判,4月15日最後一輪談判,4月17日簽訂條約。李鴻章率領一百多名的使團在日本住了一個多月,一共進行了六輪談判。

談判前三輪,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咄咄逼人,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只是“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極盡羞辱,而李鴻章則委曲求全,惟恐和議失敗,導致再次戰爭。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前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談判的轉折出現在第三輪談判後。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

快到驛館時,日本激進分子小山豐太郎槍擊李鴻章,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成一團,哭成一片。

李鴻章醒來第一句話卻是:“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此血可以報國矣!”

他不準醫生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三天後,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坐在談判桌前。世界輿論譁然,開始譴責日本。

刺殺李鴻章事件讓日本的談判優勢銳減,令日本政府極為狼狽,承認“由於此次兇變,帝國不得不立於甚為困難之地位,……當其向各國哀訴時,各國將向彼表示同情,且難保不轉而以其聯合之壓力抑制我方”。

李鴻章用自己的鮮血為大清贏得了一點同情,贏得了一點尊嚴,贏得了一億兩銀子。

《馬關條約》談判最後細節

雖然李鴻章用自己的一把老骨頭為大清在《馬關條約》談判中贏得了一點主動權,掙了一億兩銀子,但弱國無外交,在最後的談判中李鴻章還是受盡屈辱。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前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4月15日,談判的最後一天,李鴻章還在“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地艱難談判。

“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李鴻章討價還價。

伊藤博文拒絕。

“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李鴻章又還價。

伊藤博文還是拒絕。

“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李鴻章這是在向伊藤博文哀求了。

伊藤博文仍是拒絕。

這位大清頭等全權代表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尊嚴,儼然菜市場上一位討價還價的大媽,他的目的仍是為了“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為大清省一點銀子。

“沒有想到閣下是如此嚴酷執拗之人!”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罷,隨後憤然離去。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前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回國,離開日本那一刻,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是他發出的悲愴之音。

臺灣人民的抗爭

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時40分,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在馬關春帆樓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5月8日,兩國交換皇帝的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馬關條約》大大加速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進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馬關條約》內容概括為:割地——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錢——賠償白銀2億兩;開市——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等。

割讓臺灣的消息傳來,舉國震驚。臺灣人民更是無比悲憤。“若午夜暴聞驚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風雲變色,若無天地”。全臺男女老少、士農工商、販夫走卒,鳴鑼罷市,湧入臺北,憤怒抗議朝廷的割臺行為,誓死保衛臺灣。

臺灣著名詩人丘逢甲寫下血書“抗倭守土”,並帶頭聯名致電清廷,表示“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意與駐臺清軍“誓死守禦”。臺灣人民發誓“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灣人民與日軍展開殊死鬥爭,史稱“乙未戰爭”。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永遠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人民應該像他的祖輩那樣,反分裂、反臺獨,早日迴歸祖國懷抱,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