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老重慶人的記憶—望龍門!

每位老重慶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老重慶記憶,而度姐印象最深的還是望龍門和龍浩街。

望龍門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渝中區下半城東水門和太平門之間的長江邊,原本有條深溝,每當夏季洪水猛漲,兩岸人家就要被淹。一天,游來一條龍,見這裡景色不錯,就在溝裡安家了。

從此這裡不再發洪水,每年8月15日,臥在溝底的龍想家了,便面向東方。對面長江邊兩座礁石倒映水中,很像一座龍門,龍王見龍門,就像看見自己的家。於是,人們把長江北面的地方叫做望龍門,而把南岸叫做龍門浩。

再見了!老重慶人的記憶—望龍門!

望龍門纜車承載了幾代人的美好回憶。

纜車的車廂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麵包車,車頭還有一座山的標誌,沒有可以關閉的門,乘客可以在門邊懸著探出頭,打望外面的風景,據說還會經常碰到熟人!

再見了!老重慶人的記憶—望龍門!

那個時候坐纜車,還有一種特別的樂趣:兩車在軌道魚腹處相會的時候,兩邊車上的乘客還會互相打望,當時乘坐纜車下行只要1分錢,上行2分。

當時纜車旁的河邊也非常繁榮,開茶館和賣面、豌豆湯、香菸的特別多,接待從河對岸過來的市民。

每到輪渡靠岸時河邊都非常打擠,夏季如果遇到漲水,纜車就會停運。

再見了!老重慶人的記憶—望龍門!

以前從望龍門過河到南山是最方便的,過了長江,對面就是龍門浩,上岸就是上新街,爬蓮花山上清水溪,就到汪山了,再過去就是南山。回來的時候,只需要花幾分錢坐纜車上來,也不需要那麼辛苦的爬坡上坎了。

過去的望龍門纜車不僅是交通工具,還是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如今纜車已經沒有了,留下的只是一道道斑駁的軌道。

再見了!老重慶人的記憶—望龍門!

再見了!老重慶人的記憶—望龍門!

過去還沒有纜車時,不管是空手空腳,還是挑著擔子的棒棒軍,面對望龍門那一坡坡梯坎,都是望而生畏,要爬上這一坡,肯定是要流一身汗的。

後來,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和鐵路專家歐陽春,共同主持設計建造了這條下河纜車,並且大大解決了行人上下梯坎的難題。

而當時,這條纜車也是國內唯一,是首創。

再見了!老重慶人的記憶—望龍門!

剛開通運營,當時的老重慶人就對這個新玩意兒好奇不已,全都去參觀,排隊購票,還有人坐上去又坐下來,稱有種騰雲駕霧的感覺,因此這條纜車成了老重慶人口中的“土飛機”。

但在80年代,石板坡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望龍門的輪渡便停航,纜車也隨之停運,如今的纜車道依然存在,作為市級文物得以保留。

再見了!老重慶人的記憶—望龍門!

“在城市高速的發展進程中,既不割裂記憶,同時又能保持創新,這一命題值得每一個人深思。”--民俗學者柯楊

附近老居民42歲的陳先生:這處舊址荒蕪好多年了,大家都盼著望龍門纜車可以重新修建。幾年前報紙上說過馬上覆建,我們都很開心很期待

,結果現在都還沒動工。

79歲的夏爺爺:纜車是老重慶幾代人的記憶,當年他就經常乘坐望龍門纜車出行。1993年停運前夕,還專門去坐了最後一趟作為紀念,要是修復了,能再坐上纜車就太好了。

再見了!老重慶人的記憶—望龍門!

前段時間,有坊間傳聞說:望龍門纜車可能會被修復,但是並不用來運營,而是變成纜車遺址公園!

度姐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妹子,望龍門纜車承包了度姐整個童年的回憶,相信很多重慶崽兒跟度姐的感受一樣,還想再坐一次望龍門纜車,再重溫一下兒時的美好。

現在的大重慶,發展的越來越好、路越來越寬、樓越來越高、橋越來越多,但是這些能代表重慶的地方卻越來越少了。

度姐真心希望能夠修復好重慶人心心念唸的“土飛機”,畢竟這是重慶這座城市的歷史,是老重慶好幾代人的美好回憶!

今日互動

你對老重慶還有什麼美好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