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历时两个多月,

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缓缓讲完。

《国家宝藏》迎来国宝之夜收官盛典,

九大馆长再次齐聚国宝舞台,

现场揭晓最终进入特展的9件国宝名单。

它们分别是?

故宫博物院

石鼓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年代:

尺寸: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

石鼓共有十块,为花岗岩质。在唐初时发现于陕西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此后宋大观中迁于东京(今开封),金人破宋,辇至燕京(今北京)。数经迁徙,文字磨灭残损甚多。东京时曾以金色填字,运燕京后又被剔去。其中一鼓已无字。

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故也称《猎碣》。诗皆四言,同《诗经小雅》中的“车攻”一首有相似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自唐代韦应物、韩愈作《石鼓歌》以表章之,而后大显于世。

石鼓的年代曾有西周、春秋战国、秦代、汉代、晋代、北魏、西魏、北周等数说。后经金石学家们从其内容、字体和书法风格等多方面的考证研究,认定是秦国遗物。在主张秦国遗物的意见中,又有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献公等说,确切的年代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年代:西周中期 孝王

尺寸: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

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年代:春秋时期

尺寸: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

云纹铜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目前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湖南省博物馆

皿方罍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年代:

尺寸:器盖高28.9厘米,器身高63.6厘米

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出土。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呈庑[wǔ]殿顶形;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

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造型、装饰风格来源于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

该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

南京博物院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年代:

尺寸:纵80厘米,横240厘米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

后考古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琉璃塔拱门构件进行修复展示。拱门正中的玻璃上还雕刻着600多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模样。拱门上装饰的动物分别为大鹏金翅鸟、龙子龙女、飞羊和白象。这种动物造型,叫做“六拏具”,这是藏传佛教美术的一个特有造型。

陕西历史博物馆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年代: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阙楼仪仗图》在墓道的东、西侧各有一幅。阙样式为“母子三出阙”,属帝王级规格。阙楼图丝丝入扣,雕梁画栋分外很是华丽。工匠以林木、山峦为背景,衬托出宫殿宏伟高峻、庄严厉穆的气势。

阙楼图后面松接着绘有一幅分列有序、阵容整齐的大型仪仗队伍的《仪仗图》。仪仗队由196人构成,分为步行仪仗、骑马仪仗战车队等三部分。

卫士均戴幞头,穿圆领长袍,腰配箭囊。其后在三辆奢华的车前,分列着十几名侍臣,举遮蔽风、日的伞扇。所以,这幅壁画可以说是太子大朝时的情景再现。

这两幅壁画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作者将阙楼的比例体现得当,绘制写实。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画面色彩也艳而不雅,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战艺术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

云梦睡虎地秦简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年代:战国—秦

尺寸: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

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浙江省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年代:良渚文化

尺寸: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

整体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纹饰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节琢刻一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图案,这种简化的人兽组合结构,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而鸟也是通天的灵物。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其功用说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祭祀的法器。

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称“琮王”。不仅如此,与之同出的玉鉞、玉权杖等在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最庄重且独一无二的,说明它们无疑是已拉开文明乐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权的象征。

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国宝之夜 | 揭晓九大国宝名单,它们分别是…

年代:

尺寸:纵26.3、横253.8厘米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王羲之后裔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王氏一门二十八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摹之以留内府,并令中书舍人崔融撰《王氏宝章集?叙》以纪其事。

王方庆所献原迹无传,现仅存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七人法书摹本十通。因署有“万岁通天”年款,又称《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墨迹早在北宋时期就不易获致,唐摹本日渐稀少。

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至今仍清晰可见火烧的痕迹。

——摩尔沫儿:MoerMoer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