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91):先作刻划后砣痕 刻划打稿砣成纹

古工制玉,砣机具何时期开始出现?刻划打磨制法延续到哪个历史时期?学界众说纷呈,大体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春秋、汉代之说。都是专家的研究结果,不敢贸然否认哪家之说。但总要有个认定方能准确地辅助古玉鉴识。那么,究竟采信哪一种说法比较实际呢?本条以为:选择专家之前不如先研究实物,以出土玉器实物为基准比较靠谱,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一件玉戈(图1)。

古玉学步(91):先作刻划后砣痕 刻划打稿砣成纹

图1:商虢国玉戈通长40.4厘米,宽8.5厘米,厚0.1-0.5厘米。三门峡虢国墓地博物馆藏品。

此戈本为商代之物,柄部在西周时期添加了纹饰,由于此纹饰尚未完工(图2),所以为我们了解古工制玉的工序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

古玉学步(91):先作刻划后砣痕 刻划打稿砣成纹

图2-1

古玉学步(91):先作刻划后砣痕 刻划打稿砣成纹

图2-2

玉戈的纹饰为龙凤合体,上部分为龙,以纤细的阴线打草稿,显示了纹饰的前道工序(图3);下部分为凤,工序更进一步,有些部位已在草稿线的基础上制作出标准的大斜刀——西周“一面坡”(图4)。

古玉学步(91):先作刻划后砣痕 刻划打稿砣成纹

图3

古玉学步(91):先作刻划后砣痕 刻划打稿砣成纹

图4

从此件半成品看出,部分已经基本完成撒砣工序,部分刚刚完成勾砣工序,工半事半(图5)。

古玉学步(91):先作刻划后砣痕 刻划打稿砣成纹

图5

刻划工艺和斜砣工艺同时并存,说明在商周铜器(砣)时代,由于铜砣物理性能较软质,对于硬度较大的玉体无法一下子“入刀”,所以在砣具使用之前,先用石核类硬质工具刻划打稿,让玉面需要调制的部位先打上浅痕,让铜砣能够下刀并且吃住(不打滑走位)完成雕纹——此观点是本条根据出土玉器半成品的痕迹推定,不是出于哪位专家之说,意在抛砖引玉,所以凡存疑者尽可以拍砖噢。

回头再来看砣机具何时期开始出现、刻划打磨制法延续到哪个历史时期的问题,根据出土玉器工艺痕迹判断,采信采信新石器时代晚期砣具起源说比较客观(参见《古玉学步(87):砣具起源信哪家采信实物说真话》)。

华夏古玉文化,经过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长期打制磋磨的工艺制作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砣具加工和刻划并行的时代,一直延续到战国西汉铁制砣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其后进入基本完全的砣具制玉时代。即新石器时代晚期、战汉时期是玉器工艺发展的两个历史转折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