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91):先作刻劃後砣痕 刻劃打稿砣成紋

古工制玉,砣機具何時期開始出現?刻劃打磨製法延續到哪個歷史時期?學界眾說紛呈,大體有新石器時代晚期、商代、春秋、漢代之說。都是專家的研究結果,不敢貿然否認哪家之說。但總要有個認定方能準確地輔助古玉鑑識。那麼,究竟採信哪一種說法比較實際呢?本條以為:選擇專家之前不如先研究實物,以出土玉器實物為基準比較靠譜,所謂“事實勝於雄辯”。

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一件玉戈(圖1)。

古玉學步(91):先作刻劃後砣痕 刻劃打稿砣成紋

圖1:商虢國玉戈通長40.4釐米,寬8.5釐米,厚0.1-0.5釐米。三門峽虢國墓地博物館藏品。

此戈本為商代之物,柄部在西周時期添加了紋飾,由於此紋飾尚未完工(圖2),所以為我們瞭解古工制玉的工序打開了一扇歷史的窗口。

古玉學步(91):先作刻劃後砣痕 刻劃打稿砣成紋

圖2-1

古玉學步(91):先作刻劃後砣痕 刻劃打稿砣成紋

圖2-2

玉戈的紋飾為龍鳳合體,上部分為龍,以纖細的陰線打草稿,顯示了紋飾的前道工序(圖3);下部分為鳳,工序更進一步,有些部位已在草稿線的基礎上製作出標準的大斜刀——西周“一面坡”(圖4)。

古玉學步(91):先作刻劃後砣痕 刻劃打稿砣成紋

圖3

古玉學步(91):先作刻劃後砣痕 刻劃打稿砣成紋

圖4

從此件半成品看出,部分已經基本完成撒砣工序,部分剛剛完成勾砣工序,工半事半(圖5)。

古玉學步(91):先作刻劃後砣痕 刻劃打稿砣成紋

圖5

刻劃工藝和斜砣工藝同時並存,說明在商周銅器(砣)時代,由於銅砣物理性能較軟質,對於硬度較大的玉體無法一下子“入刀”,所以在砣具使用之前,先用石核類硬質工具刻劃打稿,讓玉面需要調製的部位先打上淺痕,讓銅砣能夠下刀並且吃住(不打滑走位)完成雕紋——此觀點是本條根據出土玉器半成品的痕跡推定,不是出於哪位專家之說,意在拋磚引玉,所以凡存疑者儘可以拍磚噢。

回頭再來看砣機具何時期開始出現、刻劃打磨製法延續到哪個歷史時期的問題,根據出土玉器工藝痕跡判斷,採信採信新石器時代晚期砣具起源說比較客觀(參見《古玉學步(87):砣具起源信哪家採信實物說真話》)。

華夏古玉文化,經過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長期打製磋磨的工藝製作階段,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砣具加工和刻劃並行的時代,一直延續到戰國西漢鐵製砣具的出現和廣泛使用,其後進入基本完全的砣具制玉時代。即新石器時代晚期、戰漢時期是玉器工藝發展的兩個歷史轉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