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 鎮遠縣

鎮遠縣隸屬黔東南州,距離州府凱里市190公里,位於貴州省東部武陵山區,是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東界湖南新晃,南鄰三穗、劍河,西毗施秉,北接岑鞏和銅仁市的石阡,是貴州省的東大門,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屬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6℃,無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057毫米。鎮遠縣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總人口25.9萬人,起中苗、侗、土家等22個少數民族 9.9萬人,佔總人口的38.22%。


貴州 鎮遠縣

鎮遠縣歷史

據史書記載,鎮遠古稱“豎眼大田溪洞”,屬“鬼方”。從夏到商, 世居著荊、梁二州的西南,泛稱“荊蠻”。追本溯源,古代的鎮遠,地處歷史上“五溪蠻”和“百越人”聚居的結合部。

宋寶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築黃平城,賜名鎮遠州,為鎮遠之名的開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置鎮遠沿邊溪洞招討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沿邊溪洞招討司為總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為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為州,永樂十一年(公元1412年)為鎮遠府,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革鎮遠州,弘治十一年(公元1446年)置鎮遠縣,隸鎮遠府,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鎮遠衛,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將衛併入縣,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省縣,以起地為府直轄,1913年恢復置縣。鎮遠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史書雲:欲據滇楚,必佔鎮遠;欲通雲貴,先守鎮遠。因地處交通要道,地勢險要,據之非常重要,故名。
貴州 鎮遠縣

據《貴州通志》392頁載:“宋理宗寶祜六年(1258年),十一月。宋詔:新築黃平,賜名鎮遠州,呂逢年晉一秩。”鎮遠之名始於此。

鎮遠從春秋開始即有建置,秦屬黔中郡。

漢屬陵郡,無陽縣地,隸荊州。

  唐代,置梓姜縣,屬獎州龍溪郡,武后長安四年(704年),割沅州夜郎、渭溪二縣置沅州,開元十三年(725年),改名鶴州。二十年(732年),改稱獎州,領峨山(岑鞏)、渭溪(玉屏)、梓姜(鎮遠)三縣。

  宋大觀元年(1107年),置安夷縣,屬思州,宣和四年(1122年),廢安夷縣作堡,隸黔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鎮遠沿邊溪洞招討使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三十年(1283年),改置鎮遠軍民總管府,以田氏為總管,沿中河山,隸湖廣行省,旋改隸思州宣慰。同時置附郭鎮安縣,旋改曰安夷
貴州 鎮遠縣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置鎮遠沿邊溪洞招討使司,屬思南宣慰司。四年(1371年),降鎮遠府為鎮遠州。五年六月十三日(1372年6月13日),改隸屬湖廣行省。二十年(1387年),思南宣慰司治遷至此。二十二年(1389年),思南宣慰司遷治於水德江,鎮遠州另置鎮遠衛,隸湖廣都司。同年,設鎮遠衛,隸湖廣都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分起地置鎮遠府,與州同治,隸貴州布政使司。十二年三月,以鎮遠溪洞金容金達長官屬鎮遠州。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省州入府,與鎮遠衛同城。弘治十一年(1498年),改蠻夷長官司為鎮遠縣。設流官,屬府附郭,正德年間,知府程始建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鎮遠衛改隸貴州都司。三十一年(1603年)隸湖廣都司。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裁衛入縣,三十八年(1699年)移縣治於衛城,府縣分治。雍正十年(1732年)起改縣丞一員,駐邛水,稱邛水縣丞。宣統元年(1909年)縣併入府。

青溪縣建置:元代糸青溪大坪蠻地,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始建青浪衛,隸湖廣都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改隸貴州都司,三十一年(1603年)還隸湖廣。清康時裁都司,隸辰州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衛設青溪縣,隸思州府。民國二年(1913年)青溪縣隸貴東道,民國三十年(1941年)載青溪縣,其西部轄地併入鎮遠縣,東部併入天柱縣。


貴州 鎮遠縣

鎮遠縣行政

鎮遠縣轄8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舞陽鎮、蕉溪鎮、青溪鎮、羊坪鎮、羊場鎮、都坪鎮、江古鎮、金堡鎮、湧溪鄉、報京鄉、大地鄉、尚寨土家族鄉。
貴州 鎮遠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