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在上世纪的农村,作为我国传统度量衡的木尺、木斗、木杆秤被农民称为“家传三宝”,几乎家家都会备上一把木尺(度,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主要用来计量布料)、几个木斗(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主要用来盛粮食)、一根木杆秤(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主要用来称重量)。随社会的发展,这些东西逐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西安一位中年农民却别出心裁,把流传了几千年的“传家三宝”做成了工艺品,为我们留住了一份传统。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这位农民就是西安市鄠邑区秦镇西街的杨卫斌。杨卫斌今年43岁,从他爷爷开始,他们家就在秦镇做木尺、木杆秤。那个时候,由于木杆秤是人们生活必备的工具之一,所以能做秤的人就是手艺人,在一个地区一般都是独门生意,生意自然很红火。随着磅秤、便携电子秤、卷尺、软尺的相继诞生,木杆秤、木尺的生意就越来淡。但杨卫斌对这些传统手艺很感兴趣,感到做一杆精准的秤和尺子是很神奇的事情,于是从1992年开始跟父亲学习做秤。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杨卫斌这一学就是26个年头。在这26年里,他亲身经历了电子秤对木杆秤的冲击过程,虽然生意越来越淡,但他却分外淡定,坚守着这个祖传手艺。他不断地学习旧的技艺,揣摩新的思路,26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木杆秤“老”艺人。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2011年,陕西省政府给杨卫斌祖传的“秦镇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颁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这给予了杨卫斌继续坚守、传承这门技艺的极大信心。他决心要另辟蹊径,把这个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他开始琢磨如何把传统文化与木杆秤进一步结合起来,让木杆秤在文化传承中更显分量。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2015年,在一次中国宝马文化之旅探访活动中,杨卫斌认识了爱心人士曾俐先生。曾俐先生看到杨卫斌精湛的木杆秤技艺以后,热心地为他提出了一些提升木杆秤文化内涵的想法,为他的秤提出了一些包装设计。后来曾俐先生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小团队,为杨卫斌的“传家三宝”提出了整套设计方案,邀请杨卫斌参加他们的各种文化活动。杨卫斌说,我能成功地把传家三宝做成礼品,以及不断有新的创意,都离不开曾俐先生的大力帮助。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自从把传家三宝做成礼品以后,杨卫斌经常受到邀请,不断参加各种非遗展出活动,有的景区还给他免费提供店铺让他展示技艺。各路收藏者随之闻讯而来,在收藏杨卫斌的传家三宝工艺品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个性化的要求。比如图中这杆秤就是杨卫斌应一位股市投资者的要求做的,把秤砣做成了华尔街金牛,在秤盘上也做压出了牛的形状,希望自己能在股市中“牛气冲天”。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2016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以后,杨卫斌脑洞大开,他在2017年7月~8月,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用黄楠木做成了一杆大秤,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做成秤花。这杆大秤既可称重,又可收藏,吸引了界媒体纷纷报道,成为当今屈指可数的“明星称”。杨卫斌说,我把二十四节气镶成秤花,既接地气,也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图为秤上面的”立春“、”芒种“字样,是用铜丝一点点镶嵌上去的。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最近,杨卫斌又开始创作十二生肖秤。目前已完成了六个。这是生肖鼠工艺秤。可爱的是,作为秤砣的老鼠身上还背着一个钱袋子。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这是生肖龙工艺秤。虽然龙很小,但从它那维妙维肖的形象上,不难看出杨卫斌对传统技艺的一片匠心。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这是传家三宝中的木斗。不过这个不同于木尺和木杆秤,这个斗是微缩的,盛不了多少粮食,但它精巧的造型,以及斗外面的文字,承载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理想和追求:日进斗金!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有一些企业也闻名赶来,让杨卫斌给他们加工一些展示企业文化的秤。杨卫斌就把企业的LOGO做成秤花,把企业的吉祥物做成秤砣。企业拿回去以后,一般会摆在展室或者显眼的地方,增加企业文化内涵。图为杨卫斌准备开发的新的生肖秤砣。

西安农民把木秤、木尺和木斗做成工艺品 收藏者络绎不绝

杨卫斌说,也许今后木杆秤会彻底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于中国人来说,木杆秤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工具,更是先辈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秤作为一个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的一个象征,不应该也不会就此消失。图为杨卫斌制作的“喜秤”,这种秤是传统婚礼中,新郎专门用来挑新娘头上盖头的。如果你还知道秤有哪些讲究和故事,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