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十年,依然是最好的買房時代

下一個十年,依然是最好的買房時代

我剛開始接觸自媒體的時候,看過很多課程。課程裡的老師會說,自媒體要想紅,要想要傳播,文章裡必須有情緒。而世界上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情緒就是焦慮。所以但凡是寫財經的,少不了販賣焦慮。只要文章裡帶崩盤、潰敗,效果自然不會差。看多了這樣的文章,會覺得生不逢時,充滿厭世情緒,後悔自己沒早生幾年,十年,二十年。彷彿只有回到改革前夜,才抓得住大機會。

我不是職業媒體人,文章只會反映真實的心緒,我沒那麼悲觀。平時我沒事就喜歡琢磨買房子,從這些年的實戰和斬獲來看,世界並沒有那麼糟糕,反而是一直在變好。雖然經濟增長放緩,但作為個人買房人的機會是越來越大的,財富空間依然打開。什麼階級固化,流動凝結,這個也是危言聳聽。跨越階級,自古以來就是千難萬難的事情,大多數時候靠著是幾代人的努力,才能上升一個階級。古代,三代出一個秀才做官,家裡人才能擺脫貧農地位。今天,一次高考成功+買對幾套房,就能過上中產生活。這簡直是光速上升了。

這個時代是個體崛起的時代。工業時代講究標準化統一的生產方式在慢慢轉變,人們越來越追求個性化,屬於個人的機會在放大。社會生產也在鼓勵個體實現自我的價值。舉個例子,如果沒有直播,馮提莫只會是某個酒吧裡駐場的歌手。沒有公眾號,咪蒙也只是在南方週末裡做一個普通編輯。社會上,媒體、電商、知識的基礎平臺已經搭建完畢,等待著各種達人入駐,發揮自己的天賦。只要你行,世界上是不缺曝光量和機會的。競爭的維度變得更多,更加豐富。

在那麼多機會里,我依然青睞買房。我相信,對普通人而言,門檻最低,收益最大的,依然還是買房。一線城市的主升浪已經過半,但二線城市的雪球才剛剛滾起來,還有更多輔助服務的強化能力。只要用心鑽研,會發現這是個人買房最好的時代。

實體經濟

最近這些年,資金脫實向虛成為熱門詞彙。大量原來從事實業經營的錢湧進股市、樓市。國家在2014年一開始是鼓勵資金進去樓市去庫存的,但是從2016年庫存完成了差不多,就嚴控資金,今年到現在各種信貸管控政策疊加。從熟悉信貸市場的朋友那邊打聽到,按揭只有首套剛需可以貸到,且利率上浮,房屋抵押消費貸已經暫停,甚至遇到抽貸,抵押經營貸款也很難做,最新的利率是7.6%到8%,房地產信貸可以說是緊張到極限。對房地產的緊信貸和對降準的寬貨幣政策完全是衝突的。所以大家不要老是說寬貨幣對房地產的刺激作用,目前這段時間房地產的信貸政策依然是十分緊張的。

有意思的問題是,在這麼嚴格的信貸限制下,為什麼人們寧願借8%的資金去買房,而沒人去開廠。因為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我們的鍊鋼、汽車、採掘生產能力已經走到極限,從沒有人懷疑中國的規模化生產能力,但是就是東西造的太多了,收益率越來越低。大家都說要支持實體經濟,可是低端的實體經濟已經過剩了。

這樣的局面對國家來說是艱難的轉型,可是對個人來說卻是一個好時代來臨。工業化時代,比拼的是資本的博弈,標準品的競爭,誰有更多錢,誰有更多好機器,誰就是領先者。它是保護存量利益的。我們用30年走了別人百年的路,現在的富士康就像當年的福特。你在這個維度上幾乎無法和大資本競爭,因為比拼的是資金和生產的規模效應,小人物沒法逆襲。但是個人時代更講究的是個性化,多元思維的比拼。最近幾年,人們越來越講究個性和定製,要的是更加多樣化的產品和思潮。慢慢地,我們身邊的品牌越來越多,每個品牌下的sku也越來越多。好的營銷策略就是用更多的產品線滿足更廣泛的需求。現在各個主要競爭領域裡已經完成平臺化建設,買東西有淘寶,通訊有微信,媒體信息有微博,短視頻有抖音。平臺的構建,給了個體很大的孵化空間。

就拿買房這件事來說,個人的機會變得更大。以前沒有自媒體,買房人的經驗是閉塞的,所有的買房道路,都需要自己摸索打通,選籌、信貸、政策和宏觀,等幾年下來,套路都摸熟練了,想買城市的主升浪也錯過了。現在的自媒體上雖然魚龍混雜,但好在終歸開了個口子,買房招數可以通過自媒體快速傳播信息。對有志於買房的個體來說,自媒體時代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負債套利

大部分人都沒明白,不管是政府的經濟增長, 還是我們個人買房,靠的都是債務驅動。國企憑藉良好的信譽,每年可以從銀行獲得低息成本貸款,用來從事生產經營,由於效率的問題,國企經營狀況一般比不上民營企業,但是國企的融資能力實在太強了。依靠低息、長期、穩定的負債,國企用廉價的、源源不斷的資金,撐起了主營業務。

同樣個人買房,借款的負債才是創造財富的最大源泉。圈子裡經常說,賺到第一個一千萬其實是挺容易的。只要在大漲前夜,付三百萬,買一套一千萬的房產,然後大漲至二千萬,就獲益一千萬。雖然當中省去無數多說線做淚部分,但是實際操作的確如此。負債帶來的資產規模才是生產利潤的最大工具。

雖然不少城市已經大漲過,看上去錯過不少機會。但大家都沒有意識到未來十年,金融自由化創新帶來的機會。大概是從2012年開始,一線城市的銀行推出了不少基於房產抵押的消費貸款和經營貸款,大大便利了買房人的融資需要,再加上之前已經運用方式很豐富的幸運卡,金融槓桿給買房人帶來了做大規模的新方法,新方法提升了買房利潤的幅度,彌補了房產漲幅上的不足。現在一線城市的融資產品已經慢慢推廣到二線城市,諸如南京、杭州等強二線城市的市場已經成熟,但長沙、重慶之類的還在突破中。

注意點

經驗

買房是一件非標準化的事情,流程長,變數多,光有對房產大趨勢的判斷或者某個板塊的瞭解,都是沒用的。最重要的是做,是去實操,可是買房這件事機會成本極大,大多是不可逆的,盲目下注只會更糟,所以買房這件事需要的是找過來人,真正買過房,買過很多房的人分享經驗。

最貴的是經驗,而不是知識。不太有人明白這點,更少有人願意為經驗付費。我是個重度知識付費參與者。我每年花在知識付費上的開支大概達到2、3萬元,自媒體讓我有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別人的實戰打法。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方向上的提示,就能讓我思考出新的買房想法。當我只用幾千塊費用,買到超過90%人群認知水準的觀點時,我會覺得簡直是太合算了。只要能提升買房一點競爭力,花點錢是值得的。

資源

買過房產,買過足夠多的房產,就會知道,買房到後期,資金僅僅是的一項限制。你缺的遠遠不止是錢,其實是缺很多配套的資源,簡單的說就是限購、限貸和限售的資源。很多時候,並不是資金擴大2倍,就能把資產規模擴大同等倍數的。限購的房票,限貸的貸票和限售的出售資格影響了買房人擴張能力的上限。雖然我們有真愛大法、代持等方式可以打開上限,但是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平時有必要多積累買房的資源。我給大家的建議是,有條件的先給家中老人註冊公司,成為股東,未來金融產品創新都是有用的。然後平日裡多維護朋友的關係,關鍵時刻都能成為房票。實戰層面,我們急需資源,而這些資源優勢都是平日培養的。

節奏

買房依靠負債能力,可以擴大收益。但是槓桿是一把雙刃劍,擴大收益的同時,也在增加風險,所以我的操作思路里始終是建議儘可能買在大漲前夜,寧可犧牲一些利潤空間,也要提高確定性。確定性可以是某個城市突然的成交量的大漲,確定性也可以是來自於某個城市的房價長期低估。買多了,就會知道買房踏對節奏很重要。比如當下這個時間點,其實並不是非常好的時機,一方面全國大部分城市都已經大漲過一波,另一方面國家實際的控信貸非常嚴格,不存在普遍大漲的機會。所以我是不建議大規模建倉的,事實上全國目前現階段在我看來只有少數單價在2萬以下的二線城市尚有買入機會。如果對自己操作沒有信心的話,不如安靜等待。

下一個十年,依然是房產的白銀十年。由於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彌補了房產長期收益的不足,再加上買房產業鏈上的服務不斷豐富,包括信貸顧問、管家公司等專為買房服務的機構出現,極大地增加了買房人的實戰能力。

我還是非常看好未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