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爲什麼逼你考第一?」這個媽媽的信感動千萬人……

「學習與不學習,

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親愛的女兒:

今晚下班,媽媽回到家,已經10點了。

你的書包裡,塞著一張皺皺巴巴的考卷,和揉在一起的全班成績排名表。我展開它們,鮮紅的“65分”映入眼簾。

“昨晚我貪玩了,沒背課文。結果今天……就考到了。”面對我的質問,你小聲地說,低著頭,手絞著衣服。

媽媽今天真的很累,你這麼一說,就急了。我把試卷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厲聲對你說了一句:“把課文給我抄10遍!”

你豆大的淚珠滾下來,抽抽噎噎地拿出本子,嘟囔著說:“總是考試,媽媽只會逼我考第一。可我考第一有什麼用呢?”

媽媽的心都揉成了一團,也不知道說什麼,反手關上了你的房門。

“孩子,我為什麼逼你考第一?”這個媽媽的信感動千萬人……

現在,媽媽坐在自己的書桌前,給你寫下這封信。

乖女兒,媽媽總是對你的成績提心吊膽,確實是媽媽太焦慮,太心急了。方式不對的地方,媽媽道歉。

但是,為什麼媽媽總在逼你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媽媽今天想好好跟你談一談,也希望你能理解。

“孩子,我為什麼逼你考第一?”這個媽媽的信感動千萬人……

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必選的路

這兩天,關於高考/中考狀元的新聞,讓媽媽想了很多。

各地的狀元們都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名校,而且他們往往家境殷實,家教良好,更可怕的是,他們英語數學、詩詞歌賦、鋼琴體育,都是通才。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那些父母擁有更加豐厚的經濟、教育資源的孩子,與那些家境普通、信息閉塞家庭的孩子,逐漸拉開距離。

普通家庭難以出貴子,這是無法反駁的社會現實。

但是,普通家庭如果不出貴子,更加無法改變命運。

作家劉同,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一位讓他印象極為深刻的姑娘。

她小學的時候,爸爸就因為癌症去世了。為了給爸爸治病,家裡花光了所有的錢,再也無法供養她上學,於是她就讀了中專。

中專畢業,她做了一名小學老師。正當家裡一切慢慢好起來的時候,她媽媽被診斷出肌肉萎縮,喪失了自理能力。

從那天開始,她每天早上7點鐘去學校教書,晚上回來之後給媽媽按摩緩解疼痛,每晚只有兩三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有一天,那個中專突然有了5個名額,可以去考湖南師範大學。於是,在每天晚上幫媽媽按摩之外,姑娘又多了一項例行功課——看書。

她如飢似渴地複習著,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她就這樣一直扛,一直扛,直到後來,她通過了考試。

憑著這張大學文憑,她進了湖南電視臺。

在那之前,她根本不知道電視臺是做什麼的,但她極其努力,比男孩子還肯拼。後來,她成為了一家知名傳媒公司的總裁。

從一個默默無聞,窮得捉襟見肘的中專老師,到知名傳媒公司的總裁,她的敲門磚,就是這張大學文憑。

女兒啊,你要知道,今天多學一點知識,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話。

爸爸媽媽拼盡全力,讓你好好讀書,不是為了要你出人頭地,揚名立萬;也不貪圖你家財萬貫,衣錦還鄉。

這只是爸爸媽媽的拳拳苦心,希望你不要重複父母的老路,不想你過得像我們一般辛苦。希望你能更有底氣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好好學習

你才能磨練心性

乖女兒,媽媽想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故事。

媽媽之前是大專學歷,在你三歲的時候,媽媽自考了本科。

那一年,特別難。

你剛好在牙牙學語的年紀,蹦蹦跳跳,沒個安靜的時候,我每天晚飯後就躲在房間裡背書。八門課,八本厚厚的教材,和枯燥無味的講義。

生了你之後,我精力有點不支,記憶力也不如年輕時好。我就拿著筆,一頁一頁地劃,一遍一遍地背;還要抵抗總是記不住的挫敗感,和昏昏沉沉的睡意。

時間久了,你咿咿呀呀的聲音,甚至都變成我背書時習以為常的背景聲。

成年人的世界都是不容易的。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後來單位人事調整。因為這個本科文憑,我幸運地留在了技術崗位上,我們家的生活也越過越好。

更重要的,是這段沉默奮鬥的時光,帶給我的自信和力量。

後來我又度過了不少艱難的時刻:你爸爸長期調動到外地工作,你外婆重病……但想一想當時的自己,還有什麼是熬不過去的呢。

乖女兒,你現在,也是一樣的。“考第一”只是一個短期目標。媽媽想教給你的是,面對困難,要吃點苦,穩住氣,熬過去。

你熬過的夜,做完的大摞大摞試題,寫完的一支支墨水筆;你備考時流過的汗,掉過的眼淚,爸爸媽媽看在眼裡,也疼在心上。

可人生只有一次,爸爸媽媽能陪你一時,卻不能伴你一生。

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更要明白,要贏得他人的尊重,要過上幸福的生活,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掙出一個美好的前途。

你要在最該努力的年齡,不惜餘力。

“孩子,我為什麼逼你考第一?”這個媽媽的信感動千萬人……

你的眼界和見識,是你一生的財富

乖女兒,媽媽知道你特別不耐煩背課文,背單詞。

你只要拿著手機查一查,就知道一個單詞的意思,一個句子的出處,於是你跟我撒嬌:“媽媽,背書有啥用?手機懂得比我多。”

有什麼用?媽媽想跟你分享林徽因的故事。

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從小並不是嬌生慣養的大小姐。徽因媽媽因為父親娶了小妾而失去了寵愛,整天以淚洗面。

還是少女的林徽因,很早便下定了決心:“我要選擇自己的人生。”

12歲那年,林徽因進入培華女子中學學習。16歲,她隨父親林長民遊歷歐洲,她有了紮實的英文功底。後來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本想去建築系,但因為建築系太辛苦,不收女生,她於是進了美術系。

與梁思成成婚後,她在14年間與梁思成一起走過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研究中國古建築。

生命的最後幾年,她參與設計國徽;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搶救景泰藍工藝……

作為近代以來的傑出女性典範,她一生不拘於男女情愛,也絕不以嫁人結婚,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為畢生追求。

她從小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早已不知不覺沉澱進她的氣質裡,成為她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的終極底氣。

人生的旅途上,總有無數的關口等待著我們去選擇。

而作為一名母親,我希望乖女兒你,不要因為一些無可奈何,錯過許多動人的風景。

就像蔡康永說的,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英語之所以重要,因為它代表的不僅是成績。

更代表你的底層學習能力,你知識更新換代的能力,孩子在未來50年激烈競爭的社會中,不被淘汰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