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名称】明边景昭三友百禽图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简介】绢本,设色,纵152.1厘米,横95.3厘米。

边景昭,字文进,沙县(今属福建)人,一作陇西(今属甘肃)人,生卒年不详,明成祖永乐年间 (1403---14~)任武英殿待诏;为—宫廷作画。其花鸟画设色或沉着、或明丽,并擅绘多种禽鸟。传世之作有《春禽花木图》等。

这幅画描绘的是冬季里的景象。本画比较繁复,画中很少有留白处,画中以树与鸟为本画的主要内容。画中左下起,我们能看见,在石从中生长着两株竹子,因为季节的原因,竹叶寥寥,有些地方还剩了些枝叶;许多鸟儿飞来于此,聚集在石坡之上的多为麻雀它们像是在觅食般,低头啄草。更高一些的地方,我们能看见几枝梅花正傲然开放;在本画的最上方,能看见一枝松枝斜插而入,各色的禽鸟飞来树上嬉戏喧闹。它们或是停于树上,或是欢快的歌唱,或是在树间盘旋,或是呼应顾盼。有的鸟儿正相互梳理着羽毛,有的正仰俯侧反…·它们作出各式各样的姿势,天真活泼调皮伶俐,使人的怜爱之心由然而生。画家用工笔画的手法对画中梅树、竹和和松树以及鸟儿进行描绘,再用浓墨以填色,全画表现得工整细致,而生动的形象姿态又将鸟儿爱动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一幅佳作,虽然景物繁杂却安排得有条不紊,显示出了画家浓厚的艺术功底。

《三友百禽》的特色在于作者使用生态趣味的呈现来安排画面。首先全幅景致具自然野趣,如山林一隅,百鸟群集。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许多种鸟类并不可能同时出现,却不论栖息于地面或枝头上,都在适当的位置展示其习性,显得生意盎然。站立画前,似可听见其鸣声此起彼落。足见边文进对生态观察非常仔细,钤印曰:“多识於草木鸟兽”,正可印证此画寄意所在。

边文进是明初宫廷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宗法北宋院画风格,却也在同中显异。基本上来说,布局方面北宋重视前后的层次,表现空间感,边文进的安排采用由下往上层叠的方式。笔墨方面,北宋用色细腻,温润柔和,边文进较为明丽;北宋的用笔在工细中不失生动,笔法应物而生,边文进则已出现重复使用的用笔,并在工细外加入南宋马远、夏珪较放逸的笔趣。

这幅《三友百禽》最能体现他的绘画特色。近百只禽鸟,有飞有翔、有立有起、有跃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远瞩,或转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皆各具姿态,无一重复,非具有高度的观察能力和精绝技巧者不能达。且鸟的种类很多,生物学家皆能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鸟的画法不但继承了南宋的传统,更上追到五代黄筌的画法,勾勒后着色,着色后再加勾,色与墨皆比黄筌画得厚,但比南宋画秀雅,从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气息和边氏自己的风格。松竹梅的画法亦然,虽然画法来自南宋,但比南宋画严谨,秀润,工整。石头的画法更明显地来自南宋,用硬笔勾勒,加以斧劈皴法,但不似南宋皴法那样激荡。

总的看来,边景昭这幅画的风格基本上和元画无涉,而属于南宋的流风,但又大异于南宋,南宋的画是简洁的,边画则详细,反复增加,不仅是画面的内容增加,更是用笔增加。因而,画中的形象更加丰满,但却缺少南宋那样利索和生动的感觉。其次是南宋绘画下笔迅猛,有一股猛烈的气势,边画则下笔稳健,因而,他的画更加雄浑厚重且工整严谨,但却缺少南宋那样激烈的情绪。这不仅是边画和南宋画的区别,也正是明代前期一代画风和南宋画的区别。此外,南宋画家笔下的线条硬而刚,基底却有无穷的力量;明人学南宋的画,线条硬而不刚,外状更加浑凝,基底力量不足。但边景昭因是十分杰出的画家,他的画下笔还是颇深入的,基底力量不足的缺点是不存在的。

局部图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