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轉型要素之不要用慣性思維來做新媒體

自從關於媒體融合講話以來,傳媒界關於融合的調子也隨之高了起來。然而,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大家規劃的都是以自己的內容為核心,建立媒資中心,通過中央廚房一菜多吃,實現臺網聯動、多屏傳播、多屏互動。有的甚至還設計出媒介跨界,比如做雜誌也做同類的視頻,找電視(網站)渠道落地播出……

媒體轉型要素之不要用慣性思維來做新媒體

這當然不是新媒體。這是在沒有理解信息革命的本質的前提下,僅僅根據技術的可實現程度,試圖把傳統媒體搬到互聯網上。

這是人類的慣性思維在作祟。就如同工業革命時人們試圖給大石頭碾子裝上發動機。因為千百年來,只有沉重的石頭碾子才能把麥粒壓成麵粉,“碾子磨面”已經天經地義地成為了人們的思維定式。

在人類的技術發展史上,這種因慣性思維導致社會發展的遲滯是一種普遍現象。再比如早期的輪船,就是人類慣性的以為要想驅動大船,只有船兩側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下更多的人划槳。於是,一百五十年前,密西西比河上、五大湖區跑的都是那種把水輪裝在船兩側的“輪”船。(“輪船”就是這麼來的)

媒體轉型要素之不要用慣性思維來做新媒體

同理,一兩百年來沉澱下來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這些傳統媒體,它們的形態,它們的內容、渠道、介質、受眾、贏利等要素已經頑固地成為媒體人的思維定式,成為我們思想深處的“石頭碾子”。大家慣性地以為只有“這樣”才能稱為“媒體”,媒體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其實,把這種“頑固”全推到傳統媒體人身上是有失公允的,事實上,當今整個人類都有這種思維定式,甚至包括國外的雅虎、HULU,國內的奇藝、優酷這些所謂的新媒體,又何嘗不是以這種思維定式,照著傳統媒體的貓畫著新媒體的虎呢!只不過,媒體人是給傳統媒體加裝互聯網,IT技術人是給互聯網加裝傳統媒體。半斤八兩而已。

媒體轉型要素之不要用慣性思維來做新媒體

思維慣性是一種普遍的人性,無所謂好壞,正是因為這種慣性,人類社會才得以按照某種路徑穩定的走下去。當然,人類如果僅僅依靠慣性思維,社會的發展就會一條道跑到黑,甚至在錯位的路線上徘徊躑躅。

好在人類思維方式還有跳躍性和創意性的一面,所以,當人類實驗了給碾子裝發動機,發現它,別說磨面,僅僅把成噸重的石頭驅動起來就得消耗巨大的能量,於是很快就用很小的高速旋轉的磨輪代替了碾子,麥粒從上部流進去,從下部出來的就是麵粉,磨面效率提高百倍,能耗卻下降百倍。同樣,人類也用小巧的螺旋漿裝到大船的屁股上,代替了蠢笨的大水輪。現在,我們討論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也必須讓我們固化的思維跳躍一下。

如何跳躍呢?首先我們必須迴歸事物的本源。正如磨面是石磨的本源,而不是驅動碾子;快速安全載物是船的本源,而不是硬要在船舷上驅動巨大的水車。

媒體轉型要素之不要用慣性思維來做新媒體

那麼,媒體的本源是什麼呢?媒體的本源是:傳播信息。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各種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傳播,它就是新媒體,而不是非要用互聯網傳報紙、傳雜誌、傳電視。這完全是兩回事兒。

如果以“傳播信息”為出發點,你就會發現,我們開頭所說的,為媒體融合轉型所做的工作和規劃多數是人類正準備廢棄的“石頭碾子”。因為,新媒體會重構自己的內容形態、運營形態、贏利形態。換個角度說,如果互聯網是信息發動機的話,傳統媒體這盤石磨、這艘大船,只有找到擁有全新原理的磨輪 、螺旋槳,才能完成新舊媒體的涅槃。

屆時,互聯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除了傳播信息這一點是相同的以外,其它的全都會發生徹底的改變。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次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創造的是新“物種”,而不是簡單的進化、改良。

媒體轉型要素之不要用慣性思維來做新媒體

是孢子植物與種子植物的鉅變。當滿山的松、杏、桃等種子植物繁衍開來,孢子植物的代表,桫欏(其實就是大蕨菜)就直接瀕危了。從形態上看,兩者之間傳承、一致的東西其實很少,主要是細胞分裂、光合作用、趨光性等生命底層的東西。

為此,我們必須正確理解“互聯網+”這一概念,這個“+”號,是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的宏觀趨勢,而具體到與某個行業深度融合時,它卻絕不會是簡單的加法。因為互聯網自身有自己的技術、邏輯、接口,而傳統行業(比如媒體)也會有自己的定位、功效、流程等,雙方這些複雜的要素絕不是一一對應的相加關係,而是一對多、多對多的關係,是乘積、冪、指數、積分、傅里葉變換的關係。這種融合發生的不會是物理反應,而是深度的改變事物性質的化學反應,甚至是核子反應。

綜上,在我們進行媒體融合的設計和實踐之前,首先要釐清這個深層的“道”,有了“道”,我們才可以考慮具體的“術”。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隅。

文章來源:青島媒體網(qdmeiti.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