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4条“正确”的教育观念,你应该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

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着不少看似极有道理的的道理和语录,不过,如果你真的按照它们说的去做,却会发现最终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些道理在讲述某些事情,阐述某些观点时,总会有意无意的略去某些重要的前置条件,而只突出对其观点有利的那部分内容。

例如我们在盛赞欧美国家的教育水平时,却总是忽略有能力实施这些教育方法的都是怎样的一些学校。当我们在羡慕那些成功的父母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他们培养出的优秀孩子时,却总是忽略了要实现这些理念所要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是怎样巨大的一个数量。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年最流行的一些教育观点,看看在这些看似绝对正确的观点背后的隐藏条件吧!

观点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看这4条“正确”的教育观念,你应该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

背后的真相:天赋和坚持才是重点。

这是非常正确的一个观点,但是,赞同这种说法,并准备以此为标准进行教育的家长们请记住:兴趣只是一个开始。

孩子的兴趣永远都在不停的变化,今天喜欢画画,明天喜欢音乐,后天喜欢舞蹈。难道你准备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去学什么?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就会发现,一个月后,凡是你给他报班学习的那些课程,他都一个都没兴趣了……

首先,请记住,兴趣只是一个起点,想要从兴趣变成特长,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要指望孩子会自觉自愿的去坚持做一件事情,兴趣不会成为他的老师。

其次,兴趣和天赋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作为家长,需要做的是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中找到那些他真正擅长的事情,而不是随孩子的心意,让他随意的进行尝试。这样只会养成孩子半途而废的恶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坚持。

请相信我,不管你的孩子对某件事情表现得多有兴趣,展现出了多么强大的天赋。一旦你开始让他每天在这件事情上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练习时,他一定会对这件事情失去兴趣的。

所以,这时家长要做的就是逼迫你的孩子继续坚持的练习下去,不要因为他们的哀求和眼神而心软。因为最终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能做得比别人更好,能获得以往没有获得的成绩和成就感时,他才会真正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才会有自我坚持的动力,最终也才能将兴趣变为自己的特长。

观点二、分数很重要,但是分数不能代表一切

看这4条“正确”的教育观念,你应该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

背后的真相:就算成绩不好,他也能轻松找到其他的出路,可你能吗?

如果你腰缠万贯,可以让你的孩子享受到用钱能享受到的最好的教育,那么分数确实不重要,因为他还有无数条可以实现他自身理想和抱负的途径。就像那个笑话说得那样:“我要是再不努力,就只能回去继承家里的那个世界500强公司了!”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孩子多上几个补习班,家里的经济都会变得紧张。那还是看紧些孩子的成绩和考试分数吧。因为你也就能在他上学的这些年帮助到他了。一旦他踏入社会,大多数普通家庭能给孩子提供的支持就已经很少了。所以,如果他成绩不好,如果他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如果他毕业找不到好的工作,那么最终为此担忧和后悔的,还是父母。

请记住,别人家孩子的试错成本很低,就算成绩不好,他们也可以随意的四处尝试,直到找到自己的爱好和奋斗目标(没有也无所谓……)。可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来说,人生中允许犯错的次数真的不多,一次重要考试考砸,带来的很可能就是孩子的未来向着某个你无法预知的方向滑落。

孩子考不好却不愿责骂,理由是怕她失去自信心?如果会失去自信心,那页不是因为被责骂,而是因为考不好!自信心不是通过说说打道理,灌灌鸡汤就能培养起来的,只有依靠持续的好成绩才能培养得起来。所以当你听到哪些 高考状元和学霸们大谈如何树立自信心得时候,请无视他们吧。他们有自信心,只是因为他们的考试成绩一直很好罢了!

前段时间,中国导演郑琼制作的纪录片《出·路》引起了不少的关注的报道。在片中,她跟踪拍摄了贫困的农村孩子,普通的小镇青年和大都市里富裕家庭的少女的人生十年。

其中那名少女的人生记录就可以完美的诠释“分数不能代表一切”这句话:她可以任性的从央美附中辍学,可以随意的开个酒吧玩玩,倒闭了也无所谓。可以去欧洲游学,回国后在一个美术馆实习一段时间后,就出来自己开了个公司。

而那名小镇青年则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人生缩影——拼尽全力考上大学,毕业后,努力工作,最终在大城市里立足,并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能获得一个比自己更好的未来。

如果没考上?那他的就有极大的几率回到出生的那个小镇,而他的孩子,也依旧在那个小镇继续生活下去……

所以,当你想对孩子说“分数不能代表一切”这句话时,请先问问自己,您能给孩子提供多少帮助?

观点三、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努力才是根本

看这4条“正确”的教育观念,你应该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

背后的真相:别搞混了因果关系,努力的人肯定考得上大学!

所以,别拿这句话做借口了,如果真的努力了,没理由考不上大学,没理由考不上好大学。所有类似的口号都不过是掩饰自己没有努力的借口而已。就好像“学习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一样,任何一个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的成绩不可能差!

能够上初中,上高中,就说明孩子的智力肯定没有问题。或许比不上全年级成绩最好的那1%,但是在剩下的99%中,智力都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差距。

学不好?那只是你不够努力,是你你没有真正努力的决心。所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只要愿意,可以在网络和书店中找到无数,只要有心,肯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足够的努力,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这些,没有理由考不上号大学。

所以,当说出“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这句话时,只不过是败犬的远吠而已。

观点四:因材施教

看这4条“正确”的教育观念,你应该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

背后的真相:或许说成因“财”施教更适合些……

先容许我抄一段名词解释: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这个教育理念正确吗?当然正确!!我想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这种教育吧?但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正的享受到?

当我们羡慕欧美国家的学生能享受的那些个性化教育时,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一个老师面对的学生数量有多少?

我们简单的看一个数据:2016年,我国的高中毕业生人数为913万,而我们的高中数量为13352所。而美国呢?他们的高中毕业生在2013年达到了峰值:350万,而他们的高中数量则是37000所。

我们的学生数量是美国的3倍,而我们学校的数量是美国的1/3。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要面对的学生数量是美国的9倍。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有几个老师能做到因?材?施?教?1个老师面对100个学生时,你指望她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当然,如果你有钱或是有权,因材施教也不是什么难事。在你们的城市,肯定能找得到这种学校,只要你付得出足够的金钱。总会有那么一些名校,里面的一个班级人数不会超过20人,里面的老师一定认真负责……

如果你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那还是抛开这种不现实的幻想吧。想要因材施教,不要指望老师们,因为没有哪个老师能做得到。孔子一生教了3000多个学生,最终能留下姓名的只有72人,而这72人中算得上优秀的不过10人。就算以孔子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老师们,一个50人的班级大概也就能成才一个吧……

所以,因材施教这种事情,还是家长自己动手还来得现实一些。拿这个词去质疑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老师?你真的想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