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風雲里的西周戰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是周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從字面上看,“武”字是由“止”和“戈”兩部分組成,智慧的古人早就知曉,“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治世武功。今天,我們通過一件件飽經滄桑的青銅器,穿越歷史風雲,回顧西周戰事,看沙場硝煙,聽戰鼓隆隆,讓我們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武王克商:以少勝多戰牧野

歷史上,有一場不可思議的戰爭,那就是“牧野之戰”。據《史記·周本紀》載,周軍參戰約為五萬人,商軍約為七十萬人。按照1比14的實力對比,這場仗應該是人數多的會贏,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戰,一日而破紂之國。”

故事先從商代的最後一位君王“子受辛”講起。子受辛,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商紂王,他好酒色、用奸佞、虐百姓,下令建“鹿臺”,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民怨四起。

與日薄西山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正如日中天。經過幾代周伯的悉心經營,周迅速強盛起來。商末,作為各路諸侯的“老大哥”,西伯侯姬昌為了黎民挺身而出,擎起伐商大旗,後因操勞過度而亡。其子姬發繼承父親遺志,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

公元前1046年二月的甲子日,曙光未露之時,周軍在牧野擺開決戰架勢。關於周軍的兵力,《史記·周本紀》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再加上諸侯的兵力,共有車四千乘。軍事史家推測,大概是三百乘戰車、三千名虎賁為一個“裝甲師”,為第一梯隊;其餘四萬多人分為五個“師”,在後面組成方陣,為第二梯隊。

周軍佈陣完畢,莊嚴誓師。姬發在陣前發表動員令,聲討子受辛聽信寵姬讒言,不祭祀祖宗,招誘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諸多罪行,從而激發起從徵將士的鬥志。接著,姬發又鄭重宣佈了作戰中的行動要求和軍事紀律:每前進六七步,就要停止取齊,以保持隊形;每擊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齊,以穩住陣腳,並要求官兵勇敢前進,宣佈不殺俘虜……

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巧妙地聚集在周人一邊。當日拂曉,牧野大戰爆發,本應激烈殘酷的戰鬥場面似乎沒有出現。當姜尚率勇士們以戎車衝入商軍陣中之後,戰場形勢隨即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商軍臨陣倒戈,為周軍開路!

一時間,商王朝土崩瓦解。子受辛見大勢已去,退入城中,身披寶衣珠玉,在他耗費大量心血修建的鹿臺之上,自焚殉國。

牧野之戰,不僅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結束了商王朝500多年的統治,確立了西周王朝的政權,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

周公東征:平定叛亂奠基業

周人以偏居西部的蕞爾小邦滅掉了大邑商,如何統治成為當務之急。周吸取商滅亡的歷史教訓,利用血緣關係將同姓諸侯分封在王畿周圍和戰略要地,使之像籬笆一樣拱衛王室。這種鞏固王權的戰略部署,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武王克商四年後去世,他的兒子誦繼位,時年13歲,周公姬旦(周公旦)擔起重任,輔助成王理政。但好景不長,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四處散佈謠言,說周公旦要篡奪王位;管叔等人與紂王之子武庚糾合,聯絡一批殷商的貴族,並且煽動東夷幾個部落,聯合起兵“清君側”,史稱“三監之亂”。

初生的西周政權,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周公挺身而出。他先向太公望(姜子牙)和召公懇切解釋,表明自己攝政是為王室著想,並無異心,周公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顏回報太王、季王、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新君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麼做的。”

姜子牙和召公表示支持周公,周朝內部空前團結。隨後,於周成王元年(前1042年)周公開啟東征之路。

這次東征,周人傾全國之力,在出徵前的占卜儀式上,周公向臣子們講了一番話,他說:“殷人剛剛恢復了一點兒力量,就想趁著我們內部混亂,起來造反,重新奪回他們已經失掉的權位,妄圖再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屬國。我告訴大家,殷人裡頭有一夥人,願意出來幫助我們,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一定能夠平定叛亂,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業。”他又說:“為了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來幫助我們了,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你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我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周公的話,被史官記載下來,這就是《尚書》裡的《大誥》。

歷經三載,周公先平定了“三監”及武庚之亂,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廢霍叔,後乘勝東進,消滅了參加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把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為了徹底消除商朝殘餘勢力對周朝的隱患,周公還在洛水北岸營建洛邑(今洛陽),作為周的東都,加強對東邊地域的統治。

穆王攻徐:東征西伐守國土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一盜賊在盜掘汲縣(今河南汲縣)一座戰國時期魏國墓時,盜出了一大批竹簡。這盜賊不學無術,當然不知道竹片上寫了什麼,只是拿了些值錢的寶物就逃走了。後來官府趕到,將這些竹片收集整理,才知道是一批重要的文化典籍,通稱《竹書紀年》,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穆天子傳》。

《穆天子傳》是記載周穆王巡遊之事的著作,作者不詳,一說成書於西周末年或東周初期。周穆王堪稱我國“最早的旅行家”,據說他的愛好就是乘著八匹駿馬拉的大車周遊四海,而且穆王的足跡不單單止於國內,他還跑到周圍的鄰國去了。這中間,穆王還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和西羌那邊的西王母聯姻,贏得了炎帝后裔西羌的擁戴。

如果您覺得周穆王是個“不務正業”的主,就大錯特錯了。周穆王名姬滿,是周王朝第五位天子,他的在位時間也是西周所有天子中最長的一位,執政55年。

周穆王不僅懂得享受生活,軍事指揮也是一把好手,他曾兩次西征犬戎。周穆王之前的天子讓周朝處於一種擴張狀態,歷代天子都東征西討,擴大周朝疆土面積。周穆王也不甘落後,就把目標放在了犬戎身上。第一次周穆王親自領兵,王師浩浩蕩蕩,一路披荊斬棘,打得犬戎落花流水,倉皇逃竄,取得大捷。穆王一戰成名,周邊的小國看到後,沒人敢造次,紛紛進獻納貢,俯首稱臣;但犬戎仍不死心,沒到一年,又不安分起來,穆王大怒,親率大軍第二次征討,後來犬戎大敗,西邊局勢基本穩定。

西邊剛安定不久,東邊的徐夷又鬧事了。徐夷又稱徐戎,東夷之一,地處今天的淮河中下游,周初時,以今江蘇泗洪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這個徐國曾隨武庚反周,被周公教訓一頓後又歸降了,但時有異心。

在穆王征討犬戎之時,徐國發起叛亂,周穆王十七年,穆王興兵進攻徐夷,乘坐造父(其以善御幸於王)所駕馬車,晝夜兼程,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他們收拾了,大破徐夷,鞏固了周朝在東方的統治。

周穆王雖是中年繼位,但壯心不已,他常年征戰,擴大了周朝領土面積,維護了周朝統治。相傳,周穆王活了100多歲,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留下了傳奇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