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爲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紅白條紋服飾、黃色工裝褲,一頭紅色的搖滾爆炸頭與齜牙咧嘴的招牌式燦爛笑容。

麥當勞叔叔的喜慶小丑形象已經成為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

然而如今各大麥當勞門店卻難以再見到他的身影。

陪伴一代人成長的麥當勞叔叔被公司“冷藏”了起來。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說起小丑形象的默劇,首先湧入記憶的多半是神情誇張、略有深意的卓別林。

但其實早在19世紀初的英國攝政時代,就誕生了第一個小丑角色。

恰逢事業低谷的喜劇演員格里馬爾迪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表演吸引更多的觀眾。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卓別林創造的流浪漢小丑形象深入人心

他把自己的臉刷白,畫上頑皮的大紅唇為象徵的滑稽面部表情,穿上怪誕的服裝,在復活節的啞劇舞臺上首次展示了這個形象。

果然,誇張的形象一經露面就讓觀眾捧腹大笑,格里馬爾迪的表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後來的現代小丑形象設計就以此為基調,沿用至今。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格里馬爾迪飾演小丑“喬伊”

到了19世紀末期,馬戲團表演當時風靡英美,成為人們的主要休閒活動。

小丑元素的一股潮流風尚自然也從美國百老匯的啞劇舞臺,吹到了更加平民化的馬戲團中。

1966年,麥當勞採用當時大火的電視節目Bozo Show中的小丑形象作為品牌吉祥物,並將其命名為Ronald McDonald。

自此歡樂小丑走向大街小巷,帶給無數兒童娛樂和美食的誘惑。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然而一部分小朋友打小就莫名地對笑臉常開的麥當勞叔叔產生厭惡與恐懼的情緒。

這種情緒還得在家長的安撫和鼓勵下才有所改善。

作為歡樂源泉的小丑變味成了恐怖噩夢,人群中出現“小丑恐懼”的現象。

其實應該歸咎於一種怪異的心理學理論。

而這種心理現象是由小丑本身似人而非人的形象引發的。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在他們眼中麥當勞叔叔是可怕的

小丑的表情和穿著旨在誇張化地模仿表達人類欣喜若狂的神情。

於是在人臉的基礎上做出了不合常理,卻合乎情緒需求的改變。

然而較高的擬人度容易讓人聚焦於其非類人特徵。

從而產生古怪的感覺,甚至感到驚悚和可怕。

同樣因具有高擬真度而可能引起人們害怕的,還有芭比娃娃。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相反,如果一個實體的擬人度較低,它的類人特徵就會相對比較明顯。

這時則給人產生一種正面的情感,在心理學上稱為“移情作用”。

即產生審美認同、共鳴等具有好感的心理現象。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比如人形手辦

這就是著名的恐怖谷理論。

恐怖谷理論最初由森政弘教授在1970年提出。

他繪製了“人類好感度-實體逼真度”曲線來表現兩者關係。

根據曲線圖發現,隨著實體與人的相似度提高,人類對其好感度先升高到一個峰值。

隨後急劇下降,跌落到低於正常水平的谷底。

直到實體與人完全一致的過程中,即相似度達到100%,好感度又逐漸回升。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這個理論最初是用來描述人們對機器人外觀的反應,從而調整其外貌,達到符合人類審美的標準。

後來森政弘教授的假設也由機器人延伸到了其他領域。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屍體、殭屍等與人類具有高相似度的形象不是人,卻在視覺上與人類畸形相似。

這就很容易讓人們出現認知的失調與矛盾,從而產生無以名狀的恐懼等負面情緒。

而小丑,也處於恐怖谷的谷底之中。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經過千百年的進化生存發展到如今的形象。

通常認為具有一種本能,不由自主地排斥表示不健康的畸形外表。

而位於恐怖谷谷底的這些形象,則恰恰命中了人類的痛點。

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被人類群體性厭惡了。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2009年普林頓大學的葛贊法教授給一組長尾獼猴展示了不仿真、仿真、真實的三組猴臉影像。

實驗發現在一定時間內,實驗猴子對仿真組的影像視覺停留時間是最短的,而不仿真組與真實組的實驗數據接近。

據此得出在長尾獼猴中也會出現恐怖谷現象的結論。

說明恐怖谷也許在其他生物中也存在,而不只侷限於人類。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從左到右分別是不仿真組、仿真組、真實組

三年後他有分別給6、8、10、12個月大的嬰兒展示了人類真實面孔、恐怖面孔和極逼真面孔。

實驗發現嬰兒的恐怖谷現象並沒有從一開始就顯現出來。

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對恐怖面孔愈發排斥。

因此推測人類的恐怖谷現象可能隨人對面孔識別能力的完善而出現。

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尚未理解小丑符號的小朋友,從小就“另類”地對麥當勞叔叔表現出恐懼。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從左到右分別是真實面孔、恐怖面孔、極逼真面孔

為了避免恐怖谷效應,一些影視作品也相應地對人物形象做了些細化修整。

例如電影《史瑞克》在製作的時候,設計師就刻意降低費安娜公主的皮膚真實度。

為的就是讓角色不那麼像人,防止觀眾陷入恐怖谷的恐懼。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而《阿凡達》則是堪稱逃避恐怖谷的頂級範例了。

雖然人物的皮膚質感、神情製作精良,卻給觀眾提前套入外星人的心理預設。

因此畫面也就不會顯得那麼突兀。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而恐懼的情緒並不能完全賴在恐怖谷理論頭上。

被犯罪分子利用的小丑形象也給人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看似歡快、友善的面具下竟藏匿著看不透的千篇面孔。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兇手連環殺人強姦案。

約翰·韋恩·蓋西在生活中是個事業順利、家庭幸福的老好人。

他曾經與第一夫人會面,還收到了美國特勤局的特許胸針。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常在慈善會等公開活動上扮演自己設計的“坡格”小丑形象。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蓋西扮演的小丑角色畫像

然而面具下的他也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他利用工作的關係,先後拐騙了至少33名男孩或青年男性,進行性侵併殘忍地殺害。

具有反人格傾向的蓋西兩次鋃鐺入獄卻不知悔改,最終被判以死刑。

他的小丑形象也給人留下了“殺人小丑”的可怕印象。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此後,史蒂芬金以蓋西的事蹟為靈感來源,創作了名為《小丑回魂》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個嗜血的邪惡小丑捕殺孩童的恐怖故事。

畫面中的小丑一改觀眾熟知的喜慶形象。

一躍成為恐怖殺人犯,咬掉孩子的胳膊讓他流血致死。

尖牙利嘴與邪佞的笑容直叫人內心發怵。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題材新鮮刺激的恐怖小丑題材電影迅速取得火爆的反響。

商機一旦被挖掘,就會止不住越挖越深的慾望。

而後多部類似題材的電影也紛紛湧入不斷更換新鮮血液的電影市場。

人們對於小丑的印象也摻雜了許多恐怖元素的雜質。

就像往番茄醬中擠入了變態辣的辣醬。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16部恐怖小丑題材的電影

而2016年在西方國家街頭廣泛爆發的小丑惡作劇事件,則進一步將小丑惡魔化的形象從影視作品拉到現實生活中。

夜晚,駕車來到荒僻的路上,路邊突然出現面目猙獰的小丑。

他們手上拿著傷人的利器,發出恐怖的笑聲,突然朝下車查看情況的人奔跑而來。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有些只是高中學生佯裝打扮,演一齣戲弄人的惡作劇,意在嚇唬人。

後來出現越來越多的小丑則愈演愈烈,幹起綁架或襲擊的勾當。

一位英國萊切斯特的準媽媽被嚇得提早一個月生產。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青少年群體是他們主要針對的對象。

他們潛伏在遊樂園附近,尾隨並追逐玩耍後回家的孩子。

有的則試圖使用糖或零食引誘小朋友進入叢林。

美國費城就出現了一起中學生被戴小丑面具的兇手刺死的案件。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這樣的恐怖事件最初起源於美國,很快也蔓延到歐洲、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國家。

新聞媒體多番報道類似的小丑襲擊事件,更提醒萬聖節裝扮慎選小丑套裝。

一時間,小丑臉上的笑容不再如以往純粹善良,而成為了邪惡的象徵。

人們對於小丑的恐懼也像病毒般迅速蔓延,由此直接誘發了“小丑恐懼症”的心理現象。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化上小丑妝容後,笑臉也變得陰險

人們真切感受到恐怖小丑的可怕威脅,也發現了小丑面具下罪惡的源泉。

罪犯在實施犯罪時通常需要偽裝自己。

而小丑裝扮代表娛樂的形象恰恰是對其陰暗面絕佳掩飾。

性格原本陰鬱暗淡,卻用浮誇的歡笑表情強行裝飾自身。

面具與本體具有怪誕的共同特徵。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對於兇手來說,這不失為一種莫名相契合的反襯。

而在恐怖電影的普及下,也有更多的人選擇以小丑的形象進行偽裝犯罪。

這讓人們常不自覺幻想面具下隱藏著的面孔不是傳播歡樂,而是散發罪惡。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除此之外,小丑角色的單一個性表現也是引發恐懼的重要原因。

對於小丑扮演者來說,長期受限於單一個性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這種“去個性化”的心理狀態更容易導致暴力和反社會行為。

因此許多喜劇演員卸下妝容恢復正常人的生活,性格往往表現出於舞臺上截然相反的一面。

在他們之中,不少人長期忍受著抑鬱症的折磨。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卓別林、憨豆先生都曾患過抑鬱症

而表現單一個性的小丑也容易引發觀眾的臆想。

臉上永遠掛著千篇一律的一副面孔,這顯然不太真實。

人們透過那副嬉笑的面孔猜測小丑扮演者本身的情緒。

腦洞一旦打開,就不容易剎住車,從而產生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

所以有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是對實體產生恐懼,而是被自己的想象力嚇到。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對於大部分的恐懼症而言,恐懼其實並沒有實質性的傷害,而是一種強加給自己的內心顧慮。

克服恐懼,本質是要學會應對這種心理顧慮。

等待一個醍醐灌頂的頓悟,意識到你害怕的東西並不會傷害到你。

Clown. Wikipedia.

Durwin J. Coulrophobia and the Trickster[J].Tricksters Way, 2004.

The psychology behind why clowns creep us out. FrankT. McAndrew. The conversation. 2016.

Uncanny valley: why we find human-like robots anddolls so creepy. Stephanie Lay. The Guaridian. 2015.

SteckenfingerS A, Ghazanfar A A. Monkey visual behavior falls into the uncanny valle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 2009, 106(43):18362-18366.

Lewkowicz D J, Ghazanfar A 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canny valley ininfants.[J].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2012, 54(2):124-1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